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2015-02-20金美花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天地,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为未来社会提供创造型人才。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行思维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参与,强调过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探究。地理是一门科学性非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了解地理的学科魅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他们明白知识就在身边,才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
二、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和空间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放下“师”的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角色出现在学生心目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行为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注意语言艺术,行为幽默,性格开朗,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导向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关于“印度”这一课前,教师可以播放印度歌曲,并问几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具体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接着,教师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学习“印度”这课时,教师提问“为何印度人口增长飞速?”这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
六、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
七、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时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的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创造性学习,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性学习。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简介:金美花(1975-9-7),女,吉林省珲春市,珲春市第五中学校,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