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
——以临沂大学为例
2015-02-20全先庆
全先庆
(临沂大学教务处,山东临沂276005)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
——以临沂大学为例
全先庆
(临沂大学教务处,山东临沂276005)
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作为地方综合型大学的临沂大学在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对《生命科学概论》等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
通识教育;生命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概论
通识教育是超越功利和实用的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全人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知识、思想、精神与人格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与专业教育共同达成高等教育的目的.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完全人的必经之路”[1].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从生命科学角度体现通识教育精神是生命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大学生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生命科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并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生命科学素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命科学知识与技能,即生命科学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及基本技能等;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与分析处理等;三是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情感及科学态度、科学的自然观和价值观等 .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将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哈佛大学2007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系统科学是八大学科领域之一[2];美国马里兰大学2005年核心课程计划中,供学生选修的生命科学类课程达30门,其中有17门理论课程、13门实验课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等是我国较早实施通识教育的高校,均将生命科学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3],如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就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许多地方大学也对把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上海大学2012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将通识课程分为10大模块,其中之一是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4].
2 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
2.1 生命科学素养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学科交叉大发展、大繁荣的世纪.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不同程度地交叉渗透,极大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物理学、数学、化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向生物学领域渗透,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理论、新概念也与生物学问题有效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激光全息术、核磁共振成象术等新技术、新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发展 .生物学也向其他学科渗透,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形成的.
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加强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能拓宽知识领域、开阔思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为选择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为跨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2.2 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的价值
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有学者说,要转变高等学校教学观念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要从专业教育思想转换为通识教育思想;二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5].中科院科普所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达到的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仅为0.20%,欧共体国家公民是我国的21倍,美国是我国的34倍.我国应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教育,将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纳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体系是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通识教育的题中之意,需要打破文理隔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生命科学是实验性学科,所蕴含的科学的观察、实验、思维方法以及生命科学家做出重大发现时所体现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今,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如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学生如果缺乏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意识,既不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也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部《关于生命科学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司函[2004]158号)也要求积极推进高等学校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素养教育.
3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1 基本情况
临沂大学开设生物类选修课已近20年,近几年开设的相关课程就有20多门,开课学院有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体育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 .2011年,结合新版培养方案实施,学校对生命科学类通识选修课程进行了整合,确定重点建设由生命科学概论、人口科学与性教育、生命与进化、生态与环境保护、生物科学实验等五门课程构成的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学校对以上课程建设给予经费支持,生命科学概论成为学校首批立项建设的通识任意选修课并被评为校级特色课程,教改项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获校级立项支持;教改项目“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建设研究”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支持.教学内容既体现基础性、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凸显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新的学科生长点,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另外,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教学方式以讲座式为主、课内外结合,考核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注重过程性考核.
3.2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情况
生命科学概论是临沂大学开设的一门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课程.现有主讲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具有硕士、学士学位的各1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3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3人、主讲教师5人;主持的校级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共8门.在长期的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3.2.1 教学方式
生命科学概论共3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6~8个理论教学专题和2~3次实践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专题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基因、分子与生物技术,遗传、发育与进化,植物形态、结构与分类,动物结构、生理与分类,人体健康与疾病等,每个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每位主讲教师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4或6学时.专题内容与主讲教师的业务特长一致,教师能把各专题基本内容与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个人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使授课内容既提纲挈领,又有血有肉,保证教学内容的学术含量和学术水平,提高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地方和校内教学资源 .推荐的参考书有《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生命科学基础教程》(叶创兴等)、《生命科学概论》(沈显生)等 .开学前,在集体备课、充分研讨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并充分体现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
3.2.2 实践教学
生命科学概论实践教学方式是现场教学,教学活动主要依托校内外有代表性的优势生物学资源.实践教学根据选课人数分组进行,同一学期不同小组实践地点可以不同.每组指导教师设计多个实践论文题目,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后两周内提交实践论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很多文献,有的需要做实验,与教师交流,与同学商讨,许多题目需要学生多次到现场考察 .除提交论文作业外,很多同学还自制动植物标本,包括动植物浸制标本、植物蜡叶标本、动物剥制标本等.每次实践活动成绩由各组指导老师赋分.
3.2.3 考核方式
生命科学概论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不安排期末考试.每个专题结束后都有一次半个小时测验.测验安排在下一专题开始前,测验方式由授课教师自定,或开卷,或闭卷;最后一个专题授课结束后接着进行测验;每次实践活动成绩与每个专题测验成绩权重相同.学生所有专题、实践成绩的平均分就是课程最终成绩.考虑到特殊情况,在教师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最多可缺考一次,计算平均分时,测验次数减少一次.各专题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作业、考勤、安排讨论或文献阅读、分组展示等,成绩一并计入各专题.
此外,为在全校大学生中推广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我们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措施,比如开放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标本馆和大型科研仪器等,每年各学院新生入校后都可以组织集体参观,中心安排讲解;给校园植物挂牌,并编印校园植物手册,不定期组织“认识校园植物”活动;每年义务为新生量血压、验血型;学生可以跨专业修读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程,跨学院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每逢地方组织生命科学相关活动,学校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这些都为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1-13.
[2] 钟世云.大学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可能途径[J].大学教育,2013,(3):5-8.
[3] 汪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建设—基于5所大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8):96-100.
[4] 雷俊霞,王湘君,吴忠道.中山大学医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6):655-656.
[5] 于庚蒲.关于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2001,2(3):29-32.
2015-05-20
本文为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463)和2014年度临沂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
全先庆(1968—),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植物耐逆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
G642.2
A
1009-2102(2015)02-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