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霉越“正”豆腐渣
2015-02-17吴亿林
吴亿林
越霉越“正”豆腐渣
吴亿林
没有到过梧州的外地人很难猜得出这个食物谜:
“似羔不是羔,似肉不是肉,发霉长黄毛,方才有食福。”——这是什么?梧州人却很易揭谜底:豆腐渣。
梧州豆腐渣与其它地方叫的豆腐渣是两回事。梧州豆腐渣的正式名称叫“霉豆腐”,用制豆腐后的剩渣发酵而成,是梧州独有的奇特的美味小菜,很著名哦。
说它独有,是因为相传出了梧州城就做不出这种豆腐渣,梧州有句民谣“梧州豆腐渣出不了鸡笼洲”就是此意。据说很多外地人不信这个“邪”,他们来梧“偷师”后再回家制作,就是不成功。有人在外地见过仿制的豆腐渣,松松的,散散的,结不成一块,也没有那种特别的豆香味,与梧州的豆腐渣相去甚远。行家们说,这是因为豆腐渣发霉需有特定的水土气候条件,而梧州鸳鸯江水水质之佳得天独厚,外地不能复制。
说它奇特,首先奇就奇在“发了霉才能吃”。任何食品一旦发霉即不能再吃,而梧州豆腐渣,偏偏越长出粉红色的霉菌越“正宗”,味道越“正”。
梧州豆腐渣甘香怡人,营养丰富,可煎可炒可打汤。由于其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虽是素菜,却有荤肉的美味,在过去难吃上肉的年代,很受食客青睐,早就被讲究饮食品味的港澳同胞称之为“广西猪肝”。
发霉的豆腐渣,吃了之后是否会有损健康?杞人忧天也!经有关部门检验,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纤维素,低脂肪,是很好的养生食品。
梧州豆腐渣,还奇在它的传说。由于它是“素中之荤”,因此很受善男信女青睐。连著名的广州六榕寺,近百年前,也曾专程从梧州运送回寺,为防途中变质,不惜“动用”冰藏的办法来保鲜。在上个世纪初,制冰还是稀奇事,梧州豆腐渣就能享受如此高规格“待遇”,可真长面子了。
梧州豆腐渣,还奇在它的意外被“发明”。话说清初时期,梧州冰泉井边,住着一对以卖豆腐为生的父女。一次,父亲病卧不起,女儿用尽所有积蓄医治却未果,眼看已无米下炊,女儿只好用家中已发霉的豆腐渣稍作加工便下锅,想不到煮熟后奇香扑来,更奇的是,待两父女吃完这一堆豆腐渣,父亲的病居然好了。于是,父女俩从此便天天做豆腐渣上街卖,很快就得到街坊的喜欢,梧州豆腐渣就渐渐出名了。
梧州豆腐渣,还奇在它的烹饪。它既可与肉同煮,也可与素共煲,有人说它就像一味“甘草”,能调和诸菜百味。它虽没有豆腐那样嫩滑,却是粗中有细,比豆腐多了一丝嚼头,也多了一种特殊的豆香。
它可制成甘香爽口的“豆腐渣炒蒜苗”,甜酸开胃的“茄汁豆腐渣”、酥香怡人的“锅榻豆腐渣”等等,而“煎酿豆腐渣”将肉香与豆香集于一身,闻之垂涎,品之有味,成为传统名菜。
豆腐渣一般不登酒家的大雅之堂,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在菜市叫卖,寻常百姓家也百吃不厌,此亦其一大奇也。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