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微电影创作误区及出路
2015-02-20文/徐莹
文/徐 莹
公益微电影创作误区及出路
文/徐 莹
公益微电影的平民化和现实性使得其与当下社会的关联非常紧密,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焦点、热点话题都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素材,从而使“微电影在传播形态上实现了从个体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越,成为一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表达的个性化影像载体”。那些在网上有着良好口碑的公益微电影,大都超越了人们对公益的刻板印象,涵盖了“从家庭亲情到社区互助,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尽管目前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形势喜人,佳作频现,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公益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传播效果,理应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公益微电影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情节设计平淡,缺少戏剧张力。许多公益微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公益味有余,电影味不足。如《三个儿子》讲述三个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去养老院看望老人,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能让人有所震撼的主要在于三位老人的“回答”,但是三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显然表现得过于单调了——他们只是坐在老人面前,听他们说话、帮他们理理衣服、擦拭眼泪……该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三个爸爸》,在创作手法上与前片如出一辙:“爸爸”们去福利院看望脑瘫的患儿,给他们带去很多玩具,并不时地抱起小孩们玩亲亲……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儿子”和三个“爸爸”的确就是这么做的,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琐碎却充满温情的事情,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这样的情节显然缺乏感染力和艺术张力,总给人缺点火候的感觉。也就是说,当这些真实的事件作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必须有所处理,有所转换,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个艺术化的表现。正如著名学者陈晓云所言:“所有媒介都有长处和局限。并非所有让你觉得感动或震动或轰动的人或事都可以转换或直接转换成电影叙事。电影叙事的核心仍然与‘戏剧’相关:外在的戏剧冲突,或隐含的戏剧张力。”所以,即便是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如果要通过影像艺术表现出来,“戏剧性”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其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过于夸张。
公益理念流于形式,缺少感人细节和实质性的努力。公益微电影《星星的孩子》是一部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微电影。拍摄手法比较简单,实际感觉远没有宣传得那么感人,只是用字幕在反复强调,“我们与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平行的,没有交集”……片子在反复强调“他们”与“我们”的不同,却缺少如何走入他们内心、真正让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找到沟通点的努力,即片子太过于强调不同,而缺少了面对不同的态度。这使得公益的诉求流于表面,除了反复出现的蓝丝带和结尾放飞的孔明灯这些符号化的形式,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努力和作为,这是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的最大欠缺之处。
这样的问题在同类公益微电影创作中不在少数,包括一些获奖作品。如同样关注自闭症患儿的微电影《会唱歌的鱼》,虽然总体风格比较清新,突破了人们对公益的刻板印象,但是整个片子节奏缓慢,细节也不够丰富,展示母亲为小鱼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和痛苦的场景少得可怜。所以这位母亲最后情感爆发的段落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从情感逻辑上看,难免显得矫情和不易接受。我们无法指望观众花将近35分钟的时间去坚持看完一部节奏缓慢、流于形式,又缺少感人细节的公益微电影。主旋律影片往往也存在类似情况,不能因为它们的主旋律或公益性而降低对它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对细节和故事性的要求。相反,正是因为它们的主旋律或公益性才更需要有丰富的细节和吸引人的好故事去改变观众对此类影片的
刻板印象。与一般影片相比,它们的细节应该更丰富,故事性应该更强,在观赏性上所下的工夫应该更多。
结局过于写实,容易引起负面效应。根据网络真实故事改编的《三轮车老人》(张家界人民政府出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拾破烂的老人好心救起了一个晕倒在路边的行人,将她送往医院并为其垫付了医药费,可令人寒心的是,被救者醒来后不但不感激他,反而“倒咬一口”,将老人告上了法庭。由于没有证人,也没有证据能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老人败诉了,不得不把家里一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两万元钱赔出去;老婆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在一通埋怨之后愤然离家出走,不料在途中发生意外,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在地;过往行人来去匆匆,却无人停下脚步施以援手;老伴最终死去,只留下残疾的女儿与他相依为命……如果这仅仅是一个网络视频短片,旨在呈现故事的原委,告诉人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那么如此创作无可厚非。但如果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止步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弘扬真善美,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这是所有公益微电影的天然使命。悲剧性的结尾固然能让人震撼,但正能量的东西也必不可少,如动用艺术的手法,在这个凄凉的结尾之后来一个导演理想中或期待中的结尾——三轮车老人的故事最后被网友发现,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也引发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向这位老人和他的残疾女儿伸出了援助之手……总之得让观众看到一些光明的东西,看到“好人终有好报”的结局——尽管这样美好的结局并不一定总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人们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是可以的,也是符合公益微电影的内在诉求的。
《三轮车老人》
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公益微电影在创作层面应该引发更多的思考。虽然人们都赞同“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力量和给人的震撼往往是其他结局无法比拟的。如果老人的悲剧能够引起广大网民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进而对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所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自然是理想的艺术效果。但现实并不乐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网络视频的观看者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并不高,未成年人或年轻网民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这些群体很可能只观其一、不思其二,只看表层、不作思考,这样一来,很容易在观影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人情淡薄,好人没好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后还是少管闲事为妙。即便对那些成年观众而言,这样过于原貌呈现的凄凉结局,也会让他们心生寒意。一旦面对同样的处境,一想到片中老人的悲惨遭遇,难免产生顾虑,做善事的念头很有可能被影像中的一幕幕所击退,而成为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果真如此的话,这部公益微电影的价值不仅没有实现,反倒起了反作用。如此效果显然与作为创作者和出品人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这方面,公益微电影《路过》对结尾的处理比较可圈可点,既有现实的残酷,又有理想中的美好,值得我们借鉴。
公益微电影优秀案例分析及启发
《三克的梦想》是一部儿童励志微电影,讲述了山区孩子的小小梦想。片子虽然有点长,节奏也不那么紧凑,但是一幕幕纯朴的画面和写实的场景,很自然地把我们带入小男孩的世界,让我们心生丝丝感动。尤其是为汶川地震募捐的那场戏,小本对乒乓球和球拍依依不舍的神情,那迟迟不肯放松的小手,瞬间戳中泪点,让人为之动容。小小的梦想,善良的孩子,贫困儿童是如何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引人思考。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伊朗著名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该片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曾有过这样的自述:《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只不过我把现实中的兄弟俩同穿一双鞋改成了兄妹,影片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不难发现,《三克的梦想》中好几个场景的设计都有《小鞋子》的影子,如小本在水边追逐落水的乒乓球、结尾妈妈竹筐中的球拍等,一样贫困的家庭、一样懂事的孩子、一样小小的梦想、一样并不奢侈的愿望……在公益
微电影中,这算得上是一部佳作。
《人生没有橡皮擦》虽然是一则挪威的公益广告,但它对我国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很有启发。两分钟左右的简短篇幅,却传达了非常深刻的意蕴。该片充分运用了影视语言中色彩的表意功能,呼吁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人生画卷中,童年部分是彩色的,因为有妈妈的笑容;随着成长,色调变成了黑白,孤零零一人,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没有了色彩……结尾出现了一个橡皮擦,擦掉孤独、擦掉寂寞,再次回到童年,回到孩子写作业的场景——这回背后有父母相伴,一家人其乐融融……这部公益广告的寓意是:人生好比画画,色彩和人物决定了人生的丰富程度;但两者又有不同,画得不好可以用橡皮擦擦掉重画;但是人生没有橡皮擦,错过的时光无法挽回,更无法弥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一定要挤出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除了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外,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让他们在家人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
微电影《种子》是台湾地区有关部门为推广绿色贸易而制作的,描述一个年轻的工程师阿贸,正为自己的工作无益于社会与人类而苦恼时,无意间与神秘女子小绿超时空相遇,小绿对未来美好环境的执着追求,使阿贸萌生了不同的生活目标。在小绿的启发和鼓励下,阿贸重拾希望和信心,回到公司,带领团队研发起改变世界的绿色产品来……阿贸与小绿的相遇寓意深长——绿色环保工程是当今人类最应该送给未来的礼物。影片制作精美,有广告效应更有艺术水准,被网友力挺为“完美的微电影”。其完美在于剧情单纯似牧歌、似短诗,镜头清新唯美,寓意绵长。
恶搞“经典”——一种值得尝试的公益微电影类型
网上人气颇高的“胥渡吧”推出的一系列恶搞微电影,算得上是公益微电影的亚类型或“奇葩”,它们颠覆了“公益”一板一眼的正统形象,通过对“经典”的恶搞,传达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诙谐幽默、寓正于谐,挖掘并制造出经典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公益价值。
如《来自星星的梦想》,就紧扣当时全民追韩剧的风潮,利用《来自星星的你》的超高人气,对大众耳熟能详、有着全民记忆的影视剧来了一次恶搞。虽说是恶搞,却不乏正能量。《还珠格格》《甄嬛传》《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红楼梦》《射雕英雄传》《包青天》《武林外传》《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影视剧悉数登场;如来、观音、尔康、永琪、容嬷嬷、甄嬛、小燕子、皇阿玛、许仙、唐僧、林黛玉、包拯、黄蓉、宝宝、佟掌柜……各路“名角”一一亮相,讲述着各自心中的梦想。虽说全片充满了戏谑恶搞之味,让人捧腹大笑,但这些梦想却是满满的正能量,处处体现着中国梦的精气神,对和谐社会和温暖人生寄予了厚望,其对大众的“劝导”效果远远超过那些严肃的公益微电影。该片中精彩的台词不胜枚举,如“人生苦短、必须性感,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解释的”,又如“我希望有好多好多的钱、好多好多的房子;希望中国足球早日赢得世界杯,为国争光上头条”;“我希望再被妖怪抓走时,能够大喊一声都敏俊xi救我;”“希望全国的房价可以降一点,再降一点”;“希望上海不再堵车,出租车招手就停”;“希望再也没人酒后驾车,人间没有冷漠的车来车往”;“希望中国的饭馆里再也吃不到地沟油”;“希望以后城管不再打人,小偷不再偷东西”;“希望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传播正能量从小事做起”……借剧中角色之口,说出老百姓的梦想,也对社会的不良风气给予了讽刺,改变现状的愿望非常强烈。该视频还紧跟社会节奏,充满时代气息,对社会流行现象也是信手拈来,如卖萌自拍、迷信星座、热衷网购等;而“小观,别闹”“亲”“说得好,给你们点赞”等时下流行语,更是接了地气,让人倍感亲切。全民追“星星”的火爆之景不言自明。既折射现实,又寄予希望,如此公益形式还真值得尝试。
本文系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与传播提升世界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4BC026)、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创意产业的创新扩散模式探究”(项目编号:Y201226146 )、苏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术新人奖”(项目编号:58320025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