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翻译行为对英语阅读的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5-02-20毛燕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文信息阅读者图式

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翻译或语码转换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翻译行为需要语境的参与,它与文本阅读交流过程具有重合性,都属于认知的一部分。符合文本交流线索的母语信息是启发阅读者认知图式的启发器(trigger),在教学中需要被识别并参与到相关问题中以激发对英语语言信息的认知。英语教学中提出符合交流线索的问题很重要,它们将指导翻译行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时机,由此激发或修补阅读者的认知图式,提高英语语言习得水平。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6382(2015)05-0016-05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15.05.003

收稿日期:2015-08-1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高专翻译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QJY125103)。

作者简介:毛燕(1978—),女,湖南安乡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翻译与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引言

由于学习者受英语水平所限,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师生经常要使用中文来帮助理解英文信息,翻译或语码转换行为不可避免。 ①根据二语习得的理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中文输入的时机和度就很重要,Turnbull制定了一条标准:“……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目标语言如果不够25%,就是过多地使用第一语言,剥夺了学生宝贵的目标语言输入” [1]。中文的出现应该有助于对信息的理解并同时能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不仅能达到更准确的阅读,也能达到更准确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阅读行为是一个动态的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最佳关联的过程。也就是说,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阅读者需要以较小的努力得到最佳的理解。阅读者的已知信息不断与文本信息交流,阅读者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以达到对文本的最佳理解。在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中,母语信息与第二语信息都一起作用,共同构成并不断修正着阅读者的认知图式。可以看到,理解准确度的问题就是阅读者如何与阅读文本建立最佳关联的问题。赵彦春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中说道,Honig和Paul(1982)提出了“足够的精确度”,sufficient degree of precision,实际上就是指关联 [2]。阅读者如果能花较小的力气达到对文本的准确理解,那么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就有着最佳关联。具有最佳关联的信息能让阅读者轻松理解。而所谓“相关者”,指的是新信息和旧信息组合在一起,构成推理的前提,以获得更多新信息 [3]。

相对新的英文信息,学习者更熟悉的相关中文信息属于旧信息。如能合理利用这样的中文信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理解就会更加顺利,这为中文在英语阅读课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但中文输入的时机和度依然是一个难题。什么样的英文文本需要提供相应的中文信息以拓展阅读者的认知图式,并建立与文本的最佳关联?是不是凡是不认识的英文信息都需要出现中文信息?翻译行为在英语阅读课堂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翻译行为与阅读行为有没有共通之处?如果要讨论中文或者说翻译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以上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本次问卷调查的原因。

我们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阅读研究和翻译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所有问题都是基于相关论文的论点或观点。所参考的主要论文如下:段春艳的《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王盼妮的《论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能力》,李长华、王丹的《关联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作用的实证研究》,钱正福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与翻译能力》,王宁坤的《论大学英语阅读课中的翻译教学》,宣军磊的《浅析主题与阅读策略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孟建刚、唐清的《对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关联认知性阐释》。

本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师生对于英语学习特别是阅读理解部分与翻译行为之间关系的把握程度。该问卷共19道单选题,从三方面进行考察:1.对阅读行为的理解;2.对翻译能力的认识;3.对翻译与阅读行为结合的理解。相同的问卷发放给外语系的30位老师及外语系和中文系的50名学生,共回收教师卷25份,学生卷48份。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针对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翻译行为出现的时机和度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二、设置合适的问题来引入中文信息

根据认知语言学,关联性是认知的关键,它旨在解释语言和人类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 [4]。经验会形成个人的知识背景来指导个人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关联性与个人的背景知识紧密相连。对话双方需要建立交流的最佳关联,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而交流信息的关联性就在于把新信息与旧信息,也就是背景知识相连,否则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一切信息都将是新信息,那么难度是很大的。

从第一部分问题可以得知,师生都认为语境对语言交流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教师对阅读的认知本质更关注,而大部分学生(56.3%)关注阅读者能否将语篇信息与业已存在的背景信息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可能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在阅读认知中的参与方式认识不够,教师虽然重视阅读中的背景信息,但对其与语言认知的具体关系很可能不是很清楚。

背景知识包含学生的母语认知框架,其中就涉及如何让翻译适当参与阅读过程的问题。从学生的需求看来,英语阅读过程中母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很可能不足或者不够有效。英语课堂长期以来主张浸入式全英语教学,很多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母语背景信息无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参与到英语课堂中。相对来说,相应的英文信息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构成了英语阅读中的难点。

对于“既然大学英语课堂上中文的使用不可避免,您认为什么时候使用最合适?”这一问题,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在解释难点时需要使用中文。但什么构成理解的难点?学习者无法理解的部分就是难点。这实际上是因为其认知图式内缺乏相关的信息。阅读者很努力想获得较准确的认知,但结果还是不理想,因为他的认知图式中缺乏足够的相似信息让他与文本建立联系。这时如果通过翻译行为引入一个合适的与英语文本相关的中文信息,就能帮助阅读者建立与信息的桥梁。因此,了解阅读者的认知图式与文本语境的差异对准确掌握阅读难点和提供相应的中文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关信息并引导阅读者建立与文本的最佳关联。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背景知识都需要用中文来引导,因此发现阅读者与文本的信息差对于翻译行为或语码转换的适时出现很重要。

传统阅读练习以回答与文本有关问题的方式考察阅读者的理解情况。我们认为这可以作为提供中文信息的契机。阅读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可能就是阅读者与文本的信息差,为了达到正确的理解,可以适当引入相关中文信息。所以,用合适的英文问题来考察阅读者与文本的信息差很重要。该问题首先应该与阅读文本的交流线索(或文本图式)相关,这也是教师与文本建立最佳关联的过程。同时,该问题应该结合阅读者的认知,所采用的语言尽可能符合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无法回答或反应,说明学习者缺乏相应的背景信息,此时就可以提供相应的中文信息以帮助准确理解。遗憾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很多教师忽视了提问对阅读理解的帮助,或者说难以对英语文本的交流线索找到最省力的理解方法,以便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弥补阅读者与文本的信息差,由此中文信息的出现时机可能不够合适。在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只有9%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影响英语课堂阅读理解的外部语境,而学生的比例为56.3%(81.8%的教师和31.3%的学生选择了背景的介绍)。

合适的问题能启发学习者的认知图式,从而为提供更相关的背景信息提供依据,也为准确进行翻译或语码转换行为提供了参考。而所谓合适的问题,是与英语文本的交流线索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skimming技巧用来寻找文本主旨,需要参考文本的titles,topic sentences,key words等。而scanning技巧则需要针对文本结构提出合适问题来了解细节。这些技巧都能当作中文出现契机的参考。当阅读者对主题不是很了解时,这些titles,topic sentences也成了理解的难点。围绕它们来设置问题就能增强阅读过程的相关性,为建立最佳关联奠定基础。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线索,它们往往体现为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语。概念或词汇的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总是牵涉到构成该概念的其他很多概念和词语的意义,也就是说围绕该主题有一个认知的框架,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尽可能激活这个认知框架。 ①

三、翻译行为符合交流线索要求

何自然、于国栋在《语码转换研究评述》中介绍了语码转换或翻译作为理解的启发器(trigger)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起激发作用的词汇和被激发的词汇都是会话双方可以预料的,这样的词汇能使说话人放弃当前的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完成句子 [5]。在阅读理解中,需要被激发的信息就是需要阅读者花精力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阅读者熟悉的,存在于阅读者的认知图式中,阅读者就相对容易翻译。如:This is what we human beings will do while being stuck in such as dilemma。如果阅读者的英文水平达到一定水准,也就是读者认知语境中的英语词汇信息比较足,那么表现了认知常识common sense的句子,尽管抽象也不用翻译的参与。但有些信息却超出了阅读者的认知背景或者认知框架,有时是词语信息不够,有时是百科信息不够,有时是逻辑信息不够,这就需要阅读者花费较大精力才能理解。 ②所以教师需要为阅读理解搭设桥梁,通过问题的设置找到合适的信息(trigger)来弥补(modi-fy),或者激发阅读者认知图式中的盲区。

根据Gutt Eres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观点,翻译也是建立在语境之上的认知行为。直接翻译努力保留原文中所有的交际线索,以保留原文的风格;而间接翻译只求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 [6]。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并没有绝对的分野,只是在对等效果上有程度的差别 [6]。直接翻译行为关注文本的交际线索,这与关注标题、关键词的阅读是可以重合的过程。间接翻译关注的是与信息的相关性,这样与标题或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同样也能引导阅读者的理解。

中文信息或翻译行为的出现应该以激发阅读者的认知为原则,它们与文本有关,同时能被阅读者认知。但正如上文讨论的,当文本的交际线索无法被阅读者认知时,应该有合适的问题来激发阅读者的认知图式以引导阅读。同时要根据阅读者的反应来确认他们的认知图式以便提出更加相关的问题来引导。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来,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因为缺乏对文本语境与阅读者认知差异的把握,英语阅读的课堂缺乏有效问题,阅读者不能及时反映自己的认知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确认阅读者的认知图式,所提的问题就有可能过于偏重阅读者的认知从而与文本关系不大,或者过于偏重对文本线索的认知从而无法被阅读者识别。当阅读者对文本交流线索毫无反应时,大量的中文背景信息就有可能出现以弥合信息差,但这样就无法获得有效的英语语言知识,导致英语阅读课堂成了翻译课堂。而阅读者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认可的。

在第10题讨论英语课堂的翻译练习误区中,43.8%(最高)的学生、54.5%(最高)的教师认为英语课堂中翻译技巧的讲解并没有多大成效;25%的学生、27.2%的教师认为翻译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而31.3%的学生,18.2%的教师认为翻译练习与英语课文内容毫无联系。在这所有的误区中,翻译技巧的讲解被认为是与英语阅读课堂最没有关系的。可见,英语课堂的翻译行为应该以话题,即文本为中心,阅读中的翻译行为应该是激发阅读理解。也就是说,出现在阅读中的翻译行为应该是语境假设的一部分,或者与语言知识点有关,或者能弥补百科信息,或者是体现文本线索的逻辑信息,而不是单纯的翻译技巧练习。

当翻译行为大量存在替代了英语阅读行为时,阅读者的英语语言认知图式与所阅读的英语文本的关联性就小了。按关联理论的理解,交际的目的不在于认知,而在于扩大认知环境 [7]。当阅读者的英语语言认知环境无法扩大时,其英语习得水平自然就难以提高。这也是为什么Turnbull强调不能过多地使用第一语言,目标语的使用应该多于25%的原因。翻译或语码转换行为不应该成为英语阅读的主体。在阅读者与文本建立最佳关联过程中,构成语境假设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应该以中文作为主体。而且中文的出现应该是有助于其他相关的英语信息的出现,以便激发阅读者认知图式中相关的英文信息。当中文大量出现,并无法与文本的交流线索,如标题、中心句、关键词相关联时,我们认为,这时中文的输入量就太多并且没有必要。

这也是为什么在第19题中,100%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翻译教学对英语学习有帮助,但学生比例只有31.2%的原因。大部分学生(68.8%)认为在英语课堂进行翻译教学对英语学习没有帮助,就是因为翻译行为出现的时机和度都没有服务于阅读的目的,中文输入过多或者过少,且无法与英语文本的交流线索相关联。教师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实施翻译行为与阅读行为的结合,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翻译行为接受度低。

这样的观点与本调查问卷具有一致性。在翻译教学促进阅读教学的前提下,45.5%(最高)教师认为翻译行为是为了加强学习的正向转移,加速外语学习的速度,43.8%(最高)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结构和意义,而不是将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比较(仍有37.5%的学生选择该项)。这些问题讨论了翻译在阅读中的角色以及翻译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看到,如果能正确把握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合适位置,翻译行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就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

如果能抓住翻译作为认知行为这一点,那么它理论上就能与英语阅读行为结合起来。把握好理解的语境、关联词、关键词,是英语阅读课堂进行语码转换或翻译行为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翻译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但被运用的方式并不是很理想。首先,很多师生没能主动认识到翻译是认知行为(母语背景知识的参与),是需要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脱离文本主题机械地对语言点进行翻译举例,并不能有效促进对语言点的理解。英语阅读课上的翻译应该成为阅读者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trigger,即能激发阅读者已有认知图式的信息,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架设好桥梁。该trigger具有最佳关联性,它能被阅读者理解,同时是构成文本语境假设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出现同时也应该暗合文本的主题句、主题词、关键词等交流线索。其次,当英语文本语言信息难度相对较大时,如果不对文本与阅读者的信息相关性(英语语言水平)进行考量,课堂无法出现有效的问题来引导阅读者认知图式的扩展,翻译行为会大量出现,这将影响英语语言习得过程。所以英语阅读课中的翻译行为不能单独存在,它的出现必须有助于阅读理解。

猜你喜欢

中文信息阅读者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2019年活动计划表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18年学术活动计划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