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5-02-22淼李文洁马
韦 淼李文洁马 媛
(①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②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韦 淼①李文洁②马 媛③
(①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②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文章选取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研究了地方保护对森林覆盖率与空气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混合OLS回归与IV估计,研究发现地方保护对衡量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四个指标的影响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不利影响,引入工具变量后影响系数加大,说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该研究结果对保护环境与建立统一市场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方保护;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
一、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如果不是维持市场的有序竞争,而是通过地方保护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就会造成市场失灵越发严重,而市场失灵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对该地区经济进行地方保护,从而造成了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生态环境的发展失衡。
大部分学者对地方保护的研究集中在地方保护对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鲜有学者做过地方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究地方保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希望对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分析基础。本文从国有企业的比重与生态环境衡量指标的关系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了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了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的结论。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建立了地方保护和生态环境关系间的计量模型,利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了回归,最后对所得出的估计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地方保护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的影响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白重恩等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对于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的影响,发现了在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主义更加严重,而产业的地区集中度也相应更低(白重恩,2004)。李善同等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国内地方保护的现状,现阶段地方保护方法和手段所呈现的特征以及今后政策着力点等问题(李善同,2004)。Young分析了中国在改革期间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各地区的五个部分(农业、工业、建设、交通和贸易)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演变的趋势进行了研究(Young,2000)。
在关于地方政府政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杨洪刚等指出在环境治理中出现了角色错位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产业或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阶段(杨洪刚,2014)。朱邦冉等认为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认识上的不足也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朱邦冉,2007)。曹凌燕等从利益和制度上分析,认为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其自利性以及不断扩张的自主性,使其具备了保护污染企业进而与之合谋的可能最终促成了政府在治理城市污染中的行为偏差(曹凌燕,2014)。劳可夫等学者研究认为受到地方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在对企业征收排污税的过程中执行的排污税率低于中央政府规定的水平,使企业的排污控制压力和努力减少,因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也偏高,直接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劳可夫,2007)。黄晗通过研究发现对GDP的崇拜因素使地方政府执行环境政策时面对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抉择(黄晗,2013)。
大部分关于地方保护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鲜有文献将地方保护的影响延伸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地方保护与衡量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数据测量和模型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7-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年间的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政府的地方保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155个有效样本中,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国有单位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各地空气质量衡量指标(DAQ,SO2,PM10)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空气质量衡量指标主要采用的是各个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标,国有单位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是用该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除以该地区总产值的比例,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是采用国有单位各地区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就业人员年末人数占各地区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合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的比例。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1.模型设计与解释
Yit=α+β1Protectit+β2Xit+μit
其中,Y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空气质量指标(包括DAQ、PM10、SO2三项指标)和森林覆盖率。Protectit为地方保护程度的衡量指标向量。Xit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年末总人口、客运量、货运量、地理位置等衡量各省经济与环境状况的指标。μit是随机扰动项,α、β1、β2为待估计系数。
2.指标解释
(1)因变量
基于以上说明,结合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本模型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衡量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的指标。
①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DAQ(Days of Air Quality Equal to or Above Grade II (days)):用于衡量全年空气质量好坏,数字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②可吸入颗粒PM10(Particulate Matter):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的颗粒物,用于衡量空气质量好坏,PM10值越大,污染越严重。
③二氧化硫SO2(Sulfur Dioxide):每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硫物的含量,用于衡量空气质量好坏,SO2值越大,污染越严重。
④森林覆盖率: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自变量
1)地方保护程度衡量指标向量
①国有产值比重:国有单位生产总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用以衡量地方保护程度。
②国有就业比重: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用以衡量地方保护程度。
2)控制变量
③客运量:用于衡量年度交通运输运行状况。
④货运量:用于衡量交通运输运行状况。
⑤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用于衡量该市高等教育状况和水平。
⑥年末总人口:用于衡量城市人口的增长。
⑦一般预算支出:用于衡量地方财政支出状况。
⑧第二产业总产值:用于衡量工业发展程度。在我国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⑨一般预算收入:用于衡量财政收入状况。
⑩地区虚拟变量:包括是否属于东部(虚拟变量,属于东部地区为1,否则为0)和是否属于西部(虚拟变量,属于西部地区为1,否则为0)两个虚拟变量。
3.估计方法
由于地方保护程度是不可直接观测的,故本实证研究是利用国有企业的比重(包括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和国有单位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例两个指标)来衡量地方保护程度(白重恩,2004)。国有比重越高的地区通常地方保护程度越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导致估计系数有偏。本文利用两类地方保护的衡量指标,将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作为国有产值比重的工具变量(Instrument Variable)来消除误差。
具体来看:y=xβ+yz*+u,当z*是不可观测的变量或者z*存在着测量误差时,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似的且可观测的变量z来代替 z*。令z=z*+ξz,并有E(ξz)=0,z是可以观测的,但z*是不 可 观 测 的 。 假 设 cov(z*,ξz)=0,则 有cov(z,ξz)≠0,那么原模型为:y=xβ+yz*+u=xβ+ y(z-ξz)+u=xβ+yz-yξz+u=xβ+yz+u0。其中u0= -yξz+u,即将 -yξz+u看作新的误差 u0,则在cov(z,ξz)≠0的前提下有≠0;因此直接用存在测量误差的变量会导致模型估计系数有偏。
我们可以通过两次独立的观测值(国有单位就业比重、国有单位产值比重)来解决该问题。假设:
z1=z*+v1, z2=z*+v2
由于 cov(v1,v2)=0,可以推出cov(v1,z2)=0和cov(z1,v2)=0。因此有z1可以作为z2的IV,且z2也可以作为z1的IV。所以可引用上述方法于本研究中,即用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作为国有单位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例的IV来解决测
量误差的问题。
本文首先用混合OLS估计作一般性估计,该估计结果没有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估计结果主要用于参照对比后续的估计。基于对以上模型中出现的测量误差问题,本文用IV估计方法来进行修正。IV估计的选择依据是z1,z2是两次独立的国有比重观测值,二者可以互为IV。
四、估计结果
(一)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OLS)估计结果
为了研究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了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OLS)进行回归。从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地方保护(国有单位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例)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森林覆盖率越小地方保护越严重,这与预期相符合;地方保护对可吸入颗粒PM10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可吸入颗粒PM10的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地方保护越严重,与预期相符;地方保护对二氧化硫含量的影响为正,说明地方保护越严重二氧化硫含量越高。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越多空气质量越好,地方保护对其显著的负影响说明地方保护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
从地区差异来看,东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均显著低于非西部地区,这对于西部地区制定关于环境防治与治理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货运量与各地区客运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预期是呈现显著相关性的,但回归结果显示各地区货运量几乎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各地区客运量明显影响着生态环境,但其对森林覆盖率的正向作用与对二氧化硫的负向作用都与真实情况相违背。
值得关注的是一般预算支出对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5%的水平上显著,且为正相关关系;与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PM10为负相关关系,说明财政支出越大,用于环境治理防治等方面的费用比例就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效果就越明显。
用普通高等在校人数衡量的教育,以及用年末总人口衡量的城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预期有较大出入。从正常情况来看,教育程度越高,森林覆盖率面积越广,而回归系数为-0.000726,并无显著性;城市人口增长快,人类正常活动越频繁,那么空气质量相对就会下降,回归数据显示二者却是在1%的水平上的正向相关。这可能是变量选取不够准确造成的。
表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
表3 考虑误差情况下对环境影响的结果
(二)IV估计结果
为了研究地方保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了混合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并且为了解决测量误差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使结果更准确,本文选用了工具变量IV来消除误差(用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作为国有单位生产总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的IV,在后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到)。
从IV估计的结果来看,国有单位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例对森林覆盖率的估计由系数-0.350变为-0.542,并从显著程度上来看,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国有单位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例对可吸入颗粒PM10的影响由0.0892变为0.0870,显著水平不变。对二氧化硫的影响由0.0538变为0.0739,对空气好于二级的天数的影响由-97.72变为-123.3。采用IV估计减小了一定的估计误差,使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东西部的显著性与混合OLS模型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西部的系数变化不大,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系数由-0.133变成-0.129,增加了3%,地方保护对西部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上升了3.7%,虽然变动很小,但总体上来说改进了结果的估计范围。一般预算支出对二氧化硫影响的显著程度也有所加强,第二总产值对森林覆盖率的回归系数由-1.95变成-2.23,且加强了显著性。从总体上看,IV回归使得系数更加精确,并且没有改变各个变量对生态环境的正负向关系,而使显著程度加强。这也验证了该模型估计的结果的稳定性。
结论
本文采用混合OLS估计与IV估计,对我国地方保护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着重分析了国有企业比重与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可吸入颗粒PM10、二氧化硫、森林覆盖率等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由于国有企业比重的衡量指标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本研究采用IV估计来尽量减小测量误差,使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为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提供了实证分析基础,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最近2-3年的统计数据并未完全公开,本文的研究未对近几年的情况进行分析。此外,本文未考虑不同省份间发展程度的差异,而不同省份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气候特征、人口增长等也会造成该地区本身空气质量和森林覆盖率的不同。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衡量指标,力求更精确地反映地方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2]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2004(11):78-95.
[3]黄赜琳,王敬云.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60-67.
[4]杨洪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错位及其原因分析[J].南方论刊,2014(4):36-39.
[5]朱邦冉.影响环保执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形式、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6):41-43.
[6]曹凌燕,邵建平.地方政府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行为偏差研究[J].兰州学刊,2014(1):119-123.
[7]劳可夫,刘思华.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7(2):79-81.
[8]黄晗.地方政府与中国环境政策执行困境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4):14-18.
[9]Young,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2000:1091-1135.
Empirical Study of Effect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i Miao①Li Wen-jie②Ma Yuan③
(①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②③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610106)
This article estimates the effect of local protectionism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referring to data from 2007-2011 of 31 provinces,and applying the pooled-OLS and Instrument Variable Model in the study.Its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protectionism has negative effe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1%significant level.By in⁃troducing instrumental variables into the model,coefficient of the model becomes larger.This study is valuable for making decisions in establishing a unified market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local protectionism;air quality;forest coverage rate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3.029
F121.3
A
1005-5738(2015)03-200-006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5-06-10
2014年度成都学院(成都大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项目号:2014XJR03),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项目号:2014SC47),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项目“开放经济下市场分割的发展新趋势与建设中国统一市场的策略研究”(项目号:14SB0360)阶段性成果。
韦淼,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