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反观shanzhai、tuhao等流行语对英语的“逆袭”
2015-02-20李梓
李 梓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模因论视域下反观shanzhai、tuhao等流行语对英语的“逆袭”
李梓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流行语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契机之一,其翻译应该在成功实现信息传播的同时避免错误解读与重构,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同时传播国家先进文化。译者应该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宿主的职责,最大程度忠实再现原语模因;充分利用强势模因或载体力争多向译语世界传播汉语先进文化,以促进汉语模因在译语文化的复制和传播,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流行语;宿主;强势模因;传播先进文化
近年来,继shanzhai作为流行语“山寨”的英译被普遍接受之后,tuhao、dama等中国词汇又相继在BBC、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西方媒体名声大噪。尽管这些词汇尚未成功走进《牛津词典》,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此类流行语是否含有猎奇或嘲讽意味,其作为文化传播的语言载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契机之一。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翻译此类流行语,在成功实现信息传播的同时避免错误解读与重构,在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文明,已然成为无法忽视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模因论及其影响模因传播成败因素概述
模因论(memetics)是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1],它借用生物进化论中基因的复制规律,解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递和进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模因作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于1976年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一书中提出,后在丹尼特(Dennett)、戴利乌斯(Delius)、林治(Lynch)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由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在其著作《谜米机器》(TheMemeMachine)中将其泛化。根据布莱克摩尔的观点[2],任何信息只要能通过广义的模仿过程得到复制和传播,就是一个模因;模因必须支持以变异、选择和保持(或遗传)为基础的进化规则系统,和基因具有同样的进化方式;都要遵循适者生存理论。由此可以看出,模因通过复制得以生存,某一信息在其被复制和传播之前,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该信息得以复制和传播才具有模因的特性。
道金斯指出(Dawkins)[3],有3大因素直接影响模因可否成功复制和传播,即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及复制忠实性(copy-fidelity)。另外,布莱克摩尔[2]认为,除了上述3个相互制约的特性影响模因传播的成败以外,还有两大类因素制约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即作为模因复制机器而存在的人类,以及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所利用的策略、不同模因结合的方式、以及模因进化的一般过程等诸多特性。
二、模因论视域下反观shanzhai、tuhao等流行语对英语的“逆袭”
模因论无疑为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该理论对流行语广泛传播的内在机制及其英译研究都极具解释力。
随着BBC上Tuhao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bling短片的播出、The Wall Street Journal用dama(大妈)关注中国大妈不容小觑的黄金购买力报道的出现,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主编Julie Kleeman接受采访时表示此类词汇有望被《牛津词典》收录等相关报道的出现,此类中文流行语的音译继shanzhai之后,再次掀起了关于汉语对英语影响力的讨论热潮。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影响力提升和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表现,同时也不乏学者担心,其嘲讽意味会损坏中国人形象并呼吁对中文语言地位进行关注。事实上,中文流行语以这种音译(或移译)的形式收录进词典,或频频出现在外媒报道已属常见,已经被广为接受的Guanxi(关系)、Geili(给力)、Chengguan(城管)、Jiayou(加油)等,都是中文流行语的强势模因在译语文化得到成功复制和传播的例证。
笔者认为,无论外媒采用shanzhai、tuhao或dama等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记录,还是对中国某些社会现象的调侃和嘲讽,都说明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这也正说明,汉语原语模因通过翻译,在译语文化中实现了成功的复制和广泛的传播。除了“山寨”、“土豪”等原语模因具备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3大因素以外,作为模因复制机器而存在的人类以及模因自身的特性无疑都是影响此类流行语模因在译语文化中得以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一)模因的复制机器
根据模因论的观点,人类作为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机器,必将会对模因的选择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不同的宿主对原语模因的解码和编码往往存在差异,因此,相同的原语模因往往会被不同的宿主转化为不同的表达方式(译语),以争取感染新宿主,使其采纳和接受。
首先,译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作为文化传播宿主的职责:合理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将原语模因中的语言和文化等信息,尽可能忠实地再现给译语读者,不能随意在译语中寻求相似模因对其进行替代。如果模因在译语文化中的复制和传播一直停留在相似模因的替代阶段,原语模因则可能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死去”,从而失去感染译语读者的机会,更无法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其次,译者作为宿主,在对原语模因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其他宿主的认知能力,不能一味剥夺译语读者了解原语模因的机会。译者应该相信随着对彼此文化理解的加深,译语读者也会逐步加深其对原语模因的理解,从而成功受其感染成为新的宿主。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仅《英汉双解流行语辞典》[4]、《这个词原来这样说》[5]、《汉英词典》[6]3本词典(书)及China Daily等官方网站上关于“山寨”一词就有copycatting[6]、bandi[6]t、unlicensed[5]、rip-off、shanzhai[7]等多种译文。同样,网络上关于流行语“土豪”一词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如rural rich、newly rich、vulgar tycoon、country baron、nouveau riche、tuhao等。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不同宿主对“山寨”、“土豪”等词的理解(即解码过程)存在差异,加之翻译策略和表达习惯(即编码过程)的不同,才使得相同模因被转换成各种不同的英译。译者作为宿主,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文化传播的责任,不能始终满足于简单地用bandit、unlicensed或country baron、nouveau riche等相似模因对“山寨”或“土豪”等词进行替代,而应该最大程度地忠实再现原语的丰富内涵。此外,译者应该相信译语中其他潜在宿主的认知能力,为其提供充分了解原语模因的机会。
总之,译者既是宿主,又是原语模因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译者通过翻译对原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应该成功达到以下两个目的:其一,给译语读者提供接触原语模因的机会,扩大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促使其成为潜在宿主,从而实现原语模因在译语中的复制和传播。其二,丰富译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二)模因自身的特性
模因论认为,模因自身的特性同样制约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流行语英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原语模因在其语境中的进化过程(如内涵或外延的扩大或延伸)、原语模因传播过程中依附的强势模因或载体(如网络、词典等工具书)、甚至由模因进化产物所组成的既存模因世界的诸多特征(如翻译规范)等,众多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原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众所周知,“山寨”一词的流行源自“山寨手机”,该词最初指无生产牌照的杂牌手机,通过小作坊仿制品牌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于是,人们普遍将“山寨手机”译为“pirated mobile phone”或“fake mobile phone”等,基本体现其“假冒”、“仿制”和“盗版”的核心内涵。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山寨”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其外延已延伸至“文化”或其他层面,如“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电影”等,山寨现象无不体现了一种反主流、反权威的文化颠覆。此外,“山寨”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之下,指称意义不断扩大,产生了“山寨价格”、“山寨明星”等众多“山寨”族词。
再如,“土豪”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期间,意为“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土地革命期间,这一词更多被赋予贬义,用来指“压迫农民阶级的地主乡绅”。2013年,因一则关于禅师的段子,“土豪”一词再次高调回到公众视野,且因其包含“物质富有但缺乏品味”、“炫富”、“无脑消费”等诸多全新的含义被广泛认可并使用,同时还衍生出“土豪金”、“土豪诗”等系列“土豪热”。诚然,我们已经不能再简单地把时下流行的“土豪”完全视为贬义词,纵使该词含有戏谑或嘲讽的成分,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也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一种娱乐精神和普通大众的一种自我解嘲,是一种集体行为参与的艺术,其褒贬成份或许已经不再那么分明。
如上文所述,业已存在的众多山寨现象和土豪现象的翻译,以及双语词典和外媒所提供的翻译,无疑都会影响“山寨”、“土豪”等词在译语中感染新宿主的过程。事实上,shanzhai、tuhao或dama等翻译已经逐渐被中外媒体接受,shanzhai culture、Chinese dama之类的表达也不断涌现。而shanzhai、tuhao、dama等翻译也正是凭借《汉英词典》、BBC、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较为权威的传播媒介而得到大众的关注,进而逐渐被大众理解并采纳,这也恰恰说明模因的翻译策略及其自身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模因传播所依附的载体和模因世界的特征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三、模因论视域下流行语的英译原则
翻译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流行语的英译不仅仅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模因论视角出发,流行语的英译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通过其英译让译语读者成功解码原语模因,从而成为新宿主,促进原语模因在译语中得到复制和传播,并开始新的生命周期。在笔者看来,流行语的英译总的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于英语习惯,最大程度复制原语模因
文化的共性使得流行语模因通过翻译的复制成为可能,因此译者应该在充分解码原语模因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译语中寻找相同或相似的模因,实现原语模因“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传播,以期给译语读者带来相似的语用效果,从而对新宿主产生相似的感染,进而促进原语模因在译语中新的生命周期的循环。
(二)尊重文化差异,侧重复制原语核心模因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沉淀,不同文化在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译者要肯定这些差异的存在,不能简单地直译、硬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对原语核心模因语用意义的传达,切不可生搬硬套原语模因。
(三)弥补文化缺省,忠实复制原语模因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疑具有差异性,每一种文化中也一定存在文化缺省的现象。汉语流行语中,许多模因往往带有较强中国文化特色或地域性经济生活特色,此类模因在译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模因。为了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文化交流,应该忠实地复制此类原语模因,必要时增加解释,使译文成为此类原语模因的忠实传播载体,给译语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原语模因的机会,促进汉语的国际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笔者相信,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译语读者对于原语文化了解会逐步加深,此类模因完全有机会在译语读者中感染更多新宿主,从而使原语模因得到成功复制和传播。
四、译者及机构利用模因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流行语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影响力,其英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原语模因能否在译语中开始新的生命周期,同时也直接影响我国翻译工作者的形象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Heylighen[8]指出,某一模因如果能够满足客体标准、主体标准等模因的选择标准,它就很有可能会成功通过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等模因复制和传播的4个不同阶段,成为强势模因。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竞争力极强,往往能感染众多宿主并能长期留在宿主记忆中,无疑属于强势模因。“山寨”、“土豪”等流行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的出现和存在皆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无论shanzhai、tuhao等中国词汇自身更具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它们能从众多译文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强势模因,则正如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带来的影响一样,其存在和发展也是必然的。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译者作为模因的复制机器和对模因选择产生作用的环境因素,应该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宿主的职责,力争多向译语世界介绍汉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明,而不是一味地依靠shanzhai、tuhao、dama等“土特产”式的中国词汇来展示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国家权威部门和机构作为模因传播所依附的重要载体,应该主动承担起流行语的监测及其英译工作,结合流行语模因自身进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模因世界的诸多特征,系统介绍流行语的英译或定期提供中英文对照的官方权威译文,以规范诸多误译、硬译,从而更好地促进流行语翻译规范的构建。
结语
流行语往往承载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大多极具传播优势和冲击力。其英译属于通过不同语言形式传递相同内容的过程,是原语模因的一种等值或等效的横向传播,模因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原语模因在译语文化中的生存和推广程度。
全球化的大环境对语言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变革,语言的开放性允许某种语言在特定条件下接受其他语言符号,shanzhai、tuha、dama等中国词汇固然算不上正式英语,它们的语言使用寿命或许也不足以让其走进《牛津词典》,但是它们在全球化环境下给英语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小觑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的世界关注力提高的一种证明,也是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一种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流行语能否在译语文化以及今后的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类流行语及其翻译所引发的“汉语热”现象;另一方面,我们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规律来推进跨文化交流的深入,避免有意的误读和重构,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格局,从而真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交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2]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43,15-16.
[3]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1989/2006:194.
[4]李雪梅.英汉双解汉语流行语辞典[Z].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5]许静.这个词原来这样说[K].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姚小平.汉英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Copycat Culture Harms Holders of IP Rights [N/OL].(2008-12-06)[2010-9-28].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08-12/06/content_7277857.htm.
[8]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C].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étique, Namur). 1999: 418-423.
江桂英(1968-),女,福建上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
On the Counterattack of Chinese Buzz Words from a Memetics Perspective
LI Z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Jiangsu,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export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uzz words is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spread advanced culture, and avoid mis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wrong deconstruction. As the host of culture transmission,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ies are to reproduce the source meme faithfully and spread advanced culture as much as possible through strong memes and mainstream media, aiming to further enhance Chines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 words:Buzz words; Host; Strong meme; Spread advanced culture
收稿日期:2015-06-12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5)06-0058-04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模因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及翻译规范研究》(编号:14jsyw-19)部分成果。 2014年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增补衔接词(调查)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SG-02)、福建省教育厅2013年福建省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科研专项A类课题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增补衔接词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A13724S)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李梓(1982—),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陈振龙(1980—),男,福建永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