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蟋蟀
2015-02-17欧扬帆
欧扬帆
灌蟋蟀
欧扬帆
蟋蟀,土名叫地蟀,有的乡镇称之为大头狗,属直翅目昆虫科。它喜在土穴中、砖瓦碎石下或杂草中生活,爱吃植物(如玉米、黄豆、花生等)的茎叶,是农业的害虫。由于它总会伤害农作物,而大人又没有闲暇功夫治理它们,于是,用水灌蟋蟀便成了儿时我们的乐事。
暮春四月,莺飞草长。春风一吹,家乡的山坡地头,大片大片的农作物花生、黄豆、木薯等,就一畦一畦的绿了。当豆苗长到10厘米左右的时候,藏了一冬的蟋蟀便会蠢蠢欲动,开始出来糟蹋农作物。一到周末,我们一大群小伙伴们,就会结伴轮流在自家庄稼地里用水灌蟋蟀。
灌蟋蟀首先得准备好工具:一个瓶子,用来装蟋蟀;一个小水桶,用来装水;一个勺子,用来灌水;一个铲子,用来防止蟋蟀逃跑。其次要讲技巧。俗话说“狡兔三窟”,而蟋蟀也会挖两个洞口,为遇敌侵扰时逃跑所用,我们称之为“透气窿”。因此,灌蟋蟀要认准哪个是正穴,哪个是“透气窿”。开始时我们不懂,但灌得多了,便明白了,在洞穴旁有一堆新泥的,那便是蟋蟀的住宅了。认准后,一人用铲子小心翼翼地铲掉洞口的松土,一来不能让松土堵了洞口妨碍灌水,二来不能伤害农作物。其他人就近提水,并把水源源不断地从洞口灌进蟋蟀洞中,直至将洞灌满水。蟋蟀迫不得已,只好爬出洞口呼吸新鲜空气。蟋蟀很聪明,总是先露出两个触角,再慢慢探出头来,如果有人着急,弄出声响,蟋蟀便会倏地缩回去。当然也有的蟋蟀很笨,傻傻地爬出洞外,伙伴们早就瞅紧机会了,个个眼疾手快,一弯腰,一伸手,就手到擒来。有时泥土太松,往往一桶水灌下去,蟋蟀洞还是灌不满,还得一桶一桶地去提水,累得我们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蟋蟀便有了喘息的机会,也会悄悄地爬到另一条穴道上“透气”,这时任凭我们怎么灌,蟋蟀就是不出来,我们一急,想起了它的狡诈,便马上用铲堵死其退路,蟋蟀也就无路可逃了。
我们还想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找来一种在村边路旁很贱生、很常见的一种称为“辣了”的植物,顾名思义,“辣了”是较辣的,将其放在水桶里来回搓揉,桶里的水便成了辣水,往往两勺子灌下去,蟋蟀便会被呛得不行,蒙头蒙脑探出头来,糊里糊涂便成了我们的俘虏,这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
灌得了蟋蟀,也会收获另一种乐趣,那就是---斗蟋蟀。用空的塑料瓶子,在瓶身上钻几个小孔,然后把两只雄性的蟋蟀横放进去,两雄相遇,便有一番激斗。两只蟋蟀先是“唧唧吱”地竖起翅膀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头对头,各自张开钳似的大口互相撕咬对方,也会用脚踢,常常打三至五个回合。胜者振翅高鸣,十分得意的样子。如果是自己的蟋蟀斗赢,那种快乐难以言表。
久居水泥森林里的我们,童年时灌蟋蟀的情景镌刻成了一种美好的记忆。有时候,在城市的一隅,曾经一起灌蟋蟀、一起长大的我们,也会偶尔相聚在一起喝点啤酒,这时,儿时灌蟋蟀的情景便会重新浮现在眼前……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