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走援越路 千里祭英魂

2015-02-17倪维全

西江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武官敌机烈士

倪维全

重走援越路 千里祭英魂

倪维全

参加过援越战争的梧州籍老战士在友谊关前合影

2006年5月,我们梧州籍的战友一行7人,从友谊关出境,再赴越南,重走上世纪60年代,由我们自己亲手修建的12号公路——援越抗美之路,寻访当年曾战斗过三年多时间的故地,祭拜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圆我们四十年来的牵挂之梦。

武官接见

2006年5月12日上午9点30分从友谊关办理过关手续出境,下午约1时到达河內。

下午3时许,我们来到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在使馆接待室,武官处的副武官娄新恩上校接待了我们,与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正在开会的武官张少奎大校闻讯后,带着武官助理王正葆少校,随后来到接待室与我们见面,并一再称我们是老前辈,让人倍感亲切。

当知道我们这次越南之行的目的,是到莱州省拜祭牺牲的战友、寻访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时,他们表示非常支持,说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并赠送我们每人一本《中国援越抗战烈士名册》。这本名册很珍贵,是使馆的武官处用16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北越的山山水水,艰难地寻找到57座中国烈士陵园,然后根据大量资料汇集而成。

最后,张武官还叮嘱在场的越方随行导游兼翻译,协助我们办好这件事,并委托我们代大使馆为烈士扫墓。三位武官还在使馆门前和我们合影留念。

在12号路边坡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的猫耳洞。

重访故地

告别大使馆武官们,我们从河內出发,下午6时许到达与老挝接壤的奠边府市,连夜到市场购买鲜花、水果、香烛、纸钱等祭品。

第二天早上从奠边府出发,沿着当年由中国军队修筑的12号战备公路前往莱州。该路从我国云南边境到奠边府,与老挝接壤,再与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相接。沿途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我们315团(在越南期间称中国后勤部队6支队3 7大队)在越的3年多时间里,负责修筑莱州市以西的35公里长的路段,314团负责修筑莱州市以东的路段。

汽车在我们亲手修筑的公路上行走,大家异常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当年的战斗历程。四十多年了,12号公路基本保持原貌,而且维护得比较好。路两旁的边坡还发现不少当年留下的防空洞、猫耳洞。一路上,我们极力辨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寻找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如海拔约2000米的“老风口”、丁多村、部队驻地、施工工地、高射机枪连阵地等。

在越南老乡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315团团部驻地的大山沟。开阔的沟口,碎石路上还明显保留着当年汽车碾压出的两条车轮痕迹。沟口有个小桥,桥下当年美军飞机轰炸时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弹坑早己被岁月填平。沟口对面山上曾经是团直髙机连阵地,再对过一点曾是团卫生队驻地,山下的小河边曾经是315团修建的临时烈士陵园。

在我们寻找当年的战斗遗迹时,越南群众热情地为我们指路。

我们沿着当年熟悉的路往山沟里走,在树木杂草丛生的山边,大家都兴奋地寻找当年非常熟悉的地方:团部招待所在这里,电影组在这里,公务班在这里,军人服务社在这里,管理股在这里,工程股在这里……

我还找到我们俱乐部和电影组宿舍的旧址。昔日的舞台、球场、炊事班、政治处以及团长政委住处等地方,已被山洪冲出的大石头填满,当年起隐蔽作用的参天大树已不见踪影,人工挖掘的团部战时指挥所坑道还非常完整。

山蚂蝗(也称山蜞)很“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老朋友”,虽然进沟前我们在鞋和裤脚喷了防蚊油,但也无济于事。

拜祭英魂

到达莱州市(现改为孟莱市),经老乡的指点,我们找到了“莱州中国烈士陵园”。陵园保护得很好,四周有围墙,铁门紧闭。周围群众很热心地帮我们找到看墓人开门。

我们捧着鮮花和祭品,怀着沉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由甬道走向陵园。位于陵园中前部的主碑,高高耸立,顶上擎着一个醒目的五角星,两侧的花坛和周边尽是盛开的鲜花。主碑正面用中、越文刻着“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十个黑色大字,背面有中、越文刻的烈士名单。52个烈士墓整齐排列在主碑后面,墓碑上用中文刻上烈士姓名、籍贯、生前单位和牺牲时间。碑文和大门最近重新上了漆,陵园由越南地方政府指定的专人看护和管理。

我们在主碑前举行了简单的拜祭仪式,代表战友、家乡父老以及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向烈士献花、默哀、三鞠躬。之后我们以家乡的习俗为毎位烈士上香、烧纸钱。此时大家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情切切,意绵绵,追忆逝去的年华,感慨万千。

这里安葬了52位中国援越抗美烈士,其中315团有23位、314团有9位烈士长眠在异国他乡。当熟悉的英雄名字映入我们眼帘时,四十年前战火纷飞的场面历历在目。

铁血忠魂

在莱州中国援越抗美烈士陵园里,有五位广西梧州籍的烈士安葬在这里。他们中有对空作战时牺牲的,有遭敌机空袭时牺牲的,有病故的。他们为了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死得光荣,死得其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他们是:

徐展新烈士,广西苍梧县人,1947年生,1965年8月入伍,系工程兵315团战士,1966年2月随部队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出国前部队组建髙射机枪连,他被调到一营高机连三班任四枪手(压弹手)。1966年10月7日在战斗中牺牲。

1966年10月6日,美国出动100多架次飞机对12号公路全线进行轮番轰炸,315团5个高射机枪连奋起还击,当天就取得击落敌机3架、击伤4架的战绩。第二天(10月7日),敌机再次对315团进行报复性的狂轰滥炸。一营高机连三班作战特别英勇顽強,战斗异常激烈,徐展新不顾敌机轮番的俯冲扫射和投弹,他沉着快速地压弹、送弹,为战友提供源源不断的复仇子弹,狠揍空中强盗。

下午两点左右,敌机又开始新一轮的轰炸,几架敌机穿插俯冲投弹,一枚重型炸弹正好落在三班的阵地上,阵地顿时硝烟弥漫、昏天黑地,弹片、土石块乱飞。三班的机枪哑了,徐展新和副班长、二枪手三位战友光荣牺牲,班长和三枪手黄火土(梧州市人)受了重伤,另两位战友遗体被炸飞。战后,这个班被昆明军区命名为“钢铁英雄三班”。徐展新追记二等功,被追认为共青团员,他牺牲时年仅19岁。

黄水木烈士,广西苍梧县人,1946年生,1965年8月入伍,系工程兵315团桥梁营二连战士,1966年2月随部队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8年3月15日牺牲。

黄水木同志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胃肠也不好,但他一直坚持在工地上劳动。连队有种独轮车,车轮很大,直径五六十公分,专为走坑洼路面设计的,车斗能装二三百斤土石,一个人推,平衡不好就会摔倒,体弱的黄水木却抢着干。平时炸山取石爆破完后,搬石装车,黄水木也和体壮的战士一样,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连首长、排长、班长见他体弱多病,多次命令他回去休息,他却不肯。就在他牺牲的前一天,他又感冒了,班长叫他在家休息,但他仍然坚持要上工地。

1968年3月15日早上,黄水木在一块石头边上漱口,漱完口刚站起来就闭着眼睛倒在地上。战友们赶紧把他抱到床上进行抢救,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死时不滿22岁。战友们都知道黄水木是劳累过度而死的,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事业。

梁耀桂烈士,广西岑溪县人,1946年生,1965年8月入伍,系工程兵315团三营九连战士,1966年2月随部队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7年3月30日牺牲,年仅21岁。

援越抗美部队在越南期间,除了水和柴火外,所有的军需和生活物资都由国内供应。做饭用的柴火我们要自己上山去捡拾。由于部队的战斗和施工任务繁重,连队经常发动指战员们利用节假日上山拾柴火。

1967年3月30日这天,正好是九连的休息日。这天吃过早饭后,七班战士沿着驻地山岗左侧向十一连的采石场走去,发现石场周边有很多被石炮砸断了的树木干枝。正当梁耀桂同志扛着一大梱木柴最后一个穿越石场开阔地段时,两架敌机突然飞抵石场轰炸。因为石场目标大,无法隐蔽,梁耀桂利用自己身上的木柴作掩护,就地卧倒。只听“轰隆隆”巨响,全班战友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大声呼叫着自己的战友。当敌机飞走后,大家跑过去看望梁耀桂,他的头部被炸弹炸飞的石块击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老战士们在越南莱州的中国援越抗美烈士陵园拜祭烈士。

李明太烈士,广西藤县人,1944年生,1965年8月入伍,系工程兵314团桥梁营二连战士,1966年2月随部队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6年10月4日牺牲。

1966年10月4日,连队指战员正在搬运军需物资,突然遭到敌机的轰炸,李明太同志被炸弹击中永远离开了我们。

黄连春烈士,1945年生,广西蒙山县人,1965年8月入伍,系工程兵314团三营九连战士,1966年2月随部队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6年5月13日牺牲。

部队入越后,为了防空袭,都是在原始森林里安营扎寨。而森林里蛇虫鼠蚁蚊等害虫特别多,加上越南的天气高温潮湿,各种传染病很容易传播。恙虫病是越南等热带雨林气候国家特有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恙虫幼螨叮咬而染病。恙虫喜欢的生活环境是温度高、湿度大的丛林、河流湿地处、草地及潮湿土壤中。黄连春同志就是染上了恙虫病而发高烧,经团卫生队救治,送131野战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武官敌机烈士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鞍山烈士纪念馆
搞笑,古人是认真的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不学无术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单兵扛导弹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