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精神提升机制探析
2015-02-21王宏波
徐 鹰,王宏波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艺术审美的精神提升机制探析
徐 鹰1,2,王宏波1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以艺术的人学特征为基础,从艺术对生活的审美反思、艺术对生活的情感重铸、艺术审美对现实的理性超越、艺术审美对人的终极关怀四个方面探析了艺术审美的美感效应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机制。重在对艺术审美作科学的开发,加强对内涵理想与情操因子的深层探析,使其内化到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人的深度追求中自觉地提升精神,重建精神家园。
艺术审美;人的精神;提升机制
物化时代的来临,“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40,社会危机莫过于精神危机。重视心灵,提升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艺术的人学前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审美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和审美经验的日益增长,人也将自身作为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124。比较其它学科而言,只有艺术才能全面而深刻地实现人对自身的观照,在审美观照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进一步确证,“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尽管从现象上看,艺术所描绘的似乎无所不包,自然、社会、历史等都可以为艺术所表现,即使艺术描写的是草原戈壁、森林,但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在艺术中,人对自我的表现无所不在,大到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社会关系,小到人的内在心理变化都能成为艺术的对象。当然,政治、科学等也将人作为思考的对象,但它们都不能像艺术那样将人作为生命的整体来表现。同时,在艺术审美中,人的审美感知、审美表象、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互相渗透、彼此推动、往返流动,是情与理、形象与思维、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的心理过程,也表达了人的意向、愿望和爱。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归根到底,人是目的,因此,艺术被誉为人学。
二、艺术审美的精神提升机制
艺术审美具有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机制,缘于艺术特有的魅力。艺术魅力是艺术作品的一种美感效应,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并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来打动欣赏者。
(一)艺术对生活的审美反思
人的存在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人具有意识与自我意识。艺术这种意识形式,则以自己的发现性思维,对生活进行审美发掘和观照。“卢卡奇对‘物化’生产的批判,弗洛姆对人的生命活动陷于‘占有与生存’状态的关注,马尔库塞对造成‘单向度的人’的社会的批驳及对建立‘新感性’的倡导,都是审美反思的积极成果。”[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文艺作品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完成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塑。
审美反思的发现性首先表现于发现形式。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其形象性,形式是其表达的手段,艺术形式是对美的发现,美是靠它生动的形式来传递的。其次,审美反思的发现性是发现意义。审美是把美的感性与理性聚合,不仅具有情绪化的感知,更是意义的体现,“审美体验以个体和个体命运的形式来说明人类。”[4]正如“绘画是一种活动,艺术家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5],是一种精神上的逍遥游和自由。此外,运用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美与非美是审美反思发现性又一表现,“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6]
(二)艺术是对生活的情感重铸
情感是人的生命特征。艺术审美是对人的情感生活的关注,它表达着人的情感,同时又希冀对人的情感进行锻造与提升。马克思将人的生命活动称为自然人化,对于艺术审美来说,人化自然实际上也就是情化自然,江山会心,青山着意,体现人所具有的情绪与心理。进一步思考会发现,人性化是艺术对现实残缺的完美,艺术表现的自由、和谐、美好促使人们产生改变现实的行动和力量。
艺术与情感具有天然的联系,并且艺术情感有其自己的特点:艺术同生活的终极目的相联系,而与实际生活需要相对间离,因此较具超越性品格。艺术审美不排除感性,但“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7],穷而后工就印证了艺术对现实尘世生活的超越。艺术情感还具有共通性的特点。惟其共通,才能得以交流,“语言只有在对话中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8],让艺术品说话是共通性的前提。艺术既因它的个体性而表现出情感的独特和新鲜,又因为它的共通性而能够发挥影响与感染人的作用,因此能够保持长久的情感魅力,这也是它可以担负起改造人的美育作用的原因所在。艺术情感还是情与理的融合,理像盐,情如水,理融于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以情动人,通过对各种心理因素的连接和推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格、提升境界。
艺术审美的升华机制,主要体现在以情动人的巨大能量上,包含了大量情感因子的艺术作品变成了对人的情感掌握。艺术情感对人的感染陶冶作用首先是对人的情感掌握具有自动性和自发性,艺术品使人自觉自愿地实现了日常情感向审美情感的转化。其次,艺术情感具有作用时间快,影响范围广,作用力持久的特点,如某些文艺作品的轰动效应、文化景观“热”等。此外文艺的影响日益显示出它的世界性、全球化。
(三)艺术审美对现实的理性超越
在马斯洛层次需求论中,艺术审美高于其它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快乐之源,人的生命存在中客观地存在着需求的超越性。
艺术审美既是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又是对精神的不懈追求。艺术审美对生活的超越,在以下几个层面上表现出了它的魅力和无比优越的特性。
1.艺术审美的理想性。审美中的我可以超越理性与道德的拘囿,发现并追随着自由的情感的原形活动。历史上的农耕民族喜欢跳舞,游牧民族则热爱歌唱。如辽宁查干哈大村蒙古族人的睦邻节,大家在一起跳舞还可以治疗个体的心理疾病。同时艺术审美的感知具有情绪化的特点。审美实践中,便成了一种知觉定势,审美主体怀有空灵脱俗的主观要求进入审美,较少受现实的束缚,主观情志可作任情的调度,人的创造力可以到达极致。
2.艺术审美的扩张性。艺术审美的扩张性可概括为三种扩张:活动时空的扩张、生活信心的扩张和生命体验的扩张。
艺术审美活动的时空扩张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因艺术思维审美表现时空的扩大而形成一种新的生命感受。或者说,在艺术审美的特定情景中,审美主体获得了巨大的心理自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艺术审美也是情感驱动下的生命力的运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充满活力的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中的主体。
艺术审美的信心扩张,主要指在审美情景中,审美主体表现手段的任情调度,特别是在借助想象与联想获得的超越时空限制的能力中,获得了新的感受,对自己的能力与各种可能的前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种新认识能够帮助审美主体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树立奋斗进取的信心,因此艺术审美的信心扩张也是现实信心的扩张。
艺术审美的生命体验的扩张,主要体现在艺术审美可以扩张生命的容量,给予审美主体高质量的生命体验。艺术审美使审美主体获得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生命的绵延。“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9]”,听一首钟爱的歌曲都像第一次听到那样动人,每一片白云都会勾起无限的遐想,每一缕春光都令人欣喜。
3.艺术审美的超越性。艺术审美解放人的创造力,使审美主体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在精神上追求无限;保持感性的鲜活是创造力的源泉,同时也使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高质量的生活。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摆脱一切尘世的干扰,整个情感和身心灵都融于审美观照,纯粹地深入到美的境地之中。因此审美主体是系统化的,格式塔质的即整体的。弗洛姆在批判异化现象时,看到了社会对人的创造本性的抑制,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创造性格的新人的目标,弗洛姆认为具有创造品格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成为创造者,他们不再受社会权威的控制,也超越了本身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的主宰,他所关心的是努力使别人得到和谐发展的同时,实现他的潜力。
(四)艺术审美对人的终极关怀
艺术的语言、种类、内涵越丰富,其沟通、感染、超越的力量就越强大、越深化。现实生活难以实现的就想要通过艺术实现,以此构成对人的终极关怀,如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艺术创造了各种形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图景,审美者通过艺术审美从容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审美将个体的感性与社会的理性交融统一起来,艺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一定的作用。沉溺于生命本体的痛苦是应该抛弃的,将痛苦的经验化为动力和勇气坚强地开创未来,这才是生命的意义,美好永在,希望永存。
艺术是一种生活的鼓舞力量。艺术不崇拜权威,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神圣性,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艺术家将形象上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评估,通过生动活泼的展示对人的感官发生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强大的影响,具有理论思辨不可能有的情感性、感染力。艺术还让人热爱生命和生活,如石铁生,是文学和写作使他超越了现实的痛苦,带给他希望和信念。
艺术以美来感染人,自然的世界是铜的,而只有诗人才能给我们金的。艺术审美让你忘却自己,忘却尘世的烦恼与痛苦,与艺术之景融为一体。审美给人力量和感动,展现出既有的强健的生命力,也使人感受到生活与生命的可爱。艺术审美还使主体精神发生巨变,给人带来希望和慰藉,超越冷漠焦躁的现实。像耳熟能详的萨尔茨堡,本意为盐城,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会想到莫扎特、《音乐之声》、卡拉扬和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已成为萨尔茨堡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三、结语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本质的核心是人拥有自我意识的话,那么,艺术审美正是人的自我意识经过了历史的积聚在现实中的高扬,也是人不断克服、积极扬弃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产生的萎琐、颓丧心理而获得的高质量的自我意识。”[10]
艺术审美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其艰难性,但它是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的追求。因为丧失了精神家园,人就会成为物欲的奴隶,与孤独、焦虑、抑郁、无聊、绝望、虚无、荒诞为伴,失去创造的活力,失去积极的自由和人的尊严。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3] 邓海英.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审美元素[J].理论前沿,2005,23:24-26.
[4] 卢卡奇.审美特性[M].张伯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84.
[5] 贡布里奇.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01.
[6] 李如密.教学内容审美化:课堂增魅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3):37-38.
[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
[8] L.E.HAHN.The philosophy of Hans-Georg Gadamer[M].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Chicago,1997:274.
[9]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26.
[10] 庄锡华.论艺术对人的精神关怀[J].晋阳学刊,2000(2):34-38.
(责任编辑:司国安)
Artistic Aesthetic:Analysis of Spiritual Promotion M echanism
XU Ying1,2,WANG Hongbo3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Economics and Law,Xi′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Based on the anthrop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art,the promotionmechanisms of the artistic effectof artaesthetic on the human spiritare studi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he art′s aesthetic reflection on life,the art′s recasting of emotion on life,the rational transcendence of art aesthetic on reality and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art aesthetic on human.And suggestions aremade tha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of artaesthetic be focused on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entiment factor be further analyzed,thus people′s deep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are internalized,their spirit in the deep pursuit enhanced consciously,and their spiritual home can be rebuilt.
art aesthetic;human spirit;promotion mechanism
B83-069
A
1008-245X(2015)06-0118-03
10.15896/j.xjtuskxb.201506020
2015-04-13
徐鹰(1970-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副教授;王宏波(1952- ),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