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概念学习 培养数学能力
2015-02-20李跃昆
李跃昆
近年来在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很多学生反映说,自己概念认真学了,题目也做了不少,可是数学成绩老是上不去!都非常着急!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数学成绩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概念的了解和理解的不深不透,大多数的学生还只是停留在“背诵”的最表层上,即仅仅只是表象的记忆。那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不少的学生以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背概念、公式、定理,而不注意理解概念,不重视公式、定理的推证的过程和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不对的。那么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数学和教师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从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觉得要重视对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引伸,概念外延的扩展、方法的应用,以及解题中的规律等方面。这些在课本上一般是很少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总结,加深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概念呢?这里笔者跟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几种方法。
一、抓住概念的本质
人们常说看问题要透过表面看实质,数学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即区别于其它概念的特殊性质。比如说,“方程”的概念中,它的关键含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明确地指出了方程与代数式的本质区别;代数式则是“用代数运算符号把数字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所以,代数式的本质是一个“数”,而我们所学习的方程,是用等号连接两个代数式,它的本质是表明“两数”的一个“关系”,只有其中的字母取一定的数值时,等号两边的代数式的值才能相等,而这个“一定的数值还不知道”,所以叫做未知数。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学习“分式方程”这一小节内容时,学习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后,再做分式的混合运算时,就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做题的过程中,各分式的分母不见了,都变成了整式!我问到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时,他们的回答是,各分母在去分母时约去了。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分清楚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
二、理解概念的条件
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它是由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定义中的条件,能否减少或增加条件?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是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如果去掉a≠0这个条件,则二次项的系数可以等于0,此时这个方程就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还可以是一元一次方程。这是我们做题时经常容易出错之处,因为少了a≠0这个条件,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了。又如: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能否仅单纯的说:当分式的分子为零时其分式值就为零呢?结论当然是不行的。
三、学会顺用逆用定义
我们知道所有的数学定义都是真命题,而且一般的说,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也就是说,定义都是可逆的。概念定义的可逆性有重要作用:利用定义可以判断某事物是否符合这个概念;逆用定义可以得出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性质。只有学会了顺用和逆用定义,才能灵活地运用定义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述“同类二次根式”时明确“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 ”。反过来,若两个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则必须是化简后的被开方数相同。在平面几何定义、定理的教学中,渗透一定量的逆向思考问题,强调其可逆性与相互性,对培养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大有裨益。例如:“互为补角”的定义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形式:∵∠A+∠B=180°,∴∠A、∠B互为补角(正向思维).∵∠A、∠B互为补角。∴∠A+∠B=180°(逆向思维)。当然,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应明确哪些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才能适时给学生以训练和提高,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真命题,而逆命题“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则是假命题。
四、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符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数学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简单明了,易记易用。比如 “|a|”代表a的绝对值,除了代数意义外,它还有几何意义,即表示数轴上坐标为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字母a表示实数,-a是a的相反数,也是实数。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符号,这些符号均有其独特含义,使用它们不仅方便而且简洁,比如“!”号表示阶乘,那么 :
n!=n×(n-1)×…×2×1。
总之,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更是关键,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通透有关联的数学概念,并注重在教学中随时加以渗透,同时引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的、有意识的按一定的方法去理解概念和正确的运用概念,以达到学好数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