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持义论正
2015-02-20张东
张东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陕西勉县 724200)
张东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陕西勉县 724200)
正在蜀汉后主身边当了三十年秘书,守中正,慕圣道;潜心文学,务职本分;既无攀附之为,也无阿谀之谄。其德范遐迩,尊古中直。许多人认为他有很高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应当另谋高就,展示才华以博取名声,留芳世间。而他却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与自己的心意相违拗,于是写了《释讥》一文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文章汪洋恣肆,开合自如,表意明晰,说理透彻;既符合汉赋特征,又韵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音节和谐,实为汉末散体大赋之精品。文章还具有骈文化的趋向,带有散文向骈文过渡的时代特征。邓艾伐蜀,蜀汉举国降魏,后主刘禅被北迁,正舍妻子只身相随,使刘禅在魏不受屈辱,他持正守义的行止,诠释了末世忠臣之操守,被史书肯定,被后世赞誉。
蜀汉秘书;正;潜心学问;淡泊荣利;守正持义
一、博览坟籍 淡泊荣利
他安守本分,心无旁骛,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凭借能力和阅历自然进阶。从秘书吏到秘书令,职位虽有提升,而俸禄却涨不了多少,但他却不在意这个方面。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工作者,负责诏令章奏、文书起草,是否得体合时,责任重大。在皇帝身边掌管机要,他深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254,焉用彼相的道理。有人认为他学问高深、道德高尚,希望他能向皇帝进忠言、驱邪恶,把握时机,飞黄腾达。认为他有“究古今之真伪,计时务之得失”[1]1035的能力,应当充分发挥,建功立业,博得好的名声,以留芳世间。而他却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这是目光短浅的说法。
二、操节持度 中正不阿
人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生存空间,会造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正从参加工作时起,就在中央政府工作,而且处在上流社会,参与机要事务,经常和皇帝与权臣相处,这就会有一定难度,是接近皇帝,还是靠近权臣?正选择了独立于二者的生存法则。
在蜀汉朝廷,自诸葛亮揽权以来,就存在了宫、府之间的微妙关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919这就是说,当时的执法赏罚宽严在宫、府间的标准并不一致。诸葛亮去世后,宫、府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继续发展,有时甚至表面化了。陈祗、黄皓在宫中当权时,大将军姜维一度连成都都不敢回。而宫中的权欲之争更是很难把握,正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处在权臣与皇帝之间,是向皇上表述忠心而得以重用,还是讨好权臣以求升迁?这都不是他的操持。
他担任机要秘书以来,“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1]1034263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一路偷渡阴平成功,突然出现在成都平原,蜀汉君臣慌乱,无计可施,谯周劝降成功。谯周之论,让刘禅举国降魏,正起草了降书。而在刘禅被迁洛阳,“蜀中大臣无翼从者,唯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1]1041;并使刘禅言谈举止无失宜之缺,刘禅方觉“恨知正之晚”[1]1041矣。
然舆论却不是这样,许多人认为,他具有很高的才能和美好的道德,有学识渊博、文采飞扬的丽质,却在宫中三十年,官位不得升迁,才华难以显现,对朝廷的贡献不大,老百姓也没有沾上他的光。这是为何呢?
在《释讥》中,他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建功立业者、博取声誉者、敬奉技艺者,各有所谋,各有所图,而俱有得失。“故鞅法穷而作,斯义败而奸成,吕门大而宗灭,韩辩立而身刑。”[1]1036这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奇邪蜂动,智故萌生,或饰真以仇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背正崇邪,弃直就”[1]1036之徒,他们的作为就更不可取了。“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尾于中,秽世之休誉。”[1]1036
大汉的兴隆,大汉的德泽,大汉的和谐,使人振奋;大汉的衰颓,大汉的光暗,也符合兴废之规律。虽蜀承汉业,欲继德兴仁,也人才济济,“犹鳞介之潜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邓林,游禽逝不为之鲜,浮鲂臻不为之殷。”[1]1037我虽在鱼、鸟之中,但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何必一定要排摈他人而上位呢?守本分之职而有缺,无推卸责任愿受罚。过失大而不能胜职时,则退回乡里,自食其力,并研究圣道,尊古中直。何必一定要取贵尊荣,留名青史?我在官三十年,奉行的就是这个原则啊!我没升迁,也没遭贬,是遵循古道的结果。我也生怕在做官的晚期丢官,是因为我不愿在官宦的末期招致祸患。
如若按常人之讥议,他可挺拔而上,出人头地,“赫赫龙章,铄铄车服”[1]1036。黄皓比屋邻,皇帝在身边,攀龙附权贵,利事尽可为。但,所学不可违,意志不可移。邪不侵淫,利无可诱,正而不阿,中而不倚。这就是他的处世法则,也是他的节持。“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三、辞章廓达 气贯宏旨
《释讥》作为汉末赋体散文的杰作而被陈寿《三国志》全文著录,从这篇文章中还可看出,它有骈文化的倾向,大量的四、六文句,和对偶的句式,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果说南北朝骈文直接脱胎于汉赋,那么在正的这篇赋中是能找到影子的。如果说,南北朝骈偶化句式的鼻祖可以追溯到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那么《释讥》几乎可以说是已经接近于骈文了。正用两汉最通行又最具有表现力的赋来抒展胸意,通过解释别人对自己的讥议来告诉世人一些哲理:举虞舜的告诫,孔子的忧虑,从三皇五帝的兴起到汉王朝的德范,这是正道的一面。而先秦的合纵联横,诡诈异道,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巧立功名,摄取利禄的目的,这是君子不可取的。我当然慕的是圣道,绝不巧取功利,既不靠前,也不落伍,任其自然,随时而化。不愿像屈原那样清醒,也不愿像渔父那样沉醉。在仕途方面无所追求,在功名方面淡泊随安。我没有特殊的绝技和高超的本领,鸡鸣狗盗之事不为,巧言令色之辞不好,不求出人头地,只图守正慕道。安贫守己,乐乎天命,这也是我老师的教导。
文章大开大合,启闭自如。理念新颖,不逐兔追鹿。既批评讥议,又表达心迹。辞彩华实,不卑不亢。言尽意到,入理入微。中正作人,一旨贯通。胸襟廓达,正义在执。功名利禄无所求,坦荡胸怀何怕讥!
四、守义不辱 史鉴忠贞
圣道中的幽远,八荒中的极地,在其心目中。谯周劝降,文出其手,是职分所致。而钟会乱成都,正及张通舍妻子主动随后主北迁,何则?忠义使之然。如果说谯周议降之谋使“刘氏无虞,一邦蒙赖”[1]1031的话,那么正的作为则是“刘氏无虞”之保障。故,刘禅叹恨识正之晚。道义、中正使正青史留美名。
《三国志》说:“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1]1041。《汉晋春秋》则说:“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1]902这段话是否有调侃刘禅君臣之意味,笔者不作解释。但两种说词对立而存于不同的史书,一则说在正的相导下,后主在魏,无缺失之举;一则说正在为后主补堵缺漏,并留下历史笑料。谁是谁非,智者辨欤。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论语[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3]文学名言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刘晓红)
K236.2
A
1004-342(2015)06-55-04
2015-08-10
张 东(1958-),男,陕西勉县武侯祠博物馆馆员,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陕西省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