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5-02-21田思敏,唐明敏,刘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抵抗素内脂瘦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51(2015)10-1317-04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5.10.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4027)

作者简介:田思敏(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药效与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赵保胜,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药效与物质基础研究,E-mail:zhaobs1973@163.com。

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饮食和工作习惯的改变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脑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普及,使得人们逐步形成久坐的习惯,同时高热量食物的无限制摄取,人们罹患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紊乱性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肥胖病发率逐年攀升,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多食肥甘厚腻易致脾胃湿困,多静少动,湿聚成痰,延误治疗,而生痰湿。因此在脾虚的基础上,内外湿邪合而为病,发为消渴 [1]。

Joslin糖尿病中心对胰岛素抵抗(IR)通俗的理解为:首先,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能够是人体摄取食物中的糖分,被细胞所使用,用于供能;多数情况下,人体会产生比一餐所吃的食物所需的胰岛素量多,将转化为能量;最后,人体细胞已经对胰岛素的这种作用有抵抗,所以胰岛素过度分泌。胰岛素抵抗一般涉及到以下3种原因:(1)不正常β细胞分泌产物;(2)源源不断的胰岛素拮抗剂;(3)靶向组织缺陷,造成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机制还有所不同 [2]。已经有研究推测,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和与肥胖有关的不良临床症状的纽带;一个人体质量超出正常范围越多,其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越高,同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也越大 [3]。2型糖尿病实际上是一个组合性的问题,研究者至今仍在确定其发病机制。代谢综合征实际上是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组合,同时,胰岛素抵抗在这个综合征中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4]。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在于,1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之一,主要病理变化为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受到破坏 [5];2型糖尿病通常与肥胖有关,同时长期的营养过剩和基因敏感性共同造成胰岛素通路的损伤,属于非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6]。目前而言,IR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炎症、激素因素、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敏感组织里的营养“超载”副产物的积累 [3]。鉴于消渴证和糖尿病只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同种疾病的不同提法,本文将从分子生物化学和中医学的角度对2型糖尿病IR病理机制中的炎症、激素因素和胰岛素敏感性组织进行简要综述。

1 炎症反应与IR

长期低度炎症和免疫系统激活均会关联到肥胖有关的IR和2型糖尿病,全身性炎症标记物更是成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7]。关于炎症反应与IR的关系是在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认识到的,阿司匹林对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胰岛素症有逆转作用,体外培养细胞过表达的肾脏IkB激酶β (IKKβ)亦能够减轻胰岛素信号传导,但是IKKβ的抑制能够逆转IR [8]。进一步研究表明,NF-κB和IKKβ的过表达会导致肝脏、肌肉的IR和糖尿病的发生,但是也有特例,如白介素-6(IL-6)就能够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 [3,9]。研究显示,通向核因子κb (NF-κb)、IKKβ的通路能够在肥胖和高脂喂养动物的胰岛素反应组织中被激活,这种激活作用与IR有关 [10]。IL-6在IR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浆中IL-6的升高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机率呈正相关,同时IL-6在多种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大脑等)中对血糖代谢发挥着交互作用 [11]。缺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或其受体的肥胖小鼠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在TNF-α中,促炎通路被激活,而引发了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IR [12]。

关于炎症反应与糖尿病和胰岛素的抵抗还在不断探索中,Chen等 [13]研究发现,骨髓细胞TRAF3在代谢炎症反应和糖尿病中是必需的,在营养过度的情况下,骨髓细胞TRAF3从抗炎作用逐步过渡到促炎模式,在糖尿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学认为,炎症因子属于“内生之毒”,而消渴系“瘀热阻络”所致,而且实验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物能够改善IR,使抗炎因子水平升高,可见这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 [14]。同时,本课题组研究蒺藜、桑叶提取物降糖作用时发现其降糖机制与抗炎作用有关 [15-16],这也从治疗角度进一步证实了炎症参与糖尿病形成过程的病理机制。

2 脂肪因子与IR

脂肪细胞在IR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脂肪细胞能够产生脂肪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具有储存脂肪的作用,当肥胖者过多的脂肪使其储存功能达到饱和时,脂肪会重新分布到其他器官和组织 [3],脂肪细胞异常分布引起营养过剩、代谢超载等一系列变化,进而引起内脏器官的异常代谢。Kraus等 [17]研究表明,烟碱-N-甲基转移酶(NNMT)在糖尿病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肝脏组织中表达增加,而抑制NNMT表达增加了NAD的阳性表达水平,进而促进能量的代谢;进一步的研究阐明,白色脂肪组织NNMT过表达在人的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1-甲基烟碱与NNMT的表达增加和IR的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发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将会是一个潜在标记物 [18]。NNMT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型靶点,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2型糖尿病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2.1 瘦素、脂联素与IR 脂肪细胞产生的瘦素和脂联素具有抗糖尿病形成的作用,因为两者可减少甘油三酯(TG)合成,促进β -氧化,增加肌肉、肝脏中胰岛素的活性。瘦素有减轻IR的作用,这一作用也为中医学辨证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Almira等 [19]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高脂肪饮食对血清中脂联素和瘦素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脂肪饮食能够使瘦素升高,而脂联素水平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增加瘦素分泌而使高脂肪饮食影响血糖控制。肖铁刚等 [20]将瘦素的表达规律与中医症候诊断联合运用,收集235例代谢综合征进行中医辨证,检测瘦素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发现痰浊组的瘦素水平显著增加,根据中医学对痰浊的认识,认为高瘦素血症使“脂肪-胰岛内分泌轴”紊乱,进而使IR加重,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痰浊形成的现代医学基础。

2.2 内脂素与IR 内脂素是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有类胰岛素样作用,在胰岛素样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目前研究认为:内脂素可能增加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其基因表达可能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无关;可能与IR无关联 [21]。关于内脂素研究的重点,仍在寻找与IR和糖尿病的关系。王静等 [22]对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糖耐量健康志愿者血清内脂素、游离脂肪酸(FFA)和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和FFA水平显著升高,且与IR有密切关系。Nourbakhsh等 [23]对31例健康志愿者和42例肥胖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血清内脂素和IR有一定的关联性,肥胖儿童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和IR高于正常组儿童,同时内脂素的水平与胰岛素和HOMA-IR呈正相关。因此,内脂素与IR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而且其关联性强于瘦素和脂肪细胞,但是这种关联背后的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阐明。

2.3 抵抗素和IR 研究发现,抵抗素是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能够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抵抗素分布于脂肪组织、肝脏、胰岛、骨骼肌等,但在人和鼠中的分布是不同

的 [24-25]。Stejskal等 [26]在测试2型糖尿病患者抵

抗素浓度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与抵抗素、胰岛素敏感标志、体质指数(BMI)和瘦素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抵抗素的浓度和普通人群没有不同。但是,杨冰等 [27]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50例正常健康人,测定其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并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抵抗素人群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清抵抗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用IR水平呈正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发病与抵抗素水平增高和IR有关。中医认为痰浊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理产物,魏爱生等 [28]对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与抵抗素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更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在痰湿的病理基础上,抵抗素和胰岛素的相互作用更大,拮抗作用更明显。

3 胰岛素敏感组织和IR

3.1 肝脏和IR 关于脂类引起的肝脏IR理论,有观点认为丙二酰CoA脱羧作用(MCD)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早期研究认为,高脂和碳水化合物饮食能使大鼠肝脏中丙二酰CoA积累,最终导致肝脏脂肪变性,过剩的脂肪会转移到与IR相关的组织上 [29]。肝葡萄糖合成(HGP)的胰岛素介导作用的损伤在2型糖尿病的病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白色脂肪组织(WAT)衍生的肝脏乙酰CoA被认定为由胰岛素介导的HGP的重要调控者,同时也和炎症引起的肝IR有关 [30]。新发现的糖异生通路,由高血糖素症引起Egr-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C/EBPa的基本激活作用会因为肝脏糖异生作用的异常升高而导致IR,更为重要的是,早期干预肝脏Egr-1/C/EBPa抑制也许会减轻db/db小鼠中高血糖素症诱发的IR [31]。肝的IR与糖异生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IR相关新通路、新机制的发现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理节律在肝的IR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食欲肽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db/db小鼠衰老,食欲肽不足能够提高肝脏内的内质网(ER)应激,造成肝脏胰岛素信号受损、糖异生的活性异常,由此可见日常葡萄糖节律在食欲肽的控制下对维系ER稳态和防止肝脏的IR有着重要作用 [32]。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肝的IR不仅与日常节律有关,还与其情志联系密切,如有观点认为肝郁实热、肝郁化火、虚气滞留而产生糖尿病,同时糖尿病久治不愈、精神焦虑紧张使肝失疏泄;实验证明2型糖尿病肝郁模型大鼠代谢紊乱,与神经内分泌失衡导致IR有关 [33]。

3.2 肌肉和IR 肌肉IR和线粒体功能失调有关,这些应激反应激活丝氨酸激酶,能够阻碍胰岛素传导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老化的骨骼肌在IR中有病理性作用,骨骼肌的老化可能会促进糖尿病的发展,反之胰岛素敏感性的受损状况会加重骨骼肌的功能恶化;抑制叉头转录因子(FOXO 1)的表达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这归结于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使用增加和肝脏内糖异生减少,机制之一可能与SIRT1-PGC-1α-axis提高线粒体代谢有关 [34]。在胎儿生长阶段,营养不良会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产前的低蛋白饮食和产后的高脂肪饮食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主要通过长寿蛋白3 (Sirt3)降低骨骼肌的氧化呼吸作用和减少琥珀酸脱氢酶(SDH)数量,这样可能会使胰岛素介导的糖代谢抵抗减少 [35]。有研究表明,在骨骼肌中,肌肉IR通常情况下不会影响收缩刺激的葡萄糖摄取,这可能与GTPaseRac 1介导的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有关,也可能与GULT4移位有关 [36]。

2型糖尿病及其IR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其发生与炎症、脂肪因子及肝脏、肌肉、脂肪等糖代谢相关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炎症引起IR主要是通过炎症因子所在的相关通路的激活;脂肪因子与IR关系与脂质代谢有关;胰岛素敏感组织与IR关系与各组织中葡萄糖代谢吸收有关。从中医学而言,与上述3个方面相应的分别是炎症因子与“内生之毒”、脂肪因子与“痰浊”、胰岛素敏感组织与“肝郁实热”。

随着人们对2型糖尿病研究不断深入,对其病理形成分子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推测2型糖尿病的形成应该不是某一个单一机制的结果,在更大程度上其可能是多机制相互影响、交叉作用的结果,其机制并非一平面结构,而是立体的多个机制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也不能针对某单一通路或靶点进行干预,而应“多通路、多靶点”共同干预,以达到改善或治疗糖尿病IR的综合效应。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不断发现的新的病理机制对2型糖尿病、IR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中医学作为替代医学,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治疗糖尿病是中国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抵抗素内脂瘦素
瘦素抵抗与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
瘦素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
内脏脂肪素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及其与肝病进展的关系
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瘦素及Foxp3的表达
瘦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贝那普利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
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抵抗素表达的影响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作用
与内脂素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