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5-02-20肖慧
肖慧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肖慧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借鉴实践经验。党建环境的相似性、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对象的趋同性,使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借鉴可能,而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学生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在高校成功建党的工作脉路与方法,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宝贵经验。以史为鉴,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立足学生利益需求,开展政治总动员,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党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借鉴实践经验,以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而吸取借鉴民主革命时期高校党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正为现时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的宝贵经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党建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建设了一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建党的典范。”[1](P213)梳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党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工作脉路以及工作方法。
(一)高校党建与学生运动
谈到民主革命时期的高校党建,自然要与高校学生运动联系起来。瞿秋白同志在《中国革命与共产党》一文中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发端,还在1920年,这显然是从‘五四’运动直接产生出来的。”[2](P511)这一论断,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党与学生运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无论是在反对封建军阀及推动国民革命的斗争中,还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及抗日救亡的斗争中,抑或在促进学生与工农联盟的联合之中,学生运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共产党从政治、思想、组织上对学生运动的领导,则直接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切身利益。在领导学生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从学生自身利益出发,将其引上政治斗争的道路。在中央诸多文件中,中国共产党均明确阐述了这一思想。大革命时期,《中央通告第六号——今后学生运动方针议决案》指出,学生运动应“尽量提出学生应有尽有的要求”,“须注意从本身利益的斗争,去引上政治斗争的道路”[3](P131)。土地革命时期,《中央关于学生运动的斗争策略给江苏省委的指示信》再次强调,学生运动“若不与学生本身利益的斗争相联系,则这种斗争的力量必然脆弱,必然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政治的高压之下,更须有为本身利益的斗争做基础,才易于发展为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运动”[3](P249)。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学生切身利益的高度关注,学生运动才在民主革命时期,能持续性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即用革命的理论与策略,在思想上影响学生,以取得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对待不同思想觉悟的学生,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不同的宣传教育策略。发展进步学生时,中国共产党强调动员他们在“在环境可能的条件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努力研究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情况等”,而争取中间学生时,则“耐心地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党的纲领”[4](P271~272)。为了更好地达到宣传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采用了隐蔽的方针,即在争取大多数同学时,强调“以思想的启发为主,其有效的方式是提倡尊重人格、研究学术、暴露社会黑暗,介绍文艺作品和不违禁的较进步的刊物,但并不放弃适当的共产主义教育。可能时,可组织学术性、生活性、友谊性的团体”[3](P519~520)。此外,在日常宣传上,中国共产党也做得有节有度,“对他派丝毫不能让步,但在私人关系上,尤不可失友谊的态度,致无党派学生产生不快之感”[5](P77)。这也充分说明,在宣传教育方面,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不仅能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政策,也特别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既坚守立场,也注意凝聚共识。
重视学生运动骨干培养。学生运动骨干不仅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而且决定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吸引更多的中间学生。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针对学生运动骨干,提出了“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方针, 强调“党员应首先注意功课、操行”[3](P519),“力求职业化,以功课第一,以取得社会地位”,“广交朋友,团结与争取群众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可忽略”。[3](P561)通过对学生运动骨干的培养,中国共产党不仅争取了更多的中间学生,也使党员和进步分子在学生运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其斗争艺术和领导水平。这为后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积蓄了充足的组织力量。
(二)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自“五四”运动始,置身运动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便对学生团体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李大钊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团体虽有几许热心侠气,但由于训练不大充足,缺憾也很多。这也促使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选择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此后,在高校开展党建活动,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其具体措施,大略有四。其一,理论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建党前后,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学校开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如北大便为学生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打开了一扇窗户。其二,邀请进步人士作报告。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也经常针对当时思想界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及时举办不定期的报告,传输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想。进步人士报告与马克思主义课程相互补充,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又与中国国情与革命实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其三,借助进步团体影响学生群众。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很多党组织都是秘密的,而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就必须借助一些合法的形式,为此,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领导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读书会、演讲会、学社、书社等进步团体,搜集、采购马克思主义文献,分组分专题研读马克思主义,公开演讲、编辑手报以阐明其学说精神,从而使其与学生产生了更多的关系,并借此凝聚了学生们的思想。其四,创办或利用进步刊物。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不仅自己创办刊物,还利用当时已有的进步刊物,通过派遣地下党员参与其活动,领导和影响进步刊物,从而达到借其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宣传过程中,中共领导者也特别注意“在不合时宜的时候,不要说出甚么主义、甚么党,亦不要说些骇人听闻的言辞。我们要把主义的实质,就各种日常问题指示出来,使听的人容易而且乐于承受”[6](P584)。由于采用了以上种种有力措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很快以北大为原点,形成了向全国辐射的传输网络。
(三)高校党建与高校建党
如何在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所面临的大难题。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也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多次反复。尽管如此,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使高校成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建党的典范。
在思想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纲领路线教育以及形势教育,都是党员的必修课。思想改造也是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的重点。高校通过开展党员和党性修养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和整风教育,帮助党员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转换,从而增强了党员遵守党规党纪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育了党的优良作风。此外,实践考察也是高校开展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针对新党员,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新党员的教育与党的生活,应不断在斗争中,特别在困难的情况下,考验他们,锻炼他们。”[7](P630)
在组织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建党方式上看,中国共产党从俄共习得的党团制度,为政党利益与学生群众利益相结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高校,中国共产党用‘以谋学生群众利益为口号,拿学生政党的精神,不露政党的色彩,冀得群众并收实效’。”[5](P76)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点考察发展对象的历史和家庭出身,吸纳了大批优秀青年。此外,中国共产党也特别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校党员、民先队员学习上的模范行动,影响团结了一大批青年学生。
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
纵观民主革命时期的高校党建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领导学生运动,还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宣传教育引导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也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以此抢占舆论制高点。
坚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理论课,是促进大学生系统学习、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理论课教学工作,用科学的理论体系、生动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教师应能从历史角度、全局角度出发,对其予以正确的分析,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高校要善于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网络阵地,以传递正能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和主题实践活动,如主题班团会、演讲辩论比赛、诗歌创作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通过宣传单、宣传板、报纸、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在学生食堂、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集中活动场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名家讲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角度诠释,以解答学生困惑。
(二)立足学生利益需求,开展政治总动员
民主革命时期,共、国、青三党对学生群体的争夺从未停止过,但中国共产党却成功领导了学生运动,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健康发展。其成功的秘诀便在于,对学生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关注与重视。与以往相比,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他们有理想,有追求。鉴此,高校也必须立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总动员。
要立足真实性,寻求大学生的心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接地气。我们既要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描绘了“树大德,明公德,讲私德”的道德理想蓝图,也要注意先进性和广泛性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道德榜样才能触及的事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自身的合法利益和需求。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力争做最优秀的自己,便是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
要立足现实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和价值愿望,启发和引导大学生,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高其自身精神境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事关学生利益的就业实习安排,以及学分、奖助贷补等的评定上,高校要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如此,才能充分保证其政治动员的有效性。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高校这个非无产阶级群体中成功建党的法宝。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法宝,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加强思想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高校党组织应通过支部的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和积极分子自觉学习党史和党建理论,使其正确看待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理性评判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自觉抵制意识形态交锋下不良思想的渗透。同时,高校还要在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方面下功夫,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以志愿服务等形式投身社会,立足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对整个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更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评价。
加强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要完善落实党员发展培训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培育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带头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使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其人格力量感召同学。同时,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与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以更好地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1]李向勇.中共高校党建作用研究(1921-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瞿秋白.中国革命与共产党[A].“二大”和“三大”[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4]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等.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7册)[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周良书.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恽代英.学生运动[A].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The History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XiaoHui
(SchoolofManagement,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0)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quire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but also the experience of practice.The similar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environment,the consistency of the goal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object,make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1921-1949)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reference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And the working thought and methods of successful leading student movement by the CPC,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founding a party in the colleges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s must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guidance,grabbing the public opinion to the highlands;carry out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based on students' interests;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and to play a vanguard role of Party members.
College Party Construction;college students;core socialist values
2015-04-11
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Z107);长江大学2015年度党建研究课题
肖慧(1981-),女,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3-1395 (2015)06-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