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河盐场的变迁与产运销问题研究
2015-02-20赵悦
赵 悦
清代石河盐场的变迁与产运销问题研究
赵 悦
山东半岛是中国重要的海盐产地。位于山东东部胶州地区的石河盐场在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达600年,为胶州及其附近一带居民提供食盐。清朝初年,在盐场裁并的大潮流下,石河盐场的地理位置、产地面积发生很大变化。在清末胶济铁路修建的背景下,盐场再经变迁。与此同时,石河盐场的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变化都影响了清代石河盐场的食盐运输以及山东东部地区人民的食盐消费情况。
石河场;清代;盐场变迁;产运销问题
石河盐场位于山东东部的胶州地区,是古代山东地区重要的海盐产地。《元史·百官上》记载山东有“盐场一十九”①,其中提到了“石河场”,这也是石河盐场首次在史书中出现。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元代石河盐场就已经出现。到了明代,史书中明确记载石河盐场设有盐课司,分属山东转运盐使司下设的胶莱分司管理②。有清一代,从康熙十六年(1677)到道光十二年(1832)之间,山东盐场经过了4次大调整,由原来的19个盐场裁并缩减到8个盐场,而石河盐场仍然保留直至清末。从元至清,石河盐场在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达600年,供应山东东部胶州及其附近一带的食盐,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与其他地区相比,21世纪以前学术界对山东海盐业的研究还远远不足。纪丽真教授于2009年出版的《明清山东盐业研究》,从历史文献角度,关注了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盐场及其生产技术、运销、盐政、盐课、私盐等问题,该书也被称为是“明清山东盐业史的一部力作”③。据《盐法通志》记载,明代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就有143个④,但是,以单独一个盐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还比较少。《青岛地区的海盐业研究》⑤重点关注了石河盐场的生产技术,但对其清代的产运销问题还没有总体的梳理。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清代山东盐业史料,关注胶州一带石河盐场的变迁及其相关的产运销问题。
一、清代石河盐场的变迁
清朝初年,承袭明制,山东保留了19处盐场。据《明会典》记载,信阳、涛洛、石河、行村、登宁、西由、海沧七场隶胶莱分司管理⑥。后经康熙十六年、康熙十八年、雍正八年(1730)和道光十二年(1832)的4次盐场调整,“山东官盐产区为永利、富国、王家冈、永阜、官台、西由、石河、涛洛八场”①。
与石河盐场有关的山东盐场调整是在康熙十六年,也就是清代山东盐场的第一次调整时期。据《清盐法志》载,康熙十六年“巡盐御史迈色会同山东巡抚具题……行村场裁去,归并石河场管理。经户部覆准”②。这一事件,奠定了清代石河盐场的整个发展格局。
(一)清初石河盐场概况
巡盐御史莽鹄立于雍正二年修撰的《山东盐法志》中记载了一张石河盐场的分布图,大致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石河盐场的地理位置、场灶分布情况。
图一 石河场图③
从这张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清朝初年石河盐场的大致情况。图中“大使公署”所在地,为石河盐场的中心区域和管理石河盐务的大使治所。图中文字显示了盐场的大致位置:“本场至胶州三十里;本场坐落莱州府胶州城南小寨地方,至省城七百二十里;本场东至即墨县一百里;本场东北至莱阳县行村灶三百里。”④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滩池的分布情况,在即墨县城东南部一带,环状分布了徐家滩、沟里滩、田村滩、棘洪滩、鲍家滩、石河滩、王家滩、庄头滩等几大滩池。图中显示,康熙十六年归并的行村场位于石河盐场的东北部。由此,我们基本了解清朝初年石河盐场的大致情况。
(二)清代中期石河盐场概况
嘉庆十三年(1808),李如枚、崇福等重新撰修了《山东盐法志》。这部盐法志中的记载,大致能反映清代中期石河盐场的概况。
石河场旧在胶州城东南二里,今在胶州城内,距运司八百里,领于胶莱分司。其地东至宁海州四百八十里,西至高密县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二十里,北至莱阳县四十里。裁并行村场,在其境内。南列珠山,北环胶水,九穴五龙之抱流,青山砺阜之叠嶂,固此场之形,胜也。东西广五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①
雍正《山东盐法志》载“本场至胶州三十里”,从《石河场图》中可以看出,其位置分布在胶州城南部,而嘉庆《山东盐法志》载“石河场旧在胶州城东南二里”。二志的不同说明,雍正年间至嘉庆年间石河场的位置至少进行了一次调整。此外,雍正《山东盐法志》中,作者描绘的清代初期的石河盐场的方位仅同即墨县城和胶州城等少数几个地方作了比较;而嘉庆《山东盐法志》中比较的范围涉及到宁海州、高密县等地,这从侧面反映出石河盐场行盐地的扩大。石河盐场的范围在嘉庆《山东盐法志》中也明确记载“东西广五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同时,文中提到的胶莱分司在清代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明会典》中对石河场隶属于胶莱分司已有记载。清因明制,将这种制度继承了下来。到了康熙五十八年,将其裁决。雍正四年,设巡视察院公署;雍正八年,重设胶莱分司。直至乾隆十七年,经巡盐御史吉庆奏准,胶莱分司移驻胶州城之西南隅②。胶莱分司的职责主要是“专司洛口关验掣放行,分辖西由、石河、登宁、信阳、涛洛等五场盐政事宜”③。可以看出,由石河盐场生产的海盐必须通过胶莱分司的洛口关掣验后方可行销。
(三)清代末年石河盐场的概况
1840年以后,列强开始陆续侵入中国。186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中国18个省份后认为,胶州湾有着优越的条件,宜建一条从青岛横穿山东,连到省府济南的铁路。这条铁路在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动工修建,也就是后来的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的修建必然会破坏铁路沿线的农田、灶地。石河盐场位于胶州城附近,处于胶济铁路的起点,铁路的修建影响了盐场的用地。《清盐法志》记载了清末时期石河盐场的概况。
石河场,坐落胶州,距州城二里,距运司治所八百里。东至宁海州四百八十里,西至高密县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二十里,北至莱阳县四十里。裁并行村场,在其境内。除胶州滩地划入胶济铁路不计外,东西约广四百余里,南北约袤一百六十里。④
通过与嘉庆《山东盐法志》的对比可以发现,石河场的位置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因为原有的胶州滩地被划入胶济铁路的范围内,面积由原来的“东西广五百三十里”变成了现在的“东西约广四百余里”,其范围有了很大的缩减。
二、清代石河盐场的生产情况
食盐的产、运、销情况是盐业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所谓盐场的生产情况,只指该盐场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产盐量和盐品等问题。在古代盐法志中,这些问题被统称为“场产”。石河盐场拥有靠近海洋的优越地理条件,由此在历代盐工的劳作中,也总结出不同于内陆地区的独特的海盐生产方法。此外,康熙十六年,行村盐场的并入也扩大了石河盐场的生产规模,对其盐产也有一定影响。
(一)清代石河盐场的生产技术
道光《胶州志》中提到“石河场旧行盬、末二盐”。同时,援引嘉庆《盐法志》对这两种盐的区别作了更为详尽地介绍:“东海取盐之法二:负海近者,晒以池,厥形颗,厥品中,是谓盬盐;其远不宜池者,利用煎,煎以盘,厥形散,厥品上,是谓末盐。”实际上讲到的就是用晒盐和煎盐两种不同的制盐方法进行生产。但是《胶州志》中还提及石河盐场“后以潮水远,盬盐难成,惟行末盐”①。可以看出,晒盐法在清代中期的石河盐场制盐中曾一度被弃用,而采用独特的煎盐之法。
煎盐之法,临海置滩,潮汐时至,弥漫四走。即退而碱留,则渗灰于上而吸其液。别于滩外阜处,叠土逾尺,隆起于地而为牢,缭以细垣。视牢有半,厥形正方,穴其一面以为溜,下承以坎,聚灰牢中,淋以海水而为卤。厥民蓬跣,卤蚀肤剥,四时皴坼,常如严腊。卤成而试之,投以石莲。莲沉而下者,淡;浮而横侧者,半淡。淡则煎费菹薪,故必俟浮而立于卤面者,乃注盘而煎之。周盘四围护以织苇,固以蜃泥。自子至亥为一伏火,可煎六盘。盘凡百斤,足充二引有奇。诘旦,出牢中灰,更晒之。夙卤未销,得新益旺,映日浮花,散若轻雪,复纳诸牢,渍卤尤壮。故蓄灰之法,以久而良。旱则土燥,盐沉不起;潦则水淫,盐解易散。煎虽人事,亦非雨阳时?若罔,克有功。②
图二 石河盐场煎盐法示意图③
图二有效地总结了清代山东石河盐场煎盐的方法。此法有效地利用了自然潮汐作用,通过“灰淋法取卤—牢溜淋卤—石莲试卤—注盘煎制”④的过程,煎制末盐,也体现了古代山东石河盐场地区盐工的智慧。
正如《盐法通志》所载:“东盐初本成自煎晒二法,近则悉出于晒。”⑤到了清朝末年,以石河盐场为代表的山东盐场均改为晒盐制法。此时的石河盐场也有了其独特的晒盐方法。
石河场,该场就海滩之窪下处,四围筑堤,堤外凿沟,宽六尺、深九尺,引潮入沟,堤内分池二十方、三十二方或六十方不等。用斗子一副,每斗二人,取水入第一池,俟其蒸发,再放入第二池,依次贯放,至最后一池即成。⑥
这种晒盐法被总结为“沟滩法”晒盐,类似这样的方法在山东永利、王家冈、官台、西由场也有使用。不同的是,石河盐场运用了其临近海洋的优越地理条件,筑堤凿沟引入潮水自然进入滩池,并通过多池之间的依次贯放,晒制成盐。
(二)清代石河盐场的生产规模
盐锅是制盐的重要生产工具,一个盐场盐锅的多寡也可以反映该盐场的生产规模和盐产量。据雍正《山东盐法志》载,石河盐场的各滩地盐锅总数只有55面,其中“徐家滩盐锅十面,沟里滩盐锅三面,田村滩盐锅七面,棘洪滩盐锅十一面,鲍家滩盐锅四面,石河滩盐锅十三面,王家滩盐锅十五面,庄头滩盐锅七面”①。在其共有的8个滩地中,最多的也不过是王家滩的15面。到了清朝中后期,石河盐场的盐锅数达到221面,其中,坐落胶州的43面,即墨的93面,莱阳21面,海阳54面②。该数达到了清初时期的四倍,说明了石河盐场生产规模的扩大。
另一个衡量盐场规模的数据是灶地、草荡的面积以及滩池的副数。《清盐法志》中对它们的灶地、草荡地和滩池的区别有详细的说明:“东省各场灶户濒海而居,锡土授田以为世业。其地之可艺五谷者,为灶地;但长草数以供煎盐者,为草荡地;近海滨可以引潮、摊灰、掘井、筑池者,为滩池。”③清雍正年间《山东盐法志》中记载了石河场的灶地和草荡面积,“石河场,原额新垦自首灶地共一百一十七顷七十七亩……又裁并行村场,原额新垦自首灶地共三百五十一顷……石河场草荡地五顷八亩,行村场四十七顷九十七亩”④。到了清末,灶地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草荡地的面积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水平,史载“石河场灶地四百六十九顷二十二亩五钱八毫,草滩地五十三顷五亩八分六厘八毫”⑤。
清朝初年,石河场只有徐家滩、沟里滩、田村滩、棘洪滩、鲍家滩、石河滩、王家滩、庄头滩八大滩池⑥。到了道光年间,石河场已经形成了坐落胶州滩场11副,即墨县滩场15副,莱阳县滩场2副,海阳县滩场12副⑦,共计40副的滩池规模。到了清朝末年,史书中虽无明确记载石河场的滩池副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数据大致算出其滩池面积。《清盐法志》中载:“石河场,斗子五百十一副,每副池四方至十数方不等。”⑧斗子是盐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之一,以柳斗汲水入池,一副柳斗称作一副斗子。通过史料中对石河盐场斗子数的记载,我们大致推算出清末石河场的滩池面积至少达到两千余方至六千余方的水平。
(三)清代石河盐场的盐产量和盐品
盐产量也是考察清代石河盐场生产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雍正《山东盐法志》载,石河场每年产盐量为1629225斤⑨,到了嘉庆年间,“石河场配额票一万一百三十三张,每岁应配盐二百二十七万九千九百二十五斤”⑩,盐产量增加了65万余斤。
从盐品上来说,《清盐法志》载,由沟滩晒盐法生产出的石河场盐“色纯白而明,味咸中带甘”⑪。对比山东其他七大盐场的产盐质量,只有西由场获得了高的评价。而山东盐区产量较高的永利场所产之盐“色晦,粒碎,味咸中带苦”;官台场的井滩产盐“粒小味厚”;沟滩产盐“粒大味淡”。这些都远远比不上石河盐场的盐品。
三、清代石河盐场的运销情况
食盐的转运和销售也十分重要,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盐的专卖制度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时代,经过后代的不断发展,清代,食盐专卖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清代山东地区“行盐有引盐、票盐之分,票盐有商运、民运之别”①。
(一)清代石河盐场运销基本情况
《山东通志》中记载了登州府、莱州府诸县均为票盐地。“登州府属蓬莱、黄、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宁海、文登、海阳、荣成皆票地。莱州府属掖、平度、潍、昌邑、胶州、高密、即墨皆票地。”②这些票盐地基本涵盖了石河盐场的行盐地方。同时,《山东通志》中还总结了山东行票盐的57处地方,但是提到登州府、莱州府和青州府的18州县“向以地近盐滩,空立商名,均派里地”③。而《盐法议略》中更是明确记载这18州县“皆民运票盐地方”,并对所谓的“民运票盐”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至民运票盐,则沿海一带,地逼滩地,多系肩挑负贩,不能成商。领票若干,卖盐一季,始行缴销。雍正六年,盐课归地银摊征,民贩但领票张,以为执照而已。”④由此可见,石河盐场出现民运票盐是因为该地临近沿海滩池一带,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盐商不便,而民贩也将盐票当成了自己的执照。
在史书中,对石河盐场的运销情况记载实际上比较少,嘉庆《山东盐法志》提及“石河、登宁、西由、海沧四场,产盐无多,只足配筑州县,运销无庸另议”⑤。又《清盐法志》载:“按民运票地,系分配涛洛、西由、石河、富国等场之盐,各就近场贩售,向无一定运道,固不具载。”⑥这些资料都显示了石河盐场的运销基本是通过民运进行的就近贩售,没有固定的运道,也没有固定的盐商。
(二)清代石河盐场的行盐地和票额
清朝初年,石河场的规模较小。雍正《山东盐法志》载,石河场每年产盐量为1629225斤,而这100余万斤的食盐分销场内的胶州、即墨、高密和莱阳四州县,“配胶州黑扒票一千一百五十八张,高密县黑扒票一千二百六十三张,即墨县黑扒票一千五百五十张,莱阳县黑扒票三千二百七十张”⑦。清代山东地区的票式主要分为红扒和黑扒两种,“黑扒票课较红扒为尤轻,行于场灶坐落之州县居多”⑧。清代石河场多行“黑扒票”,每票的盐斤数在清朝也不断调整,《山东通志》记载:“盐以每包二百斤为定额。康熙十六年,加盐二十五斤。”⑨按此推算,一包盐为225斤,而黑扒票的张数与盐包数相对应,可以算出清代初期由石河盐场运送到胶州、即墨、高密及莱阳县一带的盐斤数。
乾隆三年(1738),清政府“题准裁汰大嵩等四卫,改设海阳、荣成两县”⑩。并从临近州县拨给票额,这对清朝中期石河盐场的行盐经界以及票额数的配制也有影响。嘉庆《山东盐法志》中的“民运盐票转运表”中,记载了部分同石河盐场相关的行盐情况(见下表)。
清代中期石河盐场配运表①
票地票 额票 课配 运 莱阳县旧系三千七百八十张。乾隆三年,拨给海阳县七百三十三张,宁海州一百七十七张。现行黑扒额票二千九百六十张每票一钱六分七厘七毫一丝六忽共四百九十六两四钱三分九厘石河场盐 宁海州旧系一千一百二十张。乾隆三年,拨给海阳县二百九张,收拨莱阳县票一百七十七张。现行黑扒额票一千八十八张每票一钱六分七厘七毫一丝六忽共一百八十二两四钱七分五厘登宁场盐九百十一张石河场盐一百七十七张 海阳县收拨莱阳县票七百三十三张,宁海州票二百九张。现行黑扒额票九百四十二张每票一钱六分七厘七毫一丝六忽共一百五十七两九钱八分八厘登宁场盐二百九张石河场盐七百三十三张 胶州黑扒额票三千张每票一钱六分七厘七毫一丝六忽共五百三两一钱四分八厘石河场盐 即墨县黑扒额票两千张每票一钱六分七厘七毫一丝六忽共三百三十五两四钱三分二厘石河场盐 高密县黑扒额票一千二百六十三张每票一钱六分七厘七毫一丝六忽共两百十一两八钱二分五厘石河场盐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到了清代中期,石河盐场的配运范围从原来的一州三县扩大到了二州四县,其中,新增的宁海州和海阳县同时配运石河场和登宁场盐。同清代初期相比,各票地的票额也有所变化,胶州的票额由原来的1158张涨至3000张;即墨县由1550张涨至2000张;莱阳县因拨给宁海州、海阳县黑扒票,故降至2960张;高密县保持原有的1263张不变,加之新增的宁海州和海阳县,清朝中期,石河盐场共行票盐10133张。而雍正《山东盐法志》中石河盐场的票盐数仅为7241张。这一时期,石河盐场行盐范围的扩大,也与其盐产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清盐法志》卷五十四《引票》中的“票地票额表”统计数据显示,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清末时期,石河盐场的各票地票额数基本维持了清朝中期的数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胶州内豁除42张,实应销2958张;高密县内豁除2张,实应销1261张;即墨县内豁除213张,实应销1787张②。所谓的“内豁除”就是指减免或是免除。清末,胶州、即墨和高密三地的票额数不变,但是实销盐量却较清朝中期有所减少。
四、小 结
石河盐场是东部胶州地区的一个重要产盐之地,从元代一直延续至清末。清代山东盐业史料众多,为我们纵向的观察石河盐场的变迁及其产运销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从清代前期到中期,石河盐场经历裁并行村场等变化调整,盐场的疆域、规模、产量有很大的变化。通过行盐票额等数据,可以发现此变化在中后期趋于平稳。清朝末年,受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破坏盐场滩地,石河盐场的规模有所缩减。
第二,石河盐场的盐产量同山东其他地区的盐产量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山东盐业的行盐地界横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而石河盐场的盐产仅供经销周围几州县。但是,其盐品位于山东各场盐之上。
第三,石河盐场临近今青岛地区,而近代青岛盐业问题在中国“具有历史性的极其重要的地位”①。清代石河盐场的盐业生产和运销情况,对近代青岛盐业的发展、盐务风潮和近代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清代石河盐场的盐业问题,不仅有利于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整个山东地区的盐业发展情况,同时,对我们认识近代以后的山东盐业问题变迁乃至整个山东的近代化都很有意义。
(责任编辑:邓 军)
The Study on Changes and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in Shihe Saltern in Qing Dynasty
Zhao Yue
Since ancient times, Shandong peninsula has been an important sea salt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Shihe saltern, in the e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 has lived more than six hundred years, providing salt for local residents. 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area of Shihe saltern changed greatly in the trend of cutting down and merging saltwork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altern changed again at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Qingdao-Jinan Railway. Meanwhil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nstantly renovated, and the scale expanded continuously. All changes mentioned above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condi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in Shihe saltern.
Shihe Saltern; Qing Dynasty; the changes of saltern; the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A
1003—9864(2015)04—0048—08
K249
赵悦(1991-),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① 宋濂.元史:卷八十五·百官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6:2135.
② 李东阳,等.明会典:卷三十五·盐法一[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88.
③ 苏安国,程龙刚.明清山东盐业史的一部力作:评纪丽真博士的《明清山东盐业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3).
④ 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一·产区[Z].刻本,1915(民国四年):70-71.
⑤ 纪丽真.青岛地区的海盐业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⑥ 李东阳,等.明会典:卷三十五·盐法一[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88-1489.
① 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一·产区[Z].刻本,1915(民国四年):83.
②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山东一[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7.
③④ 莽鹄立.(雍正)山东盐法志:卷首·图[Z].刻本,1724(雍正二年):47-48.
① 李如枚,崇福.(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二十二·图谶[Z].刻本,1808(嘉庆十三年):75.
② 李如枚,崇福. (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二十二·图谶[Z].刻本,1808(嘉庆十三年):115.
③ 岳濬.山东通志:卷十三·盐法志[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389.
④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山东一[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10.
① 张同声,修,李图,等撰.胶州志:卷十六(下)·盐法[Z].刻本,1845(道光二十五年):685.
② 李如枚,崇福.(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七·场灶上[Z].刻本,1808(嘉庆十三年).
③④ 纪丽真.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J].盐业史研究,2007(2).
⑤ 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三十三·制法一[Z].刻本,1915(民国四年):1757.
⑥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三·山东四[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49.
①⑥ 莽鹄立.(雍正)山东盐法志:卷首·图[Z].刻本,1724(雍正二年):47-48.
②⑦ 张同声,修,李图,等撰.胶州志:卷十六(下)·盐法[Z].刻本,1845(道光二十五年):684.
③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一·山东二[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11.
④ 莽鹄立.(雍正)山东盐法志:卷六·灶籍[Z].刻本,1724(雍正二年):274.
⑤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一·山东二[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19.
⑧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三·山东四[Z].刻本,1920(民国九年):17.
⑨ 莽鹄立.(雍正)山东盐法志:卷八·法制[Z].刻本,1724(雍正二年):490.
⑩ 李如枚,崇福.(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十·转运中[Z].刻本,1808(嘉庆十三年):31.
⑪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三·山东四[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49.
①④⑧ 王守基.盐法议略·山东盐务议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② 岳濬.山东通志:卷十三·盐法志[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409.
③ 岳濬.山东通志:卷十三·盐法志[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441.
⑤ 李如枚,崇福.(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十·转运中[Z].刻本,1808(嘉庆十三年):33.
⑥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八·山东九[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88.
⑦ 莽鹄立.(雍正)山东盐法志:卷八·法制[Z].刻本,1724(雍正二年):490.
⑨ 岳濬.山东通志:卷十三·盐法志[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397.
⑩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五·山东六[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137.
① 此表根据(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十一《转运下》“民运盐票转运表”第143-146页制。
② 张茂炯.清盐法志:卷五十四·山东五[Z].铅印本,1920(民国九年):92.
① 渡边惇.山东问题与青岛盐业[J].程永明,译.城市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