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杨氏古民居
2015-02-20陈其栋老海林
陈其栋 老海林
广平杨氏古民居
陈其栋 老海林
杨氏古民居位于原苍梧县广平镇平山村,据记载为民国年间建筑。该民居坐北向南,面宽16米,进深21.5米,占地面积350平方米,为二进一院四耳房的砖瓦木二层楼房建筑。民居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山墙,小青瓦屋面青砖墙,青砖墁地,砖墙承檩,后座明间作骑楼式檐廊,整个民居建筑构造规整,气势恢宏,是研究苍梧县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等方面珍贵的实物资料。据了解,该古民居屋主为杨宾廷,民国时曾任广西粮食厅厅长。
杨氏民居现状
从广平街往西南十余里即是平山村,平山村地势低缓,一片开阔地带,一条笔直的水泥公路,一弯清澈见底的小溪流穿村而过。我们在村子中央,找到了围在新建民居之中的古朴而恢宏的杨氏民居。青砖,典型的镬耳封火山墙,厚实的木大宅门。可惜的是,民居大门的左侧,部分已经被拆除,—座新建的房屋紧挨着古民居,使古屋显得很另类。
我们想找到古屋的看护人杨亚辉,到古屋内部感受一下那时候的氛围,但是问遍了周围的村人,均不得而知。后来,几个机灵的小朋友带我们从古屋的另一侧进去,只见内墙仍然保持原有的模样,这让我们在失望之余多少还有点小小的慰藉。我们来到楼上,楼上四处透出动乱时代的印记,比如墙上的红标语,地上遗留的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报纸残片等,令人唏嘘不已。
正当我们拍照时,古屋的看护人杨亚辉回来了。我说明了此行的目的,他乐呵呵地带我们绕古屋走了一圈。
民居后座曾是小学校
据杨亚辉介绍,该民居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建造的,后座为两层,原为学校,收的都是同村或附近村邻的孩子。建国后,杨氏古民居仍为村小学校园,村小学因故于“文革”前拆除,而今该校的围墙仍清晰可见。这间私办学校,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杨家建房办学校的善举,一直传颂至今。
杨亚辉告诉我们,学校搬走之后,古屋便成了大队部。大队部异地办公后,古民居成了空置房。最近几年,杨家兄弟四人,经与镇政府、县政府以及县内有关部门交涉,重新买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祖上的房产,并办理了有关证件。古民居的附屋及后座,早在“文革”前夕拆掉,现在依然荒废,苔痕斑驳。
杨氏迁居平山村略记
问及杨氏古民居的其它情况,杨亚辉说,自己也了解不多。
我们在公路边拜访了杨家后人杨医生,他拿出杨氏族谱,说是初稿,很多资料不全。我们仔细翻看了这些资料,其中就有杨氏民居主人杨宾廷拟的《杨氏族谱的前言》、《杨姓溯源》、《明宇太公自广东翁源县迁来平山村居住略记》,以及杨氏后人拟的《杨氏族规》、《族谱启言》等。
据记载:杨氏祖上从广东翁源县迁居平山村。但具体是何时,族谱也没有详细记载。杨氏祖上欲“奔往广西,来至苍梧长行乡(即今天的广平镇)时,本欲在广平左近莲子山作宅,但观该地地势狭窄,后发族无能居多人,且以地理论断,亦无甚钟毓之奇。乃又来至平山村,地面概观地盘之宽阔,山川之灵秀,远胜莲子山,遂落籍于此焉……祖上入居平山七村,首推其最早,平山附近尚有许多瑶、壮等族居住,汉族与彼族言语、宗教、生活种种不同,共同杂处当然积不相容……故瑶壮等族,初则极力排除我太公在此落籍,继则见我太公有多人协助,不可欺凌,遂畏惧,他徙或自消灭,附近地方概为我汉族人所有,房屋继承传世,始得安居乐业……”可见,杨氏家族异地迁此,期间曾经历过许多艰难曲折,但凭杨家祖上的睿智,杨家子孙才得以繁衍至今。
杨氏民居的主人杨宾廷,缺乏史载资料。只知他曾是民国时期广西粮食厅的厅长,其后的去留,甚少文字记载,连口头流传的也很有限。
笔者认为,如果杨家兄弟能够将现存部分古民居做些保护性的措施,将已经破损的部分修葺,古屋定能焕发青春。这对于研究苍梧县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有珍贵的实物资料价值。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