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2015-02-21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学校

赵 妉

(浙江工商大学 团委,浙江 杭州 310018)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赵 妉

(浙江工商大学 团委,浙江 杭州 310018)

从分析“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参与培养过程、校企共建、企业赞助、委托培养、合作培养等5类17种校企协同创新具体举措;接着分析了协同过程中面对的多种困境:教师科研压力大,重视科研论文忽视社会服务,重视教学忽视人才培养,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受益不明显;为此提供了推进校企协同机制建立的4个有效经验:完善组织体系、寻求共赢基础、拓宽渠道支撑、制定激励机制;用实例说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取得的成效,体现推广应用价值。

协同创新;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0 引 言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这就是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协同创新”或“2011计划”)。

为什么要进行协同?所谓协同,就是统一协调参与各方之间的功能与运作,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协同至少带有以下3个好处:①价值链协同效应。参与各方由于相互之间的关联而形成价值链,提升了合作效率,提高总体竞争实力;②资产协同效应。参与各方实现了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的共享使用,从而压缩了成本;③核心能力协同效应。参与各方其专属的核心能力(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也没有现成替代物的资源、技能或竞争能力)可以在其他协同方进行传播和延伸,从而提高了整个协作团体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协同创新的本义还是技术创新,但是我们不妨采用协同创新的更深内涵更广外延。笔者认为,与高校有关的协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两方面。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而高校应该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技术创新以产生市场价值作为目的,创新人才也必须以社会各部门(尤其是企业)的认可作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协同创新这个平台,让社会(包括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对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有益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 狭义的仅指在源头提出新思想的人, 广义的则指所有参与创新各个环节的人。在早些年的粗放增长方式下, 因为生产各要素等大量依靠引进, 上游工作都在外面, 因此只需要下游的产品组装和销售人员,学校培养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 而目前国家立足于自主创新时, 各个环节的人才都需要, 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必须与此相适应[1]。而大学中的年轻人正是最有活力的时候,没有条条框框束缚,只要高校采用正确的方法、投入足够的资源,就有可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

为此,我们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协同创新可以指校内各因素的协调,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与校外(包括与企业、与地区、与国际)的合作。本文主要介绍校企协同创新。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领导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因此,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2012年开始已经有文献对于高校如何实施协同创新进行了论述,文献[5]认为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优化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激发高校转向创业型大学,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文献[9]针对与区域合作进行协同创新的介绍,文献[10,13]分别是地方本科和行业特色型大学实施协同创新的思考。文献[3]围绕技术创新对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介绍,文献[6-7,12]对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进行了分析,文献[6]中的协调创新是育人理念和制度协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协同、教学方式和内容协同、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协同等。文献[7]中的协同创新是教育与服务协同、创新与创业协同、高职与企业协同。而文献[12]中的协同创新是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国际协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机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校企合作,文献[4,11]和文献[14-15]分别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经验介绍。文献[2]分析了校企协同创新中可能的问题和对策。对于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含义在文献[1,8]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1 校企协同创新的目标与举措

1.1 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生活知识。能力其实是知识和方法的结合体,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建立在上述这些能力基础上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素质是知识、方法、精神、身体的结合体。而精神上主要包括道德、品格、情商和性格。笔者认为上述是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组成要素。

1.2 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举措

针对前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协同创新举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由来已久,形式多种多样。2010年6月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个计划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最重要的关键的一步。我们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有关的校企合作方式有以下5类17种方式:

(1) 企业参与部分人才培养过程。①就业衔接。用人单位每年到学校开招聘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来介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招聘实习和就业学生。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最简单的,风险很小,投入很少。缺点是经常找不到正好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招入的学生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锻炼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当人员培养好后,还经常出现人员跳槽现象。②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计。浙江网新等公司参与了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部分课程的设计;企业到学校选拔大三下的优秀学生,让学生在接受企业的短期培训后就能承担研发工作。达到减少企业培养成本,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目的。

(2) 校企共建。由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特点,能够取长补短,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基地和组织。①共建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如杭州信雅达等30余家公司为学校提供了学生实习或科研场所,原因之一是企业与教师之间的横向科研合作关系,原因之二是企业希望从实习的学生发现可以留下的合格员工。实习的时间一般从几个月到1年。②共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主要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校外企业进行联系,比如我校与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购买一份保险,让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岗位,实践结束后校企共同为学生举行经验分享会。③共建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如与网络行业内具有知名度的华三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团队,使之成为校企技术交流,人才合作培养的一个平台。④共建学生组织。高校中的社团是学生的因兴趣爱好而聚集的组织,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很有意义,共青团组织积极与企业沟通,通过共同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搭建平台,从而使资源得到了整合,学科优势得到了凸显,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联想IDEAL精英会,成立于2009年,直接由联想背景总公司运营,在遵守学校社团管理制度前提下,面向校内外学生开展联想品牌的运营大赛。

(3) 企业赞助。为了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及其企业宣传的目的,企业为高校提供补助和资助,有力地支持了高校内的各项活动,同时也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很好的美誉度。①资助实验设备和环境。英特尔、ALTERA等知名公司为了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及其企业宣传的目的,通过大学计划为学校赠送或低价提供了近百万元的实验设备,使学生能用到同世界接轨的一流设备进行教学和科研。②资助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比如中国联通杭州市分公司针对我校承办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供赞助,同时基于多家企业的赞助,我们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③提供奖(助)学金。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设立的企业奖学金或助学金,比如食品学院获得的总额达百万元的贝因美奖学金;统计学院获50万元资助的校友奖学金,艺术设计学院设立“如果?爱设计”校友专项奖学金。同时,获奖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受训。

(4) 委托培养。①企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由于杭州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杭州华嵌和欧朋等众多的专业培训公司免费或收低学费到学校提供基于小型开发项目的几周到几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②企业委托学校短期培训。学校受用人单位委托,对其新员工进行短期的某一方面技能的培训。③订单式培养。企业不直接参加培养,而只是提出对一些专业人员的招聘要求,高校按照这个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定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一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最后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

(5) 合作培养。①联合培养。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一些尚未毕业的优秀学生,专门设立特色班、实验班,如笔者所在学校与杭州北交黄金有限公司建立贵金属投资实验班、与香港广达国际理财集团合作的“金达国际理财班”、与中国·和瑞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的“金瑞金融创新实践”特色实验班,双方共出师资培养用人单位亟需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形式,企业投入精力和财力比较大,一般只有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才能实施,而且培养需要一定时间,用人单位往往只能看到眼前需要,很难估计到以后的需求,也是存在很大风险。② “3+1”模式。这是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中的一种典型做法,3年校内教学,1年生产现场实习、实训。1年实习也可能分成两部分,半年在三年级,半年在四年级。③学工交替。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有企业和学校双重教学场所,能够实现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④企业提供学生实习或科研训练项目。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把企业需要完成的项目分解成学生能够承当的科研项目,通过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的形式,由企业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优秀学生团队就有能力独立承担起企业外包项目。⑤校企联合科技攻关。为减低研发成本和风险,企业会与学校联合申报课题,等到产品原型成熟后,由企业大规模生产销售。在研发存续期间,参与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通过实际的研发工作获得了锻炼。个别学生会在研发项目结束后进入到该企业。

2 校企协同创新的困境与对策

2.1 校企协同创新面临的困难与原因

目前本科高校中,校企协同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够广泛(只有部分教师参与)、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协议中很多内容没有实施),不够持久(经常是临时偶然为之)。实施中存在一些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

(1) 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这个科研压力来自于完成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而目前的考核机制中,实施校企合作并不会直接给完成科研任务带来好处。

(2) 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教学但不重视人才培养、重视课堂教学但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实施校企合作与教师的教学业绩并不直接挂钩,导致教师只关心看得见的课时,而对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的校企合作并不关心。

(3) 近10年来引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擅长做科研和写论文,但是在与企业合作经验和渠道方面非常缺乏,很难跨出这一步。

(4) 企业对于从校企合作方面受益(比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补贴等支持性政策)不明确,认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会增加成本。

2.2 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的有效对策

(1) 完善组织体系。①为促进深度合作,校企之间必须建立一个比较稳定而长期的合作体,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和协议,促进合作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是在项目存续期进行短期合作。②学校和学院必须建立一个专门与企业沟通的部门,配备能力较强的人员,尤其是在开拓阶段,来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做专职教师,同时鼓励在校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改善师资结构,这对于校企合作有推动作用。

(2) 寻求共赢基础。只有校企双方对于在协同创新合作中能获得的利益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激发合作动力。①科研资源共享。高校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不少企业。②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学校可以无偿给校外培训公司提供教室和实验室,以便于企业有场地培训本校学生,也可以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资源。③共同申报课题。目前,浙江省的科技厅项目已经转变为主要面向企业开放申报,而高校教师在撰写项目申报书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他们在企业的兼职,可以帮助企业申请到项目,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加以解决。④企业人员兼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愿意到高校兼职任教,借此机会可以让他们参与到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指导等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拓宽渠道支撑。学校和政府提供各种机会使得教师有机会与企业接触。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实施大地计划,向广大教师问卷调查了到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挂职的意愿,每年推荐优秀教师到企业任职。②学校与区县签署合作协议。如,学校结合学科特色,与义乌、慈溪等地建立合作。学校从产业链的角度,做好自身定位,凭自身特长积极融入的区县一级的经济发展中去,服务当地企业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练兵场。③政府牵线。因政府掌握较多的优势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的牵线搭桥下,下沙的10多所高校与下沙的50多家企业建立了固定联系渠道,每个学校和企业都设立了联系人,通过这个接口可以了解各自的需要,企业提出科研内容需求,高校提供对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法,挖掘可能的合作点。④创业支持。杭州市政府设立了青蓝计划,为教师创业无偿提供近百万的启动资金资助。杭州市政府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创业,校地共青团组织也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良好的渠道:推荐学生参加杭州市创业俱乐部,接受导师指导;选拔优秀作品参加“赛伯乐”创业计划竞赛,吸引风险投资注入;推送优秀项目入驻所在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园。

(4) 制订激励机制。①通过在教学考核中提供与校企协同创新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促使广大教师走出学校。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部分学院对于每推荐一个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取得较好成绩的指导教师将获得2.5~3不等的课时。②鼓励教师承接企业的横向课题,对于横向课题经费的使用给予充分的灵活性。但是目前,横向课题的等级还是比纵向课题低,这是由国家的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决定的。而在英美国家高校,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是一视同仁的,并不进行区分。

3 成 效

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1 培养了企业所需人才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通过校企共建工作的开展,向企业推荐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据统计,每年有40%~50%左右的毕业生到在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主战场。同时,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使企业的实际经验与学生技能提升相结合,企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相融合,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以信电学院为例,在校期间参加企业联合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80%本科生从事相关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85%的研究生到上市公司或者世界500强工作。

3.2 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利用双师队伍,开展专题培训、模拟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指导专家校园行”,构建分层次、全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仅2013年一年,浙江工商大学就有600人以上受训,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利用校企共建的实验室、工作室各种资源孵化创业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如利用学校和联通公司的资源创建的“手机加油站”大学生创业项目,已入驻学校创业园;和企业共同研发产品过程中形成的学生项目“浙江爱威超声波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又如,信息学院通过“公司化运作,引入真实项目”,建立校内软件外包实践基地,目前已建8个服务外包类校外实践基地,2个服务外包类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参与外包项目58项,其中38项验收,产值15万元。

3.3 打造了就业实习平台

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建固定实习实训基地总数已经达到了300家左右,以笔者所在学校的金融学院为例,学院提出了“打造了一个个就业实习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构筑了一座座桥梁”,与香港广达国际理财集团、杭州北交黄金有限公司、永安期货公司联合举办“金达国际理财班”、“‘杭州北交’贵金属投资实验班”、 “永安期货订单班”和“金融金瑞创新实践班”,从而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构筑了桥梁。

4 结 语

本文对于创新人才和协同创新的含义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学校学院办学传统和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接着详细介绍了校企协同创新的举措和实施,取得明显的成效。相信我们的探索会给其他高校带来启发和共鸣。

[1] 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3-7.

[2] 彭 华.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新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3(35):47-48.

[3] 薛 娇,陈礼达.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2012(7):4-6.

[4] 潘国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17-118.

[5] 杨思帆,梅仪新.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意蕴与意义[J].教育评论,2014(2):12-14.

[6] 梅士伟,丁洪浩.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9):131-133.

[7] 孙 兵.基于战略协同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7):95-97.

[8] 朱高峰.自主创新中的若干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

[9] 陈万强.创新校“区”合作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3-15.

[10] 杨忠泰. 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基本模式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21):83-86

[11] 孙百鸣,崔淑鑫,田 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4-86.

[12] 姚卫新.协同创新,广聚资源,建设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高地[J].纺织服装教育,2012(8):305-308.

[13] 周 玲.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优势、困难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12(4):1-6.

[14] 祁 鑫.以校企合作培养为契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A1):82-85.

[15] 张朝龙,方 萍.印刷与包装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包装学报,2011(3):90-93.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for 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s

ZHAODan

(Committee for Communist Youth Leagu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college ternary structure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is analyzed. Secondly, five categories 17 kinds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specific initiatives are summarized based own experiences. Thirdly,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collaborative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four effective solutions are proposed. Finall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s, which reflect application valu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ed innovative person; talent nurturing;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2014-02-19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710066);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2010027);2013年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xyg13046)

赵 妉(1977-),女,浙江上虞人,硕士,讲师,浙江工商大学原团委书记(现挂职任余姚市委常委、副市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Tel.:13738008789;E-mail:zhaodan@zjgsu.edu.cn

TP 393

A

1006-7167(2015)01-0172-04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学校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校推介
校企合作五反思
协同进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