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藏学论点摘编

2015-02-21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布达拉宫藏文唐卡

中国藏学论点摘编

吐蕃王朝时期的佛寺遗存与汉地文化影响

吐蕃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入吐蕃,并对后来的西藏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论,吐蕃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汉地、中亚三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吐蕃自身的佛教艺术风格与特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遗留下来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考古遗存。文章通过对西藏地区现存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佛寺遗存的考察,对其中来自汉地文化影响的因素加以梳理,并对四川地区可能存在的影响也提出了意见。曾经有学者观察到上述西藏吐蕃时期寺院中出现的这些木质斗拱,尤其是当中的“曲拱”,在我国现存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存中,年代最早的是四川汉代崖墓、石阙上的同类物体与之最具可比性,过去有意见认为唐文成公主是从唐长安“召来木匠和雕塑等工匠参与(大昭寺)建造活动”,这种可能性固然不能排除,但在吐蕃时期开始在各地大规模修筑佛寺时,可以想见,完全依靠文成公主从唐代长安携来的工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桑耶寺、吉如拉康的兴建年代也大大晚于唐文成公主在藏生活的年代,所以,要持续不断地获得汉地的技术与工匠支持吐蕃的土木工程,似乎不必舍近求远。唐代四川是和吐蕃接壤地区之一,从来就是唐王朝在西南边疆人力、物力最具集散力的经济、文化中心,从这里直接传入到吐蕃的可能性的确最大。(霍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两种西夏藏文刻本考释

文章论述了西夏刻本《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咒》和《八千颂》的文字特点、版式产生的缘由和刊刻年代等问题,认为西夏刻本《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咒》有第三次文字厘定前的文字特点,其版式为藏汉结合的册页线装,是西夏的早期刻本,而《八千颂》残页版式与元末明初或稍晚出现的四周双边的版式相同,怀疑是后期作品。(徐丽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清代“功德光”唐卡及其题款探析

文章考察了一幅清代唐卡的两则藏文题款。根据唐卡中心所绘人物下方的题款明确指出,该幅唐卡所描绘的为大乘佛教所称的“二圣六庄严”之一的功德光。这幅唐卡前后都写有清晰的藏文题款,特别是背面的题,是以藏文楷体的大小不同字号的两段藏文书写来记述了这幅唐卡相关的内容,这在通常所见的唐卡中是很稀少的。通过对该幅唐卡的绘制时间和历史背景进行考证,认为:第一,这幅唐卡是1859年二世达扎活佛洛桑丹贝坚赞参加拉萨正月祈愿大法会辩经获得优胜(可能是考取了拉然巴格西学位)时,哲蚌寺郭莽扎仓的措卡第巴·卓巴(司库)格隆楚臣旺秋作为祝贺礼物之一进献给他的。第二,由此可知,担任第七十任甘丹赤巴的一世达扎活佛1839年去世后,寻访认定了他的转世,建立起达扎活佛转世系统,二世达扎活佛名洛桑丹贝坚赞,1859年参加了拉萨祈愿大法会辩经。按三世达扎活佛生于1874年的说法,二世达扎活佛未及四十岁就去世了,这也许是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见的原因之一。第三,这幅唐卡题款的作者却藏巴·格隆益西嘉措应该是堆龙德庆县的邱桑寺静修地的僧人,是当时拉萨一带比较著名的格鲁派的学间僧。他圆寂的年份应该是在藏历第十四饶迥的火虎年(1866年)。第四,这幅绘画风格明显具有康区噶玛噶智风格的唐卡,可能与邱桑寺珍藏的二圣六庄严唐卡有一定的联系。(陈立华,《青海民族研究》2015第3期)

宝卷与青海嘛呢经流变的关系

宝卷是民间“念卷”或“宣卷”宗教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产生于元末明初,己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宝卷是唐代佛教俗讲的延续,它的宣讲承袭了“俗讲”、“说经”的形式。宝卷是富有表演性的艺术文本,“念卷”或“宣卷”是其主要的表演形式。它的演唱规程表明宝卷是在吸收俗讲、佛教忏法以及宋元词曲、民间说唱等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明清以来流传的宝卷与青海多民族地区流行的嘛呢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且在演唱的表演特性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在自身形成的过程中,均借鉴了佛教或道教宗教经典,选择了世俗化发展的传承路径。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宗教性质的不同的艺术文本,可以视为是“同源同流”的关系。(李言统,刘永红,《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藏传佛教格鲁派上师论与甘青藏区政教合一制

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系统整理与吸收了印度佛教中渊源悠久的上师思想,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上师论。格鲁派上师论不仅从宗教思想上强调上师信仰,更将之具体化为宗教修持之实践。因而,作为信仰对象与信众之媒介的上师逐渐灵格化,以佛法僧之总代表的面目出现,成为现实中信众的信仰对象,上师也就成为了信仰的中心。这一信仰中心的确立,依藏传佛教社会的建构能力,随之成为藏区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由此,便以上师为中心,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政教合一制。甘青藏区政教合一制的几种形态,充分反映了上师信仰作为统治人心的力量,在政教合一制确立中的作用。(杨红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西藏分治割据时期的文化并未割裂——从新发现的9-13世纪藏文文献谈起

从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的西藏,学界一般将其称之为分治割据时期或分裂割据时期,这是就西藏地方政治而言。至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学界鲜有讨论。文章将20世纪以来新发现的以敦煌藏文文献、菩日文献、当许噶塘文献和塔波寺文献以及藏传佛教宁玛派文献为代表的9-13世纪藏文文献作为切入点,指出,在这批新发现的藏文文献中,敦煌藏文文献与其他文献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显示出西藏割据时期的文化并未割裂,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黄维忠,《中国藏学》2015年第3期)

松赞干布时期的拉萨建设初探——从藏传佛教“建筑场景”类绘画研究出发

藏式绘画在西藏各大寺庙以及民间极其丰富多彩,绘画中含有对各种佛、菩萨以及伟人的赞颂故事。在论述这些内容时难免要与他们所处环境场所建筑有一定的联系,更有甚者是对建筑本身的赞美与建筑形成的传记。建筑的整体规划在绘画当中均有体现。通过对这些绘画的提取与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拉萨建筑在松赞干布时期整体规划的一个蓝图,为以后藏式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让保护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从一个片区开始,为藏式传统建筑整体规划的营造法式增添一页新的篇章。(李靖,《西藏研究》2015年第3期)

清代布达拉宫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清代布达拉宫的历史是一部清代西藏的历史。五世达赖修建布达拉宫时追叙吐蕃时期松赞干布在红山之顶修建宫殿的历史,寓意其所修建的布达拉宫是对吐蕃历史的继承。1653年,五世达赖受清廷册封后移驻布达拉宫,开启了布达拉宫作为清天下秩序中西藏地方政、教权力中心的历史。五世达赖之后,布达拉宫作为历辈达赖喇嘛坐床、驻锡、修行、执政、圆寂以及各种宗教活动的举行地,见证了清代西藏地方历史的发展。在晚清布达拉宫的历史书写中,无论其作为古代西藏建筑的集大成者地位,还是其在清代西藏地方历史创造中重要的政教地位,都成为史家笔下彪炳史册的书写。(陈鹏辉,《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民国时期九世班禅内地传播时轮教法记略

时轮金刚密法是大乘佛教密教金刚密法的一种,从13世纪初传入西藏后,受到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重视。由于时轮金刚教法与佛教传说中的理想净土香巴拉国联系在一起,20世纪以来又和“香格里拉”的传闻结合,为东西方僧俗各界所关注,藏传佛教各派领袖人物也以举行时轮金刚法会的形式来联系各族各界人士,扩大社会影响。九世班禅1925年从西藏到内地后,举行了多次时轮金刚法会,对促进民族间宗教文化的交流,宣传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厚泓,陈庆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浅谈清政府对达赖喇嘛政教权力的制约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首领,尤其是清初确立尊崇格鲁派后,其宗教权威凸显。但是,清政府在扶植格鲁派,赋予达赖喇嘛巨大政教权力的同时,也对其权力有诸多限制。所以,厘清达赖喇嘛治藏的政教权限,既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这一宗教名号,更能体现清朝中央在西藏地方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周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中国内地会在中国藏区传教活动研究

1842年满清朝廷锁国之“海禁”弛废,基督教宣教团体及教士得以在沿海之“五口”立足,1860年后中华帝国“闭关”之门户洞开,教会势力得以从沿海省份扩展到沿江(长江)及中原地区,直至深入西部腹地及边疆省份。1865年英国教士戴德生在伦敦创立中国内地会,以尽快将福音传遍中华万民为主旨,聚合有志广传的欧美同工,在中国内陆省份及边疆与民族地区开展布道和宣教事工。中国内地会在中国藏区的传教活动,以康慕伦1877年穿越藏东为开端,继有女教士戴如意“潜行”西藏,19世纪90年代后,有“剑桥七杰”之一的杜明理等在青海、四川的西宁、松潘、打箭炉(今康定)等地建立布道站点;20世纪以后,以叶长青为代表的传教士对康藏地理、民俗、文化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张丽萍,《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布达拉宫藏文唐卡
神奇的布达拉宫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布达拉宫生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