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教育
2015-02-20李远怡
李远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高校课堂教学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教学活动,以此作为课程结构的主体和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与之相对应的隐性教育,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偏重于显性教育,而隐性教育因其无计划、间接、内隐特性,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高等教育以人文为底蕴,以科学为导向,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教育方式,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的界定和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隐形教育,是指在宏观教学主导下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地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早在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就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它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的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观、道德观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显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是目的明确性、教育的权威性、效果的及时性,而隐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是作用的潜在性、影响的广泛性、效果的长期性。隐性教育能够营造一种以人为本、明志致用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着眼长远、内省外顾,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校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隐性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所传授的内容由浅入深划分为四个层次:最浅层次是知识传播,其次是对专业课程理论的掌握,然后是对本专业如何认知自然或人文社会思想的深入领会,核心层次是对思维方式的渗透。[1]然而由于教学是一项重复性的劳动,时间一长,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上课只为完成工作任务,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课件年年不变,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去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知识层面拓展不足,没能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隐性教育作用。
2.课堂教学设计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隐性教育未能获得真正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的讲授和说教为主,授课过程呈纵向单线条式,不考虑师生的双向融合,单向式地满堂灌。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和潜移默化的空间,教学方法流于简单化、形式化。不仅使显性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隐性教育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效果,导致课堂缺少教学相长的互动,学生上课态度敷衍,被动地学习书本知识,甚至影响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课堂感染力不足,使隐性教育大打折扣
教师的授课态度、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精神面貌都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大学教师授课缺乏热情,言谈举止缺少人格魅力,仪容仪表不修边幅,精神状态不佳,导致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不足,难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三、实现课堂教学隐性教育的策略
1.教师博学多识,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隐性教育作用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其知识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体现出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深度和敬业精神,博学多识、授课内容丰富、思想独立深刻的老师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常言道:“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必须深入钻研专业理论,拓展了解跨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将丰富的教学案例信手拈来,把上课变成一种游刃有余的享受,从而构建起一个课堂、专业和现实生活互相融合、互相联动、互相支撑的完整教学内容体系,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主动融入到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深入领会专业知识。同时,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教育因素,艺术地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真情实感地讲授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师生在教学相长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笔者在讲解《社会学概论》之《群体》章节时,补充了教材以外的弱势群体内容,辅以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声情并茂地讲解,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和震动,让他们感同身受地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从而拓展了知识层面,教学内容的隐性教育作用得到体现。
2.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通过暗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理需求多元化,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保持学习新知识、吸取新信息的习惯,主动了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将有益的新鲜内容注入到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有效结合实践,在各个学科均可以渗透隐性教育,运用暗示教学、情景教育等多种隐性教育方式,把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的积极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通过非明确语言说教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一位担任《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在讲授《导游词》章节时,虽然教材内容仅仅是导游词写作,但该老师精心选取了一些导游工作者的案例,并结合自身跟团旅游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暗示学生:如果缺少敬业精神,缺乏对游客的真诚态度,再完美的导游词也是苍白无力。这类教学案例启发改良学生刻板狭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起到了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作用。
3.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显性的教育目标隐性化
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当今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已显得苍白无力,隐性教育更侧重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和创造一定的氛围和情境,让受教育者自行组织实施,而教育者是在力求不参与或参与较少的情况下对教育者进行正确的监督和引导。由于其自行组织实施的特殊性,受教育者不会感到任何压力或逆反情绪,相反是在积极参与中潜移默化接受熏陶,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安排的特定教育主题。[2]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是隐性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被教育者主动接受知识的情景中,隐性教育才能获得真正效果;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师生相互交流的双向过程,宽松、平等、自主的良好情境和课堂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因此,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必须改变绝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转换为师生互动的传授方式;把显性的教育目标隐性化,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思索后悟出道理,通过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4.注重“言传身教”的隐性教育功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是学生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榜样,其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精神面貌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其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效果往往超过长篇大套的说教。[3]大教育家乌津斯基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任课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认识,确立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领路人的理念。教师的言传身教既是潜在的、不经意的榜样示范,更是一种隐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例如保持端庄大方的仪容仪表,高雅脱俗的言谈举止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应该是教师在日常行为中修炼的基本功。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即指教育者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被教育者树立典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被教育者得到启发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荀子说过“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意指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做楷模,而更可贵的是他心甘情愿、兢兢业业地去践行。“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人格修养的座右铭。所以大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人,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为人师表的言行影响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示范人,以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都是高校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隐性教育应该与显性教育得到同等的重视。当前对于隐性教育的研究和关注力度尚不够,业界应该加强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和运用,让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 乔姗姗.隐性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课堂中的应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4(5):47-48.
[2] 陈烨,等.浅析“隐性教育”[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3).
[3] 程龙,等.论解剖学教师人格的隐性教育功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