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锻炼与情绪效益研究

2015-02-20王西中龙岩学院体育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25期
关键词:锻炼者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王西中 (龙岩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身体锻炼与情绪效益研究

王西中 (龙岩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从身体锻炼的积极情绪效应、身体锻炼与多种消极心理状态的关系、身体锻炼的消极情绪效应、身体锻炼方式与情绪效应的关系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身体锻炼与情绪效益关系研究情况,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锻炼情绪效应与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情绪效应产生的认知和生理机制研究、情绪效应与各种药物及行为成瘾干预等。

身体锻炼;身体活动;情绪效益

身体锻炼与情绪效应关系研究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涉及到锻炼行为改变和锻炼效果评估等领域,它还对许多心理疾病的临床治疗有现实意义,身体锻炼活动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情绪对锻炼参与行为有重要影响,Rejeski经研究证实运动期间或其后的主观情绪体验,往往是个体是否愿意接纳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1],Jennifer等认为,持积极和消极情绪者锻炼意向低于中性情绪者,另外,比起积极情绪者和中性情绪者,消极情绪者对锻炼持更不赞成的态度[2]。可见,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研究尤为必要。笔者分析了近年国内外有关身体锻炼与情绪效应的主要研究,并尝试探讨锻炼与情绪效应研究的未来方向。

1 身体锻炼的积极情绪效应

身体锻炼的积极情绪经历对以后锻炼坚持至关重要,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ACSM)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在2010年和2011年联合声明中已经明确了积极的情绪经历对锻炼行为采纳和保持的作用,并鼓励锻炼强度在有氧阈以下,因为这样将增强锻炼的积极情绪效应,促进锻炼的坚持或维持[3]。有关研究显示,身体锻炼与情绪状态的良性变化有关[4]。如身体锻炼能够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和激发;身体锻炼活动能够使人身心平静;能够产生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唤醒状态。另外,持续一个时间段的身体锻炼活动后,会产生稳定的积极情绪状态。也有研究显示,常规体力活动、身体锻炼被停止后,是否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取决于身体锻炼依赖度,依赖度高的人产生消极情绪效应,依赖度低的人产生积极情绪效应[5]。另外,身体锻炼的积极情绪效应还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关系密切,因此,情绪愉悦成为锻炼处方3大支柱之一 (另外2个是锻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身体锻炼与消极心理状态的关系

以往研究已证实,身体活动或锻炼对治疗和缓解多种消极心理状态或精神紊乱症状有积极意义。如身体锻炼与抑郁的研究方面,身体锻炼被认为能有效阻止抑郁发生,且无论在临床或非临床情况时都能显著减少抑郁症状[6]。另外,Heitor等通过对1970~2011年有关领域研究进行元分析证实,身体锻炼特别是有氧锻炼改善抑郁治疗反应,不过改善程度因性别、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而异[7]。对于焦虑的作用,虽然降低效果不及抗焦虑药物,但锻炼也显示了明显的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效果大小方面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没有明显差异。除了抑郁和焦虑之外,锻炼还在其他消极心理状态上显示了积极作用。如Michael等通过对66名癌症病人在连续7周的瑜伽练习前后的情绪障碍、压力症状及健康相关的生活品质等3项指标进行评估,并在随后的3~6个月的针对这3项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整个瑜伽练习过程中情绪障碍症状、压力症状都有明显降低,健康相关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生活幸福感显著提高[8]。另外,锻炼还能有效减轻社交恐惧、精神紊乱、负面心境等消极心理状态。

3 身体锻炼的消极情绪效应

锻炼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健康的活动,往往带来愉快和健康。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这些消极作用有时会损害锻炼者的社会生活和健康,笔者主要探讨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效应,如心理耗竭、锻炼迷瘾(exercise addiction)、停练症状等。锻炼迷瘾主要表现为不顾及健康的增加练习量、出现戒断症状、锻炼时极度兴奋或难以戒除锻炼的不宜部分等。那些消极锻炼迷瘾的锻炼者往往不顾身体伤害、个人不便、破坏其他方面的生活 (造成婚变、干扰工作)而继续锻炼。关于锻炼迷瘾的出现有多种说法,生理研究认为锻炼时身体产生的多巴胺、内啡肽和大麻素等物质导致 “跑步者高潮”和快感,而这些正是锻炼迷瘾的根源。基因研究认为那些控制毒品偏好的基因同时也控制自然奖励性行为,如锻炼。心理学研究又从社会支持、习惯性、奖励、压力消除、避免戒断症状和减少焦虑等方面解释锻炼迷瘾。虽然有多种说法,但也许它更可能是生理、基因和心理等因素影响的综合体。心理耗竭表现为锻炼者因长期无法克服有害的运动应激而出现的耗竭性生理心理反应,它无论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的,严重影响训练行为,出现缺乏运动兴趣、失眠、精疲力竭、低自尊和焦虑等主要心理症状。另外有研究显示,中断常规的身体锻炼活动将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其他有关锻炼剥夺的研究也显示,常规身体锻炼活动被停止后,一些消极情绪状态将增加,如内疚感,沮丧,易怒,心神不定,紧张,压力大,焦虑等。

4 身体锻炼方式与情绪效应的关系

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还受活动方式影响,如强度、项目种类、持续时间、频率特征以及有无陪伴等。Justy和Sarah用元分析的方法对1980~2008年的105项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强度(<30% VO2R),每次30~35min,持续10~12周且每周3~5次的有氧锻炼项目最适宜积极情绪激活[9]。有关产后妇女的身体锻炼活动情绪效应的研究证实,锻炼时有、无幼儿陪伴2种情况下,参与锻炼活动的妈妈情绪状态没有显著差异。而且,2组参与者经过锻炼,情绪状态都有明显的改善[10]。一项有关运动时表象的作用研究显示,在进行室内自行车运动时,愉悦和能量表象能显著增加实验组的愉悦感和能量充沛感,并且精力恢复要好于控制组[11]。另外,大量的研究报道,有氧运动有助于情绪状态的改善[1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锻炼时情绪的改善原因不是有氧运动,而是运动引起的呼吸形式变化引起的[13]。

5 未来的研究方向

5.1 情绪效应与运动参与行为

“为什么锻炼者去锻炼,而不锻炼者不去锻炼?”一直是锻炼干预领域最伤脑筋的问题。认知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行为决策基于他们收集的信息以及他们对事物正、反面的理性分析。还有理论认为,乐趣、情感联系和态度等情绪因素在解释锻炼行为变化或预测锻炼行为方面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实际研究也显示,锻炼诱导的积极和消极情绪影响锻炼意向[14],强调锻炼的情绪效益比强调锻炼的身体健康效益更能增进锻炼行为[15],这就证明情绪质量是以后锻炼行为的驱动力。此外,体育教育领域有学者认为,快乐是体育课自觉坚持的支柱,判断体育教育价值的主要依据是它带来快乐的能力[16]。当前,情绪在影响锻炼行为方面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知,目前主要理论观点认为,行为决策是由一个双重成分决定,它们是理性和反思成分,以及快速的、凭直觉的、以情绪为基础的成分。两者具有不同的神经基质,不同的演进过程,所以两者常会冲突,就像几乎每个人都已经认识到锻炼对身体的益处,然而却很少去锻炼。关于这个研究方向,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弄明白理智和情绪是怎样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锻炼行为决策的。

5.2 锻炼情绪效应的认知和生理机制

心理学研究中,锻炼和情绪的关系仅被描述为锻炼促使状态焦虑减少和增进多种心境状态改善,且前期的很多研究者往往忽视锻炼和情绪有着复杂的和多面的关系,如锻炼的消极情绪反应、个体差异以及诱导情绪潜在的机制等。可以推测,“感觉更好”效应不是锻炼影响情绪方面仅有效应[17],而是应该重新思考锻炼和情绪关系背后可能的潜在机制,如分散注意力假说、单胺假说、内啡肽假说以及其他更广泛的研究假设。由于这个领域研究范围较广,研究者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首先,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是检测情绪反应生物调节介质的作用;其次,不同强度下,认知因素和躯体感觉因素在情绪影响下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再次,研究人格特征和其他个体差异变量的作用方面;最后,已有研究证实愉快时结束有助于建立愉快记忆[18],但锻炼情绪记忆的输入过程机制,愉快记忆或不愉快记忆保留与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尚未清楚。

5.3 锻炼情绪效应与成瘾行为干预

身体锻炼在干预各种行为及药物成瘾时情绪反应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研究者已经通过对动物的研究证实,运动锻炼在成瘾干预时是通过 “快乐替代”来发挥作用的[19],理论上讲,是锻炼诱导的情绪在发挥作用。一项有关戒烟的研究发现,短暂性戒烟可带来唤醒水平的降低和情绪压力的提高,而身体锻炼诱发的情绪正好是相反的,它可以增强情绪唤醒水平及降低情绪压力,这也正是吸烟者希望从尼古丁上获取的。另外,一些研究还开始把注意力放到酒精、鸦片制剂和甜点[20]等物品的戒除上。

6 结语

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身体锻炼的正性情绪可以促进锻炼坚持,且又对治疗和缓解多种消极心理状态或精神紊乱症状有积极意义,如在预防与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方面,在减轻社交恐惧、精神紊乱、负面心境等消极心理状态方面均证明有效。②不恰当的身体锻炼也能造成心理耗竭、锻炼迷瘾、停练症状等不良症状,因此提醒锻炼者要合理锻炼、适度锻炼。③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受锻炼强度、项目种类、持续时间、频率特征等因素影响,故而锻炼中应合理安排,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关于身体锻炼情绪的未来研究趋势,可以在情绪效应与运动参与行为、锻炼情绪效应的认知和生理机制以及锻炼情绪效益与成瘾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

[1]Rejeski W J.Motivation for exercise behavior:A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directions[A].Roberts G C(Ed.),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C].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2,129~158.

[2]Jennifer R A C,Janet Y Z.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decision to exercise:Does being happy lead to a more active lifestyle?[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3(14):275~282.

[3]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musculoskeletal,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1(43):1334~1359.

[4]Reed J,Ones D.The effect of acute aerobic exercise on positive activated affect: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6(7):477~514.

[5]Hausenblas H A,Symons Downs D.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2(3): 89~123.

[6]O’Neal H A,Dunn A L,Martinsen E W.Depression and exercise[J].Int J Sport Psychol,2000(31):110~135.

[7]Heitor S,Helena M,Natacha E,et al.Physical Exercise and Clinically Depressed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Neuropsychobiology,2013(2):61~68.

[8]Mackenzie M J,Carlson L E,Ekkekakis P,et al.Affect and mindfulness as predictors of change in mood disturbance,stress symptoms,and quality of life in a community-based yoga program for cancer survivor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3.

[9]Justy R,Sarah B.The effect of regular aerobic exercise on positive-activated affect: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9(10):581~594.

[10]Cramp A G,Bray S R.Postnatal Women's Feeling State Responses to Exercise With and Without Baby[J].Matern Child Health J, 2010(14):343~349.

[11]Stanley D M,Jennifer Cumming J.Are we having fun yet?Testing the effects of imagery use on the affective and enjoyment responses to acute moderate exercise[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0(11):582~590.

[12]Plante T G,Lantis A,&Checa G.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versus aerobic fitn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ive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1998(5):141~156.

[13]Berger B G.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n active lifestyle: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Quest,1996(48): 330~353.

[14]Allen Catellier J R,Yang Z J.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decision to exercise:does being happy lead to a more active lifestyle?[J]. Ps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3(14):275~282.

[15]Conner M,Rhodes R E,Morris B,et al.Changing exercise through targeting affective or cognitive attitudes[J].Psychology and Health,2011(26):133~149.

[16]Pringle R.Finding pleasure in physical education:a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ducative value of positive movement affects[J]. Quest,2010(62):119~134.

[17]Ekkekakis P,Parfitt G,Petruzzello S J.The pleasure and displeasure people feel when they exercise at different intensities:decennial update and progress towards a tripartite rationale for exercise intensity prescription[J].Sports Medicine,2011(41):641~671.

[18]Hargreaves E A,Stych K.Exploring the peak and end rule of past affective episodes within the exercise context[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3(14):169~178.

[19]Parfitt G,Hughes S.The exercise intensity-affect relationship: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behavior[J].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and Fitness,2009(7):S34~S41.

[20]Oh H,Taylor A H.Brisk walking reduces ad libitum snacking in regular chocolate eaters during a workplace simulation[J].Appetite, 2012(58):387~392.

[编辑]辛长静

G804.86

A

1673-1409(2015)25-0066-03

[引著格式]王西中.身体锻炼与情绪效益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25):66~68,72.

2015-04-00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JB13253S)。

王西中(1980-),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锻炼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xizhong8@qq.com。

猜你喜欢

锻炼者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健身健美训练的效果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