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社会服务对城镇化影响的统计验证
2015-02-18陈子真欧国立雷振丹
陈子真,欧国立,雷振丹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石河子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0 引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城镇化率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源动力,加速城市经济的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的37.7%增长到2012年的52.6%。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否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学者从城市交通角度对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得出当前城市交通应采用公共交通导向型(TOD)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城市公共交通与城镇化关系的文献还十分少见。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公共交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会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省际静态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验证不同经济集聚水平下城市公共交通对城镇化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人口扩散与集聚效应。
1 模型和数据来源
1.1 模型构建
根据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建立以下经验模型:
其中,urbanit为i地区在t时刻的城镇化水平,Xit代表一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控制变量组合。μi为地区效应,τt为时间效应,εit为误差项。为了检验城市交通与城镇化的门限效应,文章对方程(1)进行动态转换。
门限回归模型包含单重门限和双重门限回归,在多重门限回归中最常用的为双重门限回归模型。在此我们将模型(1)扩展为双重门限模型,如:
式中,qit为门限变量,文章选取人均GDP;γ为具体的门限值。
1.2 变量解释
(1)被解释变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口的城镇化来衡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因此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镇化的指标。
(2)核心解释变量。城市交通(trans)选用城市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数量作为衡量城市交通水平的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公共交通设施越完善,反之亦然。社会公共服务(serv)选取各个地区年末城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yl)作为衡量指标。
(3)控制变量。X为影响城镇化的一组控制变量。文章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ap)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作为控制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来获得。选用各地区的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集聚水平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该地区经济集聚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1.3 数据说明
文章选取2002~2012年作为时间周期,选取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数据来源为2002~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原始数据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处理。
表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 实证分析及结果
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一阶差分都通过了1%显著水平检验,表明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故可以采用静态和门限面板回归分析。
表2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2.2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
文章主要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城市交通对城镇化的影响。静态面板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
为了判别分析过程中该选取随机效应还是固定效应,文章选取Hausmen检验来判断。通过检验我们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图1 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
由表3可以看出,经济集聚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城镇化进程。这与我国的实际相符,我国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呈现出由东向西阶梯式发展。(见图1)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市场活力、扩大市场规模、细化市场分工,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将优势资源配置在城市,为城市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在此期间为了支援城市建设,农产品及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加之城市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农民进入城市的步伐,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表3分析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1%,会促进城镇化率提高0.51%,有效验证了经济集聚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公共交通、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未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市公共交通对城镇化的影响无法确定。城市年末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对城镇化也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提高1%会促进城镇化率提升0.0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作为城镇职工退休后生活的主要保障,能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3 面板门限回归分析
(1)门限效应检验
门限面板模型分析首先得确定门限效应是否存在及门限个数。如果不存在门限效应则无法采用该方法。文章使用stata12分别在不存在门限、一个门限和两个门限的设定下采用“自抽样法”对模型(2)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门限效果检验
在拟合优度一致的情况下,面板门限模型估计结果比动态面板模型更加反映实际情况。从表4发现,单一门限、双重门限和三重门限数值都比较显著,三重门限效应虽然也通过检验,但是由于和双重门限值较为接近,在此舍去,我们认为模型仅存在二重门限。下面我们将基于双重门限效应展开分析。
(2)门限值的确定
为了更加清晰的理解门限值的构造过程以及置信区间,我们分别绘制不同门限效应下的似然比函数图。门限效应的估计值是指似然比检验LR为零时A的取值,本文选取的两个门限值分别为4.08和4.49。因此,可以根据上述两个门限值将我国经济集聚水平分为低水平(pgdp<4.08)、中等集聚水平(4.08<pgdp<4.49)和高集聚水平(pgdp>4.49)三个区间。
表5 门限估计结果
(3)门限面板回归
我们发现文章所选取的模型具有门限效应,因此可以对模型进行门限效应回归。通过对模型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由表6的可知,各变量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表明城市交通对城镇化的影响与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有关。
经济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城市交通的完善会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如表6所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公共交通增长1%会促进城镇化率提高0.011%。经济集聚度中等的地区城市交通增长1%会促进城镇化率提高0.009%;相反经济集聚度低的区域,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呈现负向关系。城市交通供给增长1%,会对本区域城镇化率产生-0.01%的影响。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必要工具之一,对城镇人口流动有扩散和集聚效应。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对城镇化的影响为负。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扩散功能大于集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农民工输出量较大的区域,人口密集度较高,如河南、四川、重庆等省份。本省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城市公共交通更多承载的是通过铁路或公路枢纽外出打工的旅客,因此,城市交通的扩散功能大于集聚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会促进本区域人口外流,农民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力军,且流动性较强,主要表现为“年初外出,年末返程”的特点,大量外迁会对本地城镇化率产生影响。同时这与我国区域人口流动有显著关系。我国经济集聚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区域,对农民的吸引力远大于中西部。2012年东部地区农民工数量达到1.1亿人,中部地区为8300万人,西部地区仅为6800万人。
经济集聚度高的区域发达的经济水平、完善的城市交通对于农民有较大引力,主要包括本地农民和外地农民。2012年东部地区城市农民工中,本地农民工占60%以上,而外地农民工仅占40%左右。相反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比例都远远大于本地农民工。此时城市交通的集聚功能大于扩散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集聚度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活力,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便利的城市公共交通承载更多的是城市内部居民出行需要。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有助于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由于其收入较低对于出行成本的敏感性要大于城市其他群体,因此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助于降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对农民工进入城市产生更大的引力。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也会提高城镇化水平,这与前文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一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如何保证这部分人在退休后的正常生活决定着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能否进一步提高,从而有效避免城镇贫富收入差距和城市病问题。现如今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尚未完全覆盖进城打工的农民,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从2008年的26.6%增长到2012年的32.3%,在此期间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2012年仅为14.3%,远远低于城镇职工,虽然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近些年增长快于城镇职工(2008~2012年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年均增长8%,而城镇职工年均增长仅为4%),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的绝对数远远大于农民工。2009年国家将农民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使农民工享受到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对于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化水平有重要作用。
城乡收入差距会对城镇化产生负向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会促使农村居民为寻求更高的收入而进入城市,会提高城镇化率。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荒废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问题等。闫茂华(2013)通过对连云港市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亚健康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政府会出台农民工返乡优惠政策,如山东省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江苏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提供相关贷款和技能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城镇化进程。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较低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导致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其进入城市产生阻力。再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对农民进入城市产生“门限效应”。农民进入城市必须能承担起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房租,辜胜阻等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成本达10万元。2012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仅为2290元/人,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86元/人、2257元/人和2226/元人。与同期各地区城镇人均收入比分别为0.518,0.681和0.617,较低的收入和高昂的市民化成本也会抑制城镇化进程。
3 结论
本文基于2002~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静态和门限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交通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经济发达区域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有助于城镇化率的提高;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公共交通的完善会加快本地区人口外流,进而会抑制本地区城镇化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增加也会提高城镇化率。城乡收入差距会对城镇化进程产生负向效应。主要表现为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成为农民进入城市的障碍,有些农民虽已进入城市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各种福利待遇的不平等,很难使农民有归属感,从而长时间以后返乡现象明显,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对我国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过程需有良好的公共服务作为保障,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等。2008~2012年间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增长率高于城镇职工,但是覆盖率的绝对数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因此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为我国城镇化的顺利实现铺平道路。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城市公共交通、社会服务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会对城镇化造成影响,某一个因素的改善对城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需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1]钱寒峰,杨涛,杨明.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J].城市问题,2010,(10).
[2]刘文芝.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模型[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3]胡畔.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7).
[4]李燕等.我国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J].城市观察,2013,(6).
[5]闫茂华等.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2).
[6]张东辉,孙华臣.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门限回归的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