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译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策略研究

2015-02-20邵海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归化角色定位译者

■邵海静 刘 宇

电影译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策略研究

■邵海静 刘 宇

电影翻译在一定意义上即对话翻译,但又并非仅仅是对话体文本的翻译,也是文化观念的交流,还是艺术价值的碰撞。电影译者在影片的译制过程中经常承担多种功能,扮演多重角色,如语言的翻译者、文化的传播者和艺术的创作者。三种角色并非简单的割裂或者是孰轻孰重,只是对于电影译制研究而言,给予一种角色定位便于我们探讨电影译制的一些具体策略,以提升影片的译制水平。如果说语言翻译者这个角色更多强调影片工艺的“制造”的话,那么文化传播者这个角色更多强调影片跨文化传播中环境的“营造”,而艺术创作者这个角色更多强调影片艺术价值的再“创造”。可见,前者做的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突出的是其器具性,重视的是语言转换的精准度,因此,是非对错是其衡量标准;中者做的是一项点缀性工作,突出的是其烘托性,重视的是文化语境的适宜度,因此,体现了其翻译的水平高低;后者做的是一项点睛性工作,突出的是其艺术性,重视的是艺术内涵的充盈度,因此,反映的是影片艺术价值的大小。

电影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体现为跨文化传播①,即把一种文化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影视作品,通过语言翻译引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去。电影翻译作为典型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脚本翻译,其所产生的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后续效果至关重要,而“只有传播信息到达受众、被受众接受,传播才有效果。没有传播效果的传播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成败的关键。”②由此看来,电影译者肩挑文化传播的重任,其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脚本翻译,更是从电影受众出发的文化转向。一位合格的电影译者不失为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媒介,在策略上充分考虑电影受众的现实情况与观影需求,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以及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过渡起到关键性作用。

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出发点,从语言对话者、文化传播者及艺术创造者三方面定位译者角色,分析美国电影的汉译归化策略的传播效果,旨在探讨电影译者的定位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并进一步对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趋势提出建议。

1.语言对话者

语言对话者是对电影译者初级层面上的角色定位,要求电影译者通过语言转化完成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性工作。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③,文化或思维模式融入语言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由此看来,电影译者不仅仅要做到语言语法规则的准确无误,更要符合电影受众的语言语用习惯,将电影语言转化得精准自然。因此,跨语言策略中语言的归化改写对跨文化传播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中美差异出发,英语和汉语最重要的语言区别特征之一就是形合和意合④,这种差异反映在句子结构和名词动词的使用上。形合和意合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体现为英语句子是树状结构而汉语句子是竹状结构。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下,英语表达重形式,突出显性衔接;相反,汉语重语义,强调隐性连贯⑤。因此,英语句子通常句长词多,而汉语句子则短小精炼。这就要求电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英语长句劈成汉语短句,从而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实现跨文化传播。例如,将《马达加斯加3》中台词“‘cause you’re too cute to be out here in the real world”拆成短句“世界这么乱,装萌给谁看”不失为电影翻译中经典的语言创造。

2.文化传播者

文化传播者是对电影译者中级层面上的角色定位,要求电影译者在遵循跨语言策略的基础上更要实现文化语境的转向与适应,完成跨文化传播的点缀性工作。电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跨文化因素,通过语境的归化转换实现文化语境的自然过渡,担当不同文化语境的媒介。以中美跨文化传播为例,中美两国文化语境不同,尤其在宗教、人际关系及性的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

宗教是美国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话题,宗教与美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宗教成为美国电影中的常见话题,对宗教文化的充分理解是电影译者完成跨文化传播的必要前提。在电影《阿凡达》中“You throw a stick in the air around here it’s gonna land on some sacred fern for Christ’s sake.”的译文“在这鸟地方你随便丢根棍子都会砸到个什么神圣的草木”将“for Christ’s sake”转译为“神圣的”,正是植根于美国文化宗教语境、中国文化语境的空缺的情况而采用归化策略。

3.艺术创作者

艺术创作者是对电影译者高级层面上的角色定位,要求电影译者在制造语言营造语境的基础上创造电影的艺术价值,完成跨文化传播的点睛性工作。电影翻译将电影源语嫁接到另一种文化语境,这无异于一种对电影作品的再创造。勒菲弗尔曾指出翻译是超越源语文化的对原文的改写⑥。在电影《功夫熊猫》中浣熊师傅的开场白“Let the tournament begin.Citizens of Valley of Peace,it’s my great honor to present to you…”的汉译“比武大会现在开始!和平谷的父老乡亲们,今日,老夫有幸向诸位介绍……”中“比武大会”“父老乡亲们”“老夫”“诸位”等归化译法不失为承载中国文化元素的艺术创造,乃电影翻译的点睛之笔,出色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需要,成功地完成了跨文化传播。归化再创造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优势在此便突显出来,它帮助译者跳出源语的限制,从目的语文化环境出发对电影台词运用目的语进行艺术再创造。

虽然归化策略可能存在“会强化强势民族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弱化弱小民族的文化身份”⑦的弊端,但基于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的现状,文化走出去在电影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必须更多地考虑到译入语强势文化的接受和认同⑧。因此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文化格局下,中国电影走出去仍需要归化风格的电影译本。因为中国电影、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仅仅依靠对汉语文化熟悉的少数受众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须有普通观影大众的广泛参与,尤其需要以美国为主导的文化强势国家的广大观影者的参与。事实上,我们现在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问题所针对的主要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文化强势国家和地区⑨。因此,合格译者在找准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采用归化策略先顺应广大普通外国观众的心里期待与观影需求。通过归化策略提供他们愿意和能够接受的“中国文化”,进而培养和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其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逐渐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此外,电影翻译的归化策略作为中国电影现状的现实选择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会越来越多地走入西方,“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也会随着中国文化地位的提高而被逐步采用。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科研培育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与翻译文化战略研究”〔项目编号:CUC15A38〕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麻争旗:《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② 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

③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④ Nida,E.A.Translating Meaning.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16.

⑤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研究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

⑥ 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128.

⑦ 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中国翻译》,2014年第3期。

⑧ 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

⑨ 汪庆华:《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外语教学》,2015年第3期。

(作者邵海静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刘宇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 均】

猜你喜欢

归化角色定位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