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窘境与成因探析
——基于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视角
2015-02-20吴淑娟闫鸿岗
吴淑娟 闫鸿岗
(长江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窘境与成因探析
——基于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视角
吴淑娟 闫鸿岗
(长江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视角,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层面,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困境,并从“入场”资本争夺、“场内”权力博弈和“场外”权力和资本干预等方面探析了青年教师发展窘境的成因。
高校;青年教师;场域理论
一、场域资本理论简析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场域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场域,他认为是一种关系的网络。他曾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P133~134)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场域与资本是密切相关的,一种资本不与场域联系在一起就难以存在和发挥功能,场域是通过资本运作而存在。布迪厄认为场域中的某种“特定资本赋予了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利”,“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维持或变更场域中力量的构型”,当然也形塑在场的行动者使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类别。[1](P133)资本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和手段。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类型,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他指出:“资本表现为三种根本的类型,这就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文化资本,又可称其信息资本,“它本身的存在形式又有三种: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1](161~162)。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识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不管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还是虚有其表的。”[3](P162)经济资本是指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的资本。文化资本亦称信息资本,其本身又能以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三种形式存在。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有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这三类资本可以制度化并彼此互相转换: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组成的,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
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场域,其内部也是网络系统,它是由各种关系连结成一个特定的相对密闭的、有自身运作逻辑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员之间存在着某种隐性的或显性的利益冲突及权力争夺的情况。其竞争的手段和目标也是资本。由此,运用布迪厄多元化的资本观分析制约高校青年发展的成因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二、青年教师“在场”资本的境况
在高校场域,布迪厄的三种资本是如何体现的呢?文化资本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是其教学实力、知识储备、思维模式、学历与文凭、职称、权威、声望等信息的体现。经济资本是指能够直接兑换成金钱的资本,在高校这个特殊场域亦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财产的形式被制度化而存在的。社会资本反映到青年教师身上,则是其所拥有的地位、权力和成熟的关系网络等所构成的稳定的社会资源的总和,并且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着。三种资本之间,有其内在的运作逻辑,以一种微妙的形式进行着转换。在高校场域中,文化资本是其基础和核心。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得都是以文化资本为基础的。在高校场域中,文化资本持有量越丰沛,为其赢得学术资格和学术话语权的机会也就越大,从而提升学术地位及权力的机会也就越多,人际关系网络也就越容易建立,其社会资本也就越丰富,从而也可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反之,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积累又反作用于文化资本,使其进一步得到积聚。三者资本之间相辅相成、彼此助长。但作为特殊场域的高校,权力中轴还是“掌控”在文化资本的手中。
作为入校不久的青年教师,不论是在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资本持有方面,还是在越来越发挥巨大作用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拥有方面,他们显然都处在劣势。他们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决定了他们在高校场域中必然要处在不利的位置,各种实力对比中的势单力薄,处在高校场域资本争夺中的巨大压力,慢慢形塑了他们“在场”的生活状态及其行为表现。他们所拥有的资本境况,折射出他们在高校场域中生存的紧迫与艰难。
三、高校青年教师“在场”资本的窘境
在高校场域,各种资本的持有量决定场域内行动者的地位、权力的大小。青年教师由于本身资本占有量相对少,不得不在高校场域的边缘地带游离。
(一)文化资本薄弱:成为学术系统底部的攀爬者
阿特巴赫曾说:“在学术系统最顶部凤毛麟角的高素质学术人员和处于系统底部的大批普通教师之间存有一条显著的鸿沟。”[2]在高校场域,这种现象甚为明显,青年教师和高资历的老教师之间就被这条无形的学术鸿沟阻隔开来,形成显著的位置差异。青年教师尽管学历比较高,专业知识储备比较多,但因资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其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无法达到学术高端水平,目前青年教师大都因缺乏可“兑换”的有效资本,只能是学术系统底层的攀爬者。生存困境、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要求,让高校青年教师感到诸多压力,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现象。从而制约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发展,摧残着他们献身学术的旧梦。
(二)社会资本缺乏:成为事务管理决策的失语者
在高校场域,青年教师初来乍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关系网络,在学校各项事务管理决策中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政策管理的参与角度,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多以自上而下的科层制为主,同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奠定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必然性,导致教师群体参与学校重要决策的途径和方式不畅,以及利益诉求表达的受阻。这也是为何众多学者积极倡导“教授治校”,争夺管理权和学术话语权的呼声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有一定学术权威的教授权力尚且如此,更何况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他们更是人微言轻。对学校制度的态度顶多表现为被动参与和无奈顺从。其次,从学术管理决策参与的角度而言,学术管理无疑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青年教师由于学术地位与“资历”不够,在学术事务的决策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处于集体“沉默”状态,是无奈,也是默认。
(三)经济资本不足:成为生存压力中的谋生者
在高校场域,由于青年教师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欠缺,致使他们能够直接兑换成经济资本的有效资本很少,经济收入的不足,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依据哈维格斯特(RJ.Havinghurst,1952)的一项研究,现阶段对青年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工作适应、恋爱、结婚、赡养父母、抚养子女、成就感的获得、自我实现等。[7]如此繁重的任务,以及在社会系统中众多角色的转换,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心理负担。经济资本的窘迫,让他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了“生存”。笔者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职业稳定性及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收入水平太低。在调查过程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青年教师对现阶段收入状况不满。所有的需求,归根结底都是对经济收入的渴望与对经济资本占有的狂热。“求生存”成为了青年教师在高校场域内的行动准则。显然,青年教师在高校场域中所处的生存窘境,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及生活视野,最终外化成他们的行为,形塑着“在场”位置,又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获取。从而使一部分不甘于现状的青年教师不得不为奋力争夺资本而在高校场域苦苦挣扎,而另一部分甘于现状的青年教师,要么顺其自然,要么选择逃离该场域去另寻发展。
(四)精神世界落魄:成为心灵荒漠中的独行者
面对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压力,游离在高校场域边缘的青年教师往往表现出无奈与迷茫。经济上的窘困,使他们疲于为生计奔波,缺少时间与精力来填充精神世界;学术发展中的艰难,让他们的心理备受煎熬;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比例,打击着他们任教的积极性,挫伤一心投身教育的信心;缺乏人际关系、难以融入主流“圈内”的“陌生人”现状,让他们毫无归属感;被忽视甚至无视的心理暗示,导致安全感的缺失;被边缘化的劣势地位感,不同学科青年教师之间发展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体验不到成功与成就带来的心理安慰与补偿等,让他们极其焦虑、艰难和无奈。苦苦挣扎在高校场域的青年教师,当感觉一切都似乎游离在主流场域边沿乃至之外的时候,冷漠与被忽视的焦虑感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愉快。丰富精神生活的缺失,以及繁重而略显枯燥的机械性劳作让他们的心灵“荒芜”,被迫独行在焦虑的自我世界难以抽身。
四、青年教师“在场”窘境的成因
在高校场域,造成青年教师窘境成因的“主谋”是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资本数量及其结构的不对称分配,决定青年教师在该场域中的位置状况及窘境的成因。各种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内在复杂的运作逻辑,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并非孤立存在。具体而言,青年教师在高校场域窘境现状生成是由其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的。
(一)“入场”资本争夺中处于弱势
青年教师的弱势地位,在“入场”资本争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首先,从青年教师自身而言,由于其初来乍到,持有单一的文化资本(文凭、证书等),有效兑换的资本总量很少,不论在学术水平、还是在教学能力上,与成熟教师都有着相当的差距,形成天然的场域弱势地位,注定入职后便位居场域边缘的现状。其次,从发展平台而言,高校给青年教师的发展机会相对有限,融入团队有效发展的机会并不多。很多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摆脱边缘场域现状而采取的培训、帮扶等措施,形式大于内容,实质效果不佳。再加之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文化资本本身的欠缺,使其难以进入学术团队得以历练,申请课题也就难上加难,从而影响学校场域内的社交关系网的建立,进一步阻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经济资本获得同时也受到影响。最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而言,青年教师群体内部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他们在资本获取与占有方面存在差异。学科性质影响着场域内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效程度。致使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弱势地位差异显著。入场后资本争夺中的弱势地位,是青年教师窘境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在场”权力博弈中位居劣势
权力在场域中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权力越大,支配场域资源分配的能力就越强。首先,在高校场域,学术权力主要掌控在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权威的手中,青年教师处在学术系统最低端,在学术资本与权力方面,和那些学术大佬俨然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但又要和他们一起去为了课题、项目、经费等竞争,这样的竞争劣势显而易见。其次,在高校场域,行政权力的掌管者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而青年教师不但在行政力量对比中毫无优势,更何况他们只拥有单一的文化资本,在与支配阶层的权力博弈中显然位居劣势。最后,在政策、强权与高压的场域氛围内,青年教师不得不沿着早已被设定好的路径发展,科研与教学自主权十分有限。权力的弱势地位,影响着他们的资本持有量。缺乏学术发展与行政意愿表达平台,导致他们向核心场域游进极其艰难。劣势地位决定他们学术话语权的微弱,利益诉求表达受阻。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在场”位置,巩固了窘境现状。
(三)“场外”权力与资本的干预
高校场域,本身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自主空间,然而当它被过多的卷入社会事务之中,没有和场域外的资本和权力保持相当距离的时候,它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会逐渐被蚕食,自身的价值体系、评价规则和运行方式就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乃至强权的控制。高校卷入社会事务中越多,它对社会资源和权力的依耐性也就越大,当场域内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资源完全俯首,甘愿“场外”各种权力和资本的摆布时,高校场域的独立性随之被打破。外部事务对场域内的运行规则的干预越多,场域“边界”就会变得越模糊。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横向课题的增加,给青年教师提供学术发展、经济收入、社会资源获取等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3]在提供多渠道、多平台发展机遇的同时,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让一部分受制于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比对与竞争中变得更加焦虑与迷茫。就拿归属于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来说,重点优势学科以及那些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的技术类学科的青年教师,相比非重点学科和文科类专业的青年教师,他们在资本转化方面优势明显,发展机会与平台也更多。从某种程度而言,“场外”权力与资本,诱导与形塑“在场”青年教师的行为,左右场内资本的分配,影响“场内”青年教师的资本状况,进而导致窘境生成。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新世纪学术译丛: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杨克瑞.美国高校教师体制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3]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D].华中科技大学,2008.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Dilemma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Based on Pierre Bourdieu’s Field and Capital Theory
WuShujuanYanHonggang
(InstituteofUniversityDevelopment,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On the basis of the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y theory,this paper analysis lies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which can be parsed from four levels,including cultural capital,social capital,economic capital and the spirit world.It also analyses the causes of predicament of young teachers,which can be analyz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including “admission” capital,“field” power game,“outside-field” power and capital intervention etc.
college;young teachers;field theory
2015-03-09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A019)
吴淑娟(1968-),女,湖北英山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645.1
A
1673-1395 (2015)06-0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