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吴宗教源流》(汉译本)评介
2015-02-20顾祖成乔永春
顾祖成,乔永春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弟吴宗教源流》(汉译本)评介
顾祖成,乔永春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撰成于公元12世纪中后期的《弟吴宗教源流》是研究藏族教法史、王统史、分散割据时期史等西藏历史文化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藏文史籍,由于长期依靠少量手抄本流散于西藏各地,此书曾一度面临失传之危险。但1987年和2013年经过藏文本和汉译本的两次整理和翻译出版,此书在藏学界已产生广泛的影响,笔者将对此书作简略的评介。
弟吴宗教源流;藏族王统史;书评
撰成于公元12世纪中后期的《弟吴宗教源流》①是研究西藏历史文化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藏文史籍,由于长期依靠少量手抄本流散于西藏各地,此书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1987年,著名藏学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对此书唯一的手抄本进行仔细查勘、整理之后,其藏文本开始以现代化的印刷手段由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藏学界广泛关注。2013年,由许德存教授②精心译编的汉译本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深受语言文字障碍又有心致力于藏族历史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备受鼓舞、值得兴奋之事,笔者正是受此实惠,仅将研读此书汉译本所得教益分享于读者。
一、《弟吴宗教源流》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关于《弟吴宗教源流》的作者弟吴贤者,因为历史记载的缺乏,许德存教授汉译本前言部分就直接收录了恰白·次旦平措先生于1987年整理此书藏文本时所撰写的书序。在该书序中,恰白先生以著者弟吴贤者之“弟吴”姓氏为线索拜访先贤、查阅典籍,从而得出此书的作者弟吴贤者可能与公元12世纪出现的希解派高僧格西弟吴同为一人。因史料欠缺、辅证不足,所以,恰白先生随即又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考证,即根据此书手抄原本的书首礼赞和注释后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即“如果人们要礼敬,应该敬礼精通各种知识的先贤格西觉本、现今的觉纳木”[1](P84),推断此书的完成与该句话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有着极大的联系。恰白先生进而求证,格西觉本和觉纳木二人分别活动于公元12世纪中期和13世纪早期,弟吴贤者与格西觉本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因而,便推测“《弟吴宗教源流》是智者弟吴于公元12世纪中期写成
的,公元13世纪早期由智者觉纳木补注,同一时代由其他学者再加注”。[1](P3)
对于恰白先生的上述推断,法籍藏族学者卡尔梅·桑丹坚参认为,单凭一个“弟吴”姓氏便可推定作者具体的身份及所著书的详情年代是有点牵强附会的,在他的《<五册史>所披露的有关第一位藏王的历史传说(上)》一文中,为我们展现的《弟吴宗教源流》的成书年代和弟吴贤者的身份的另外一种说法,即卡尔梅认为“《弟吴教法源流史》与《贤者喜宴》所提及的《德敦教法源流史》完全是一回事”[2],他对《弟吴宗教源流》具体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弟吴贤者的身份在做了适当的辩证之后,也给了一个大致的推断:“《弟吴教法源流史》成书于1261年,可能的作者是一位噶当巴的门徒,或是一位对宁玛巴历史颇感兴趣的噶当巴僧侣”[2]。卡尔梅的推断虽拥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对于《弟吴宗教源流》的作者弟吴贤者的具体身份仍然没有给予一个足够清晰的回答。虽然如此,两位学者辛勤耕耘所提供的研究思路却不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启了进一步探讨之途径。
二、《弟吴宗教源流》的主要内容
《弟吴宗教源流》(汉译本)③的前言是恰白·次旦平措先生1987年整理的藏文古本的书序。许德存教授将此书从目录上整体译为十章二十三节及将近百字之“结论”。除结论为著者交代著书的目的之外,全部章节主要用来讲述印度佛教源流史、传播史及经论之区别和从远古、吐蕃王朝到分散割据时期的藏族古代史、王统史以及贯穿其中的佛法在吐蕃的弘传。这两大部分的内容于下:
关于印度佛教源流史、传播史及经论之区别,《弟吴宗教源流》(汉译本)的前五章涉及了这一大部分的内容。此五章主要讲述:
第一章书首礼赞,作者概略提及应弟子之请求而著此书的原因,大量笔墨是在阐述佛所说之教法、三时佛出现之情节及诸佛出现之因缘。
第二章三身及诸佛的传说,作者以法身、化身、报身之由来为导引,展开讲述三身之定义、含类、根基、性相、变化、关系以及进修三身之历程,并由此引述一千零二佛的事迹及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历史。
第三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第一节发菩提心,讲述了释迦牟尼始发菩提心、历经三无数劫之后聚集资粮而成正等觉并现三身;第二节十二宏化,讲述释迦牟尼入胎人间至涅槃坐化之一生的十二个阶段,每个阶段又附注一个目的来介绍释迦牟尼佛现身人间之化佛历程;第三节如何说法,此节又下辖六个小节,前三小节讲述释迦牟尼佛生前传授了小乘四谛法、大乘无相法及其逝世四百年后由弥勒佛传承二偈释说末转论轮,第四小节讲述佛所说之法分法的性质、释义及其四种差别,第五小节讲述大、小乘佛教的特点,并阐述大乘佛教优于小乘佛教的七个优点,第六小节提及佛教在西藏有了新密、旧密之分,新密与旧密之来源、范围不同,传法的侧重点也不同。
第四章结集经典,划分三节。第一节第一次结集,又细分两小节。其中,第一小节佛陀遗教,讲述佛要结集佛法之原因及佛灭寂之经过,第二小节讲述佛灭寂之后第一次结集佛法之种类、时间、参与人物及地点;第二节第二次结集,交代佛灭寂一百零八年后,在广严城普尔摩普梨庙由邬波毩多主持结集三藏法;第三节第三次结集,讲述佛灭寂三百年后,在迦湿弥罗园林的阇烂达寺,由菩萨世友和阿罗汉毗阇尼迦共同主持结集四根本法,随后此段又交代佛灭寂九百年后佛论的四次结集。
第五章礼赞的分类,作者在此部分介绍了敬礼的目的、对象、类别、场合时机及言语措词。
《弟吴宗教源流》(汉译本)的后五个章节主要讲述藏族远古历史和吐蕃王朝、分散割据时期的历史及佛法在吐蕃的弘传等内容。概括如下:
第六章王的传说与传承,讲述藏族远古历史。此章分两节,第一节非人之王,简略提及藏族远古的历史传说及赞普的世系情况,作者在描述王的分类之后,笔锋一转,重点描绘树王、石王、水王等非人之王的情况;第二节世系王下分五小节,第一小节主要讲述众敬王的身世及众生的起源,第二小节讲述转轮王的权势,第三小节讲述释迦族的世系,第四小节讲述释迦族史上兄妹结为夫妇的奇事,第五小节讲述众敬王传承史及释迦牟尼之子罗睺罗出家为僧,释迦族的相关历史。
第七章悉补野王统,第一节授封王的历史传
说,又细分两个小节分别讲述印度法王、支那经典王、波斯财王及格萨尔军王的传说和西藏远古十二旺泽和小邦王的历史;第二节聂赤赞普的身世,又细分四个小节主要讲述聂赤赞普来历的三种说法及生平功业、天赤七王和上丁二王的传说及六贤王、七德王、七赞王、无法三王④的世袭史。
第八章松赞干布的事迹,此章分三节,第一节划分茹和千户,讲述松赞干布化身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及其早期执政划分四茹和千户的历史,同时对吐蕃的官制、法律、辖区等也略有涉及;第二节六六大计法,讲述吐蕃法律的种类、适用范围、制定过程及奖惩制度;第三节迎娶公主,修建寺庙,讲述松赞干布迎娶泥婆罗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的过程及修建大、小昭寺的原因和经过。
第九章松赞干布子孙的建寺译经,总分六节,第一节君臣、王妃建寺,主要讲述吐蕃历代赞普弘佛建寺事迹;第二节赤松德赞的事迹,主要讲述赤松德赞六译佛经及修建桑耶寺等弘佛事迹;第三节赤德松赞父子和大圆满法传承,主要讲述赤德松赞四译佛经及大圆满法在吐蕃的传承;第四节莲花生伏魔和修建桑耶寺,讲述莲花生入吐蕃之经历及其三次主持桑耶寺开光仪式的事迹;第五节赤热巴巾弘法与达磨赞普灭佛,主要讲述了赤热巴巾承袭父志弘扬佛法及达磨赞普扶苯灭佛之经过;第六节伯仲之争和吐蕃王陵,重点讲述云丹和沃松王位之争所引起的奴隶大起义而导致吐蕃统一政权的崩溃,顺带介绍了吐蕃历代赞普王陵的修建情况。
第十章分散割据时期,共四节,主要阐述分散割据时期沃松王系和云丹王系的传承历史、佛教在康区、羊卓和后藏的复兴及未来佛弥勒佛的诞生历程。
三、《弟吴宗教源流》的突出特点
《弟吴宗教源流》一书中所展现的珍贵的藏族古代史料,藏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3],但由于其成书的公元12世纪,在西藏佛教发展史上,是藏传佛教各教派逐个形成但又不太成熟的时期,所以,从推进佛教在西藏传承的这个角度来说,公元12世纪又是个充满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时期,遍观《弟吴宗教源流》一书的编写体例、叙史风格、文笔文体等方面,无处不在地招展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继往开来的特征。
第一,编写体例上的开创性。
《弟吴宗教源流》与成书于同一时期的《娘氏宗教源流》⑤共同开创了著书者在编撰西藏本地历史与文化时,同时还兼顾叙写西藏周边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这一编写体例,这一特点在《弟吴宗教源流》一书中体现的最为全面、明显。前文已有所述,《弟吴宗教源流》在编排结构划分上除去书尾简短之结论外,余剩十章内容中有过半都在描绘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此书的第七章对吐蕃南边之印度、西边之波斯、北边之格萨尔、东边之汉地的王系传承史及文化特征都作了简略介绍。这一方面体现了藏族知识分子开始对西藏周边民族政权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藏周边族群势力创建的文明对西藏历史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跨地域跨民族的著书编写体例,在公元12世纪之前是不存在的,或还没有成为范例出现过的。
伴随着藏传佛教在西藏本地发展的日趋成熟,这种编写体例在西藏地方逐渐成为了一种著书规则被延承下来,成书于1322年由佛学大师布顿·仁钦竹所编著的《布顿教法史》⑥就是代表作,此书除去导言和结论之外,剩余四章中有两章是在叙述印度政教史,只有一章涉及了西藏本地政教史,剩余一章则罗列了西藏翻译佛教显密经典的目录。而在13世纪之后,尤其是在西藏地方纳入元朝中央统辖之后,鉴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文化交往日益紧密,尔后的一些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在编撰藏文史籍时,在秉承这一编书体例不变的原则下,开始把中原内地、蒙古地方甚至西夏国的相关历史文化融进书中。在此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则是成书于1363年,由蔡巴噶举派著名高僧贡噶多吉编撰而成的《红史》⑦,此书共分四大章,其中,第一章和第四章在分别叙述了印度古代王统及释迦世系史和吐蕃古代王统及萨迦、噶当、噶举等教派传承史之后,在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就详情叙述了汉地历代王统史和蒙古、西夏王统史,而与《红史》编写体例相近的还有成书于1434年的《汉藏史集》⑧及成书于1564年的《贤者喜宴》⑨。
第二,叙史风格上的独特性。
《弟吴宗教源流》在叙史风格上与成书于同一时期的《娘氏宗教源流》具有很大的不同,《娘氏宗教源流》在叙史风格上常以各地历史事件的主要参与人物的活动经历为核心来展开对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描绘,并且按历史事件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主要历史人物的出场,若抛开佛教术语的影响,这种叙史风格很类似于中原内地纪传体史书的写法。藏传佛教后弘期出现的多数藏文史籍在编撰时都遵循了这种叙史风格。但《弟吴宗教源流》却没有采用这种叙史风格,作为宗教史籍,《弟吴宗教源流》除了对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专章专节介绍外,对于《娘氏宗教源流》中用大量笔墨描绘的法王三尊、莲花生、贝若遮那等于佛法传播贡献极大的历史人物却没有过多的涉及;而作为藏族史籍,对于《娘氏宗教源流》中详为叙述的达磨灭佛之历程、赤古尼玛贡在阿里初创政权之经过以及奴·桑吉益西四个儿子惨死于平民起义之历史等在西藏地方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弟吴宗教源流》中都只是简略概述或未曾提及。
《弟吴宗教源流》在叙史风格上确实呈现不同的一面,比如,在叙述佛的三身之由来时,对三身的定义、含类、根基、性相、变化、关系以及进修三身之历程等都做了详情介绍,而这种名词概念的高度纵深性挖掘在同时期或以后出现的藏文史料中都是很难见到的,但是在《弟吴宗教源流》中,这一叙事风格却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又如,在叙述松赞干布事迹时,除了对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划分茹和千户、制定六六大计法、迎娶公主、修建寺庙等主要功绩进行详细阐述外,对吐蕃时期的官制、法律、疆域、贵族、社会、文化等也作了粗略的介绍,而这种具体史实的高度横向性展开的叙史风格,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多部作品中虽隐约可见,但在《弟吴宗教源流》中却呈现得十分明显;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除了吐蕃王统史是采用传说或引用文献标明事件所处的时代外,在全书的始终常常还会出现“未来有……劫,出现……佛”[1](P3)、“佛灭后一百一十年”[1](P46)、“释迦牟尼佛法住世五千年”[1](P204)等字样,可见《弟吴宗教源流》在全书主线安排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而这种时间纪年的体现方式则是以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为标识的。
第三,文笔文体上的朴素性。
成书于公元12世纪的《弟吴宗教源流》,著成于藏文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厘定规范之后,因而,与其之前的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相比,在文笔文体上具有很大的规范性和进步性;由于没有受到公元13世纪初期从印度译入的修辞学专著《诗镜》的影响,与其之后著成的藏文史籍相比,在文笔文体上具有了明显的朴素性和单一性;更基于其是著成于藏传佛教初步形成的时期,在整体内容上与其之后产生的藏文史籍相比,受佛学思想的影响较浅,在阐述观点上明显没有教派上的偏见性而保持相对的中立性。公元12世纪在西藏佛教发展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一个特殊时期,所以,《弟吴宗教源流》作为一部藏文史籍在藏族文献发展史上也体现出了其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在文笔上既规范又没有过分修饰的朴素性,在文体上除少部分引用时才采用其他文献资料的偈颂体外,整书内容便以散文体为基本体裁的单一性,使其朴素的一面在藏文文献发展史上显得熠熠生辉。
四、《弟吴宗教源流》的史学价值
中原雕版印刷术在公元13世纪才被引进西藏,《弟吴宗教源流》在公元12世纪成书之后便只能依靠传统的手抄本流传于世,而经过长达八百年在西藏各地的传播,手抄本也已是所剩无几,所以,此书所包含的丰富史料至今都让当今从事藏学研究的学者难以尽享采用。而此书许德存教授汉译本的出版终使更多的藏学研究人员有机会目睹这部拥有极大史学价值的藏文古代史籍的内容。笔者在细读汉译本之后,认为此书的史学价值可从两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其一,提供了丰富的古代文献参考书目。《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藏文古代史籍,在内容安排上有过半章节都在叙述印度佛教发展史,而作者在编写此部分内容时,所列举出的大量古代佛教文献书目便成了此书的一大亮点。据笔者统计,在《弟吴宗教源流》中列举出的《父子相会经》、《无尽慧经》、《正天子请问经》、《金刚经》、《华严经》与《宝性论》、《证论》、《俱舍论》、《现观庄严论》、“《对法七论》(即
《发智论》、《品类论》、《法蕴论》、《施舍论》、《界身论》、《识身论》、《集异门论》)”[1](P46)等古代经典佛教经论不下百余部,这一方面说明了《弟吴宗教源流》取材丰富,可信度高;另一方面其所列举出的大量书目为后人研究公元12世纪之前的印度和西藏佛教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以同样的著书手法,作者在叙述藏地本地历史时也得到了广泛的延用。比如,在叙述聂赤赞普的身世时,便列举了成书于吐蕃早期的“《尤嘎拉吉坚》、《森波鄂果坚》、《达玛格泽坚》、《桑瓦恰嘉坚》、《桑玛修热坚》、《洛努钦波》、《桑瓦央琼》、《广史》等七部半著作(《桑瓦央琼》叙说了王陵的建造过程,故称“半部”)”[1](P107);又如,在叙述“天赤七王”事迹时,举出了苯教的经典《六迦部》;再如,在叙述吐蕃“六六大计法”时,列举了吐蕃当代法律的纲目《命价赔偿法》、《婚姻生计法》、《权威判决法》、《王朝准则法》等数部。即使在叙述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的史实时,作者也没有凭借亲身的经历著书,而是依然采用了当时通行于西藏的《五册史》(即《凌乱蓝首册》、《红铜缺尾册》、《九重联脊册》、《加印章秘密册》、《瑜伽神离册》)及《王统》的资料来著史。《弟吴宗教源流》所列举的大量藏文古代文献书目,这就为后人研究西藏地方古代的历史提供了丰厚的文献资料。
其二,弥补先前史籍的不足、引导后来史籍的撰写。《弟吴宗教源流》中关于印度佛教发展史的叙述,并不如其后问世的藏文史籍那般详细丰富,因而其所描绘的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概况在此不作探讨,而书中所叙述的有关藏地古代历史的部分实是不可忽略的重点。吐蕃时期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在西藏地方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剪影,然而后人要想了解吐蕃时期真实的历史,除了凭借零散分布于西藏各地的金石铭刻、发掘于西域的藏文简牍、散见于内地的汉文史料及发现于敦煌的藏文文献之外,其后相继问世的藏文文献,由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偏颇与失实每每多见。而笔者躬读《弟吴宗教源流》,发现其与敦煌发现的藏文史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⑩中对吐蕃远古历史、小邦历史的记载有着惊人的相近,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不曾细究的小邦地名,在《弟吴宗教源流》中都有细致的记载,并且《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在叙写吐蕃远古及小邦历史时史料分散而缺乏连贯,《弟吴宗教源流》却以清晰而系统的叙史手法弥补了它的这一缺陷。因而,可以说《弟吴宗教源流》在丰富吐蕃时期藏文史料的同时也弥补了先前史料的不足。
此外,《弟吴宗教源流》中对于吐蕃时期茹和千户的划分、法律的制定及种类、官制和军制衔级的编排等内容的叙述,在其之后问世的藏文史籍中很少有记载比其丰富的。即便是记述吐蕃远古时期聂赤赞普来历的三种传说,也很少有藏文史籍比其详尽的。而正是基于史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弟吴宗教源流》中有关叙述吐蕃历史时期的文献史料就成了成书于1564年由噶举派高僧巴卧·祖拉陈哇所著的《贤者喜宴》在叙写吐蕃王统史时所重点引述的内容。当代藏学研究者在研究西藏史,尤其是吐蕃王统史时,引用最多的藏文文献就包含了《贤者喜宴》一书,因其在第三品中对吐蕃时期碑铭文的考述、对现已失传的《洛居钦莫》等书的记载、对吐蕃时期政治、法律、官制、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述之详细、引证之精当,让比其早成书多年的多部藏文史籍都比之不及。然而,仔细深究就不难发现,在《贤者喜宴》中许多有关吐蕃的史料是出自《弟吴宗教源流》的,如前文所述的对吐蕃政治、法律、官制等的记载,《贤者喜宴》与《弟吴宗教源流》几乎没有出入。因而,可以说《弟吴宗教源流》对引导后来藏文史籍的编著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上文已述,《弟吴宗教源流》是研究印度佛教史、吐蕃政教史及分散割据时期历史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较早成书的藏文史籍。笔者写作书评的,则是2013年许德存教授的汉译本。许德存教授多年在藏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其在藏文史籍的翻译、整理方面,贡献甚为突出。这部汉译本《弟吴宗教源流》的问世,对推进藏族古代历史研究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本文为之推介,失之简略,文中错误亦是难免,祈请读者见谅与指正。
[注 释]
①又名《弟吴宗教源流史》或《弟吴贤者所著印藏宗教源流广论》。
②许德存(1962-),又名索南才让,藏族,青海乐都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③在接来的章节里,若无特别说明,出现《弟吴宗教源流》的版本皆是许德存先生2013年的汉译本。
④《弟吴宗教源流》(汉译本)第120页,指没有法律的三王时期,即仲念德如、达布宁塞、南日伦赞时期,法律可能指佛法。
⑤娘·尼玛沃色著,许渊欣译.《娘氏宗教源流》译注(一)[J].成都:中国藏学,2014(1).
⑥布顿·仁钦竹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版。
⑦蔡巴·贡噶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版。
⑧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版。
⑨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版。
⑩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版,第186-188页。
[1]弟吴贤者著,许德存译.弟吴宗教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2]卡尔梅·桑丹坚赞著,李登贵,仓决卓玛译.《五册史》披露的第一位藏王出身的神话(上)[J].西藏研究,1999(2).
[3]巴桑旺堆.藏族十大历史名著概述[J].西藏研究,1993(1).
[责任编辑 陈立明]
[校 对 赵海静]
K28
A
1003-8388(2015)03-0022-05
2014-12-23
顾祖成(1935-),男,江苏兴化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
乔永春(1986-),男,河南周口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与中原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