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谈颈腰椎病的预防
2015-02-20任文琪王锐
★ 任文琪 王锐
(1.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2.山东省中医院 济南 250355)
从“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谈颈腰椎病的预防
★任文琪1王锐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省中医院济南 250355)
摘要:颈腰椎病在临床上发病率高且较难以治愈,因此对颈腰椎病采取提前预防措施,减少颈腰椎病的发生率、延迟颈腰椎病的病发时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筋骨、气血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颈腰椎病的病因进一步探讨筋骨、气血与颈腰椎病三者之间的联系,并结合“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理论,为颈腰椎病的预防提出对策。
关键词:气血;筋骨;颈腰椎病;预防
1“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出处、含义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悬解·脏气法时论》解释道:“气为阳,味为阴,人身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而一味过偏,则一宫受伤,阴之五宫,亦伤在五味调和五味,使之不偏,则筋骨血气皆得其养,不至偏伤矣。”这是说人身之气血、筋骨靠饮食为养,因此气血调顺、骨正筋柔需做到饮食无有偏嗜。然而人身不离气血,气血与筋骨密切相关,也是基于此种联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理论可作为我们思考、认识颈腰椎病的成因、预防及治疗的指导思想。
2筋骨、气血的关系
筋骨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其功能正常发挥离不开气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生筋。”《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灵枢·五色》曰:“肝合能。”《灵枢·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筋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以赖肝气(肝之疏泄功能和肝血濡养功能)而为用[1]。骨是由筋腱等软组织固定的,筋多附着于骨和关节等处,具有约束骨骼的作用,并且主司关节运动。《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人体的一切正常活动,与筋骨密切相关,但筋骨关节的活动灵巧,则有赖于气血的濡养,正如《灵枢·本藏篇》云:“是故血和则筋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坚强,关节清利矣。”《灵枢·痈疽篇》云:“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素问·五藏生成篇》:“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充分说明了血气正常运行是机体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气血不和,则肢体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素问·调经论篇》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调和,血气运行畅达则筋骨得以温煦濡养,这是健康的重要条件。
3对颈腰椎病的认识
3.1颈腰椎病概述颈腰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多数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颈腰椎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发病年龄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几乎不分性别、年龄均受到颈腰椎病的困扰,因此为提高人们生活健康质量和幸福指数,颈腰椎病的防治显得重要且必要。
3.2颈腰椎病的定义颈腰椎病主要包括各类腰椎和颈椎的突出和增生,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于神经长期缺血、缺氧,长期遭受压迫或者炎症刺激造成的。这一类疾病在中医学属于“痹症”范畴,在临床上也属于较难治疗的病症之一[2]。颈腰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腰椎脊髓、神经根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腰椎间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或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3.3颈腰椎病病因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五脏六腑通过筋膜肌腱等软组织附于脊柱并维持在体内的正常位置,见图1。
图1 脊柱内脏关系图[3]
由图1可以看出,筋骨、气血、内脏三者之间生理、病理均息息相关。肌肉紧张、肌腱挛缩会造成气血运行障碍并瘀堵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长此以往造成小关节紊乱,骨关节错位甚至导致脊柱侧弯,连带引起脊柱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并最终导致内脏病变。反之,内脏病变,影响血管神经,造成肌肉筋腱营养障碍而萎缩,从而导致脊柱两边受力不均衡而骨头错位或脊柱侧弯。颈腰椎病的具体病因总结如下:
(1)脊柱结构因素: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侧弯和小关节突方向不对称。
(2)职业因素:重体力劳动者因过度腰部负重致椎间盘过早的退行性变,驾驶员、乘务员因长期颠簸和振动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反复变化,久坐的伏案工作人员因长期保持某一姿势且坐位前屈对椎间盘的压力大。
(3)外伤因素:急性暴力损伤,跌仆闪挫导致椎间盘病变。
(4)外感因素:外受寒湿,淋雨冒湿使局部肌肉痉挛、紧张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增压。
(5)自身因素:久病及肾、纵欲过度、情志不遂等伤精损气致不荣不通发展为本病。
4“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对预防颈腰椎病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颈腰椎病的病因无不是气血不畅所致:或外伤致筋骨气血同病,或劳损姿势不当致筋缩、肌肉紧张,进一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椎间盘内压力增大等。除却脊柱先天因素,我们均可采用一定的方式预防、延缓颈腰椎病的发生。
气血是人身阴阳的具体物质体现,而疾病的产生和治疗均以阴阳为纲,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治疗总则是调整阴阳。所以气血调达则必骨正筋柔,百病不生。如《内经》所述:“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要做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需从以下几点做起。
4.1适动静孙思邈道:“身体常欲小劳,则百达气畅,气血常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养生意识的增强,无病预防的观念深入人心,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常养气血,则六淫邪气难以伤人。计算机工作者长期坐于电脑前,使颈腰椎间盘持续受力,肌肉僵紧,久而久之积损成疾,因此计算机的普及在给伏案工作者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颈腰椎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电脑伏案一族应配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颈腰椎放松练习,才能有效预防颈腰椎病。与此相应的是,体力劳动者则应适当放松抻拉肌肉。最后,优势侧的多用是造成筋柔骨骼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均是右侧肢体筋肉相对比较发达,气血运行较左侧好,导致左右侧脊柱应力不均衡,慢慢形成高低肩、脊柱侧弯,骨不正、筋不柔而诱发颈腰椎病。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的锻炼弱势侧,放松优势侧。
4.2畅情志《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九针论》:“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七情太过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厥,而血瘀于上,使人薄厥。”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情志不畅,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影响血的运行,发为痛证。自我缓解压力,善于自我情绪控制情绪,性格开朗,心态积极乐观,遇事冷静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平和,热爱生活,这样才能调达气血。
骨痛而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饮食有节则升降之枢运转如常,气不病则筋柔血和。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生养气血,气血的充足和调达必需脾胃功能正常,谨和五味。
4.4慎起居《素问·皮部论》言:“邪之始入于皮也……寒多则筋挛骨痛。”《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性收引凝涩,易致气血运行不畅。空调的使用是颈腰椎发病的一个重要成因:不少人夏天贪凉,冬天喜暖,室内外的温差大,因此受凉冒湿而引起颈腰椎病不在少数。《灵枢·寿夭柔刚》:“风伤筋脉,筋脉乃应。”可见风邪可以伤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所以寒湿致筋脉挛缩,风伤筋,并影响气血和畅。为预防颈腰椎病,我们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加减衣物。其次,我们应规律作息,随四季变化而微调,但总的原则是子时之前应睡着,卯时应起床。子时阳气开始生发,若子时没有休息,则阳气还在消耗,长此以往必定损伤阳气,无精打采,身体疲懒,筋骨得不到阳气温养,发为劳损病证。善养生者养其藏,好的睡眠是第二天精力充沛的保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颈腰椎病的成因(气伤、血伤、筋伤、骨伤或几因并存)上做好预防,避免外因及内因损伤,养好气血,筋骨则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可大大降低颈腰椎病的发病率。推而广之,此举也是养生防病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朝晖.黄帝内经论治筋伤探讨[J].河南中医,2013,10(33):
1 620-1 622.
[2]兰培丽,孟凌新.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6):559-561.
[3]佚名.脊柱节段神经与脏器相关关系示意图[OL].素材公社,http://www.tooopen.com/view/131808.html,2010-12-12.
收稿日期:(2014-12-22)编辑:万崇毅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