APP下载

基于精益思想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2015-02-21何焰蓝陈旭灿杨晓飞于晓燕杨卫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精益价值体系

何焰蓝, 陈旭灿, 杨晓飞, 彭 刚, 于晓燕, 杨卫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a. 理学院; b. 训练部, 湖南 长沙 410073)



基于精益思想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何焰蓝a, 陈旭灿b, 杨晓飞b, 彭 刚a, 于晓燕a, 杨卫新a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a. 理学院; b. 训练部, 湖南 长沙 410073)

对高校实践教学现行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入了源于企业且行之有效的“精益思想”。对高等教育中的资源、产品、生产者、顾客以及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认同高等教育产出是“教育服务”与“人才产品”的辩证统一观点,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产品,同时也是教育的消费者和使用者;社会、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构建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指向。借用“精益思想”,采用图形法对高校现有普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价值流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给出了如何科学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实践教学体系; 精益思想; 价值流程; 全面管理质量观

0 引 言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近几年的迅猛发展致使实践教学体系难以适应,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欠成熟和科学规范,各种矛盾随之产生:学校规模扩大和各处教学实验场地的合理整合的矛盾;教学项目增多与学生实验课时压缩的矛盾;学生的自由时间与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同步的矛盾;学科发展互相促进与各实验室之间交流闭塞的矛盾等。总体上缺乏理念和主线支撑,致使实践教学体系拼凑痕迹严重。高校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思想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的丰田汽车生产新方式,它从开始推行的适时制(JIT)生产发展到今天更为完善的精益生产(LP),其成功的运作令世界瞩目。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实践教育同工业生产有着十分类似的构造,实质上是人才、知识、能力以及智力资源的生产。

当今社会,理念共享、方法互鉴已经成为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进步的新思维方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曾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1]。作者尝试将源于企业的“精益思想”植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希冀藉此能使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1 精益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精益思想来源于企业的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具备工厂组织、产品设计、供货环节、顾客和企业管理等多个生产特征[2]。

精益思想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因而,精益思想意指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有学者将精益思想概括为五项基本原则:即产品的价值由最终顾客来确定;识别特定产品的价值流;让价值流流动起来;顾客拉动价值流;追求尽善尽美[3]。具体来说,在精益思想的要求下,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做到精,其主旨是为客户提供最大的效益,同时为自己创造收益。因此生产中如何使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如何使产品质量的设计最优,在销售中如何提供给顾客价值的渠道趋于流畅,是生产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明确每一项流程的价值活动,使产品或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按最佳次序排列,并顺畅地连续流动。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制造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杜绝一切资源浪费,最终用尽善尽美的过程为顾客创造尽善尽美的价值,实现顾客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

如今,精益思想已经跨出了其所诞生的制造业范畴,其思想精髓成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理,蔓延到各个领域,为不同行业所传播和应用。精益思想发展到现在,不仅只是一种方法,而更成为一种理念。这种生产方式的理念与实践,对于在以“人”为生产和经营对象的教育领域中,教学方式的变革无疑有着巨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 搭建 “精益思想”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之间的桥梁

精益思想源于企业,高校实践教学是教育学的范畴,因此之间需要有一个沟通的桥梁。其一是厘清两个不同行业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应用精益思想;其二是认识教育主体和客体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层次丰富的内涵。

2.1 高等教育的资源、产品、生产者、顾客以及教育价值的内涵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原料和资源是其输入,输出是产品——面向客户的产品。产品是通过企业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其加工增值后的产物,所拥有的价值由客户决定。

毫无疑问,学生是教育资源的供应者,其自身素质也即教育的入口质量包括其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需求等[4]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产出的质量。客观地,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应是多元的。有视学生为产品,或视学生为服务对象等不同教育产出观[5]。两种观点从不同视角反映了高等教育产出的某一特定侧面,具有相应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笔者赞同高等教育产出是“教育服务”与“人才产品”的辩证统一观点。

教师作为高校产品加工者的身份易于理解和被接受,而学生作为教育的合作生产者的角色却是隐喻的[4]。一般企业生产的有形产品,其生产与消费过程是分离的,而一般的服务性行业它的产出是以优质的服务为衡量标准的。而高校的教育服务,其生产过程与学生的教育消费过程不可分离。在生产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具有原材料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生产者的属性。不同的学生付出不同的时间、智力和体力,必然会出现不相同的结果。

因而,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产品,同时也是教育的购买者(学费)、消费者和使用者,从后者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就是教育的顾客,但学生毕竟没有收入,背后出钱的购买者是学生的家长。学生及家长对教育需求的真正目的还是以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为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也绝不容忽视。这就为我们怎样去定义教育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兼顾考虑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重大问题都变得非常复杂且具有综合性,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的功能将不能再仅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要设计未来。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综合国内外的未来学家们的展望[6],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用新观点冲击旧思想,具有发明创造的能力;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展见解,对各种意见不以人的地位、年龄、辈份论高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具有获取、整理、运用信息情报的能力;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等。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目标,是承载此目标的高校的课程体系的价值指向。借当今学术界对课程价值多种取向的研究[7-9],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应该以关注学生个人发展为本,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化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价值取向,并使之符合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规律的要求[10]。

2.2 高校实践教学中“准确识别价值流”的内涵

在精益生产过程中,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从概念到设计和工程、到投产的技术过程,从订单处理、到计划、到送货的信息过程,和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物质转换过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过程。正确地确定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基本观点,如果说准确地识别价值流是精益思想的准备和入门的话,“流动Flow”和“拉动 Pull”则是精益思想实现价值的中坚。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地“流动”。“拉动”的概念实际上根据需求实现适时制的生产,对应高等教育可以引申为适时、适度和适量的教育。一个学生从入学到离开学校所经历的的全部成长过程就是高校服务学生包括学生自己对自己加工的增值过程,即高等教育的一个价值流。自然这个价值流的活动包括从办学理念、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实验室和实践场地的建设、教学实施和管理等一系列对学生培养和服务的全过程,其流程可为:学生入学→基础课学习和实践→专业课学习和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社会。在实践教学中识别价值流,就是在教学环节的价值流中,找出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是可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基于精益思想,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的活动认为是浪费。因而,高校实践教学中识别价值流,就是发现实践教学中的浪费和消灭这种浪费。

3 基于精益思想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我国高校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或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按能力增长规律构建,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11],以此实现培养人才多元化。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注重让学生建立起工程的系统概念和进行扎实的通识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工程背景、训练基本技能。这一层次的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第二层次的实践主要依托按学科专业大类搭建的院级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平台,旨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的实践以本科生学科竞赛、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为途径,加强综合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采取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办法。以精益思想来分析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查找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浪费,分析浪费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1) 实践教学体系的非整合状态。现有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简单堆砌现象普遍: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被简单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各相对独立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课程都有自己相对封闭的价值取向,没有关注与其他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社会沟通的困难造成校外合作的实训基地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例如,理工类高校学生基本必修“大学物理实验”和“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而两门课程中存在电磁学领域的内容交叠,如何理顺并突出课程特色必须综合考虑。这种“浪费” 仅从课程名称的表象上看无法识别,是隐喻的,必须审核承载各门实践课程的内涵。各实践环节的封闭、重叠等现象必然导致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是一个整合的、有效的整体。

(2) 实践教学布局和实验仪器配置中的浪费现象。国内许多高校都横跨几个校区,一般本科生所在校区与科研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园区也分布在不同的学科大楼。因此,仪器设备会有重叠,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的重复购买以及使用率不高,造成很大的浪费;有些院校将教学实验室、实践实训场所集中于一幢大楼内,很大程度方便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便于学校的集中管理和仪器的维护使用。教师对于初涉实践教学环节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指导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教师精力都会投入科研,特别是“研究型”的教师们,他们大部分平时会身处远离基础教学实验室的科研实验室,这势必会给师生间的沟通造成一定的障碍,这又是一种浪费。

(3) 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一般沿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缺乏过程管理的特性,缺乏对过程行之有效的监控。对于质量的控制重点放在教育工作效果的“未端检验”上,事前控制差,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基本上是终结性评价。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多沿用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一个整体的、特别是过程评价,学生毕业时所出具的成绩单,根本无法体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缺乏兴趣,教师也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也无从体现。

3.2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流图分析

发现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浪费可以借助价值流图分析法。对教育而言,有两条至关重要的流动路径:① 学生作为产品角色从入校到达社会的生产流程;② 高校课程设计以及其他管理的流程。价值流就是使一个产品通过这些主要流程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包括增值活动、必要但非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即浪费)三类。价值流图分析法有助于观察和理解产品通过价值流过程时的物料流动和信息流动,以及其中的增值和非增值活动,从而发现浪费和确定需要改善的地方。

运用价值流图分析法查找浪费环节,其思路是:按照精益思想的观点,对于单个学生而言,只能选择体系构架中所有可能组合的实践路径中的一条形成自身增值的价值流。所有学生所选择的价值流在体系框架中形成的汇流脉络(见图1)可清晰地看出:哪里是干枯的河床,哪里就可能是资源浪费之处。河床干枯的原因通常有学生对某些实践教学的内容或者形式不感兴趣,不选择此路径,这里的资源就会浪费;哪里的河床太拥堵或密集,说明教学的资源或者仪器设置得不恰当,需要扩流;哪里流得不顺畅,比如某一个或某一些价值流在某个环节处存在脱节,有可能是某些关键环节存在桎梏,需要疏通;哪里产生漩涡或回流,有可能某些实践教学要素不断地被重复,耗时多等等。

3.3 应用精益思想精益流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就其驱动、受动、调控以及保障层面而言,主要由四个分体系支撑[1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以及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1) 精确地定义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起驱动作用,是先导。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基础和专业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所应达到的标准或水平。

按照精益思想,应该通过解读社会、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构建高校本科生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因此,有关实践教学的一切环节,均要有明确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指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至少存在“从上至下”和“由下至上” 两种方式。所谓从上至下即由整体目标出发进行目标分层(以学生为本,按能力增长规律)并将落实于相应的实践教学各层次环节;由下至上则是根据现存的实践环节提炼和整合进行建构。笔者认为从上至下的设计方式站位更高,视角更广。在构建能力本位的渐进式实践体系过程中,依然要以学生个体价值流的设计以及顺畅流动为线索。

(2) 准确识别实践教学价值流,构建一体化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依据能力本位的渐进式实践体系,通常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3]。

在构建实践内容体系时,依然以单个学生实践价值流为线索,以所有学生价值流汇为基础,寻找能承载实践教学目标、实现价值体系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要适时跟踪科技发展,特别是注意学科交叉的新动向,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保证实践内容的丰富多样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突出实践模块特色,论证好不同层次、不同实践模块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尽可能避免由于不同模块的选择有可能造成价值重叠的浪费。

(3) 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效能。 精益思想的关键是流程,识别创造价值的流程是精益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也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完成的,保证教学管理各项流程的畅通和快捷是教学管理效能的关键所在[3]。

可用价值法分析院校及各部门哪些是创造价值的工作,哪些是不创造价值但是必须要干的工作,哪些是无效劳动,对上述三种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判定创造价值的工作流程是否科学快捷,不创造价值但必须要干的活是否能够简化,无效劳动能否剔除。同时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好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让有限的设备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另外,要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推进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高效化建设等措施来完善教学实验条件,确保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4) 将全面管理质量观嵌入实践教学及其管理过程。精益生产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完善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精益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质量管理已经进入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是综合的“三全”管理:全面质量观念,不仅仅指教学质量管理,还包括与人才培养有关的所有的工作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观念和全员(包括学生自身的管理)的质量管理。

高校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工业生产以及产品相比,质量载体明显地不同,因而造成影响质量的因素、质量形成的周期以及质量特性等方面的差异,也由此导致教育质量管理有不同于工业质量管理的特殊性。传统的终结性质量检测的目标管理模式,缺乏过程管理的特性,缺乏对过程的行之有效的监控,这种模式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转的人才的培养过程而言,一旦教育质量出现偏差,往往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

依照TQM理念,教学质量是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强调将质量观念嵌入管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事后评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一方面以预防性的活动控制教学全过程,避免发生质量问题;同时一旦发生失误时,及时地做出反应,通过调整和改变影响教学质量诸因素的状态,有效地纠正失误。

(1) 预防性的质量管理。在TQM看来,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所有结果也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提高质量的良方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开展预防式的过程控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重视质量标准的直观易懂,增强质量的“可见性”,细化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人有定岗、岗有定责,处处有人管、事事有规程,有方法指导、有质量标准要求。即事前有标准可查、可依,做正确的事。教学质量体系事前控制为主,强化源头的质量意识,可以有效主动预防和纠正低质问题,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管理成本,而且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克服了传统管理方式在低质量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事实之后,被动应付而又收效甚微的弊端。

(2) 实时监控的质量管理。实时监控质量管理可采取专家督导组、同行评教等办法,对实践教学活动、环节、各种教学改革方案和管理制度等进行咨询、督导和引导。

TQM的第三个理念是质量管理的全员化,也是高校的质量文化。[14]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管理,自我检查,自我纠正,不断改进方案。全员不仅仅包括高校所有的教职人员,同时也包括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扮演多元化角色的学生。学生群体不仅是承载教育质量的主体,同时也是提升和构建教育质量的主体。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的途径对学生的参加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15,16],以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并对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调整。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引导,既能增强他们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意识,也是一种学习目标和培养方式。

4 结 语

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现行体系,引入精益思想。对高等教育中的资源、产品、生产者、顾客以及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对高校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科学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1] (美)沃麦克,琼斯.精益思想[M].沈希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孟现志.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

[3] 朱 军.高校教学管理引入精益思想的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8(2):79-82.

[4] 吕明娥.教育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22(3):20-22.

[5] 刘俊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评析[J].江苏高教,2012(5):42-44.

[6] 陈玉霞.教学与人才培养[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5):1.

[7] 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0.

[8] 张爱琴.学科课程的价值再认——一个基于生命发展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4.

[9] 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4):14-18.

[10] 何建新,何 彪,何焰蓝.精益思想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5-19.

[11] 程光旭.工程坊: 大学生实现创新梦想的训练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4-20.

[12] 王彩萍.我国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0.

[13] 徐 亮.我国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12所国内高校的调查分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3.

[14]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15] 丁道一,何焰蓝.基于精益思想构架图卡式大学物理实验循环教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98-101.

[16] 杨 青,邱菀华.精益价值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149-15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Lean Thinking

HEYan-lana,CHENXu-canb,YANGXiao-feib,PENGGanga,YUXiao-yana,YANGWei-xina

(a. College of Science; b.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3,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curr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 effective idea of "lean thinking" has been introduced from enterprises to the research. The resources, products, producers, customers and educational value were analyzed in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been recognized dialectical unity of views that higher education output is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talent products". The students are not only education products, but also consumers and users of education; the present society and the future society demands for talent may be a value standard for build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orrowing the "lean thinking", using a graphical method we analyze and comb the value stream which is existed in comm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nalysis gives advices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science college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leaning thinking; value flow; overall management of quality

2014-03-07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U201200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训练项目

何焰蓝(1962-),女,四川南充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Tel.:13607443578; E-mail:yanlanhe@nudt.edu.cn

G 64

A

1006-7167(2015)01-0205-05

猜你喜欢

精益价值体系
精益思想在海外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机加零件精益单元构建与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精益管理实践之“360”精益管理模式
“给”的价值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