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包印刷企业的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
2015-02-16周世兵
周世兵
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逐步上升的人工成本,无限地压缩着生产制造行业的利润“蛋糕”,“蛋糕”越来越小,而分抢的人却越来越多,如何从有限的资源中挤出更多“利润”,已经成为每家制造企业削尖脑壳往里钻的“牛角尖”。
然而,提升利润的方式无非两种:开源和节流。开源是指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其重要性和执行力度不言而喻,表现手段和方式均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但节流方式却不受固有模式的拘泥,其方式多样,管理者能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新手段,从而达到节流目的,而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则是节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众人都需为之绞尽脑汁。下面,以我公司为例,谈一谈药包印刷企业的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
精益化生产管理之基础——5S定置定位管理
要想建起高楼大厦,必先筑立坚实的基础。5S定置定位管理方式作为生产管理的基础建设,需立足生产需求和员工的操作习惯,只有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方能夯实基础。
我公司前期5 S定置定位管理以车间整洁美观为主要目的,将工具、设备和填制表单统一规划,让各类物件之间的摆放相互映衬而又井井有条(如图1所示)。但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无论是在多么严厉的稽核制度下,均会出现物品摆放错位甚至被随手摆放的现象。于是我们开始在生产现场观察员工的操作习惯并记录,目的是统计他们使用某个物件的地点及频率,然后在员工方便拿取的地方放置需要的物件,以员工的行为习惯和部分强制性的奖惩制度来带动员工定置定位的意识。该制度实行一段时间之后,车间变得整洁美观了,员工抱怨牢骚减少了,管理工作也轻松了。
智能化生产的初步推行——切纸平台的引入
切纸工序是传统劳动型工种,员工每天都需频繁弯腰并搬运大量纸张(如图2a所示),首先需要将卡板上的大开纸张抬到切纸台面上,切完之后又得将修完边的纸堆搬到另外的卡板上并整齐码放。按每台切纸机平均每天切纸15吨,共计6万~10万张大开纸张来计算,每名员工平均每次需搬纸300张,重量约75kg,一天需重复动作200次以上,对员工的腰力和体能要求较高。因此,切纸工序需增加人数以缓解过量的劳动强度。但印刷企业现有生产主力军为80后、90后,他们的工作理念和要求已完全区别于老一辈的“勤劳”思想,工作环境成为他们选择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于是,切纸工序就成为“人口紧缺大户”。
为减轻切纸工序的劳动强度,我公司引入了切纸平台(如图2b所示),操作人员只需一拉一推即可将纸堆送上切纸平台,裁切完成之后则只需轻按按钮即可将纸堆整齐、平稳地放到所需要的卡板上,将之前一系列弯腰动作全部省略,只留下简单、轻松的操作模式。劳动强度降低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人力,每台切纸机可以抽调一人去完成别的工作。换言之,一台切纸机可减少一人开机。随着员工基本工资的逐步上调,引进设备的资金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成本的降低在2~3年内收回,既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智能化生产的递进深入——印刷免装纸的实行
传统印刷工艺的特征束缚着印刷企业,使之成为人口密集型企业,大部分作业环节都需要人力手工完成,尤其是印刷输纸台纸堆的垒放,鉴于工作强度较高、工作量较大,需1~2人蹲守在飞达处装纸和换纸(如图3a所示)。与切纸工序类似,这个环节也会出现因工作环境和作业人群的改变而出现招工难的问题,从而陷入既需要大量人力而又招不到人的两难局面。
任何一项新技术要想形成一种操作习惯都需要不断的磨合、尝试和改进,推进印刷免装纸项目的过程亦是如此。首先,需要苦口婆心地说服操作人员积极配合推进,说明此项目在实施成功之后的众多优点,同时也需要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用重复试验去验证缺点的准确性。
其次,通过一些细小的改善动作去完善缺点和不足,让员工体会到此管理动作推进的必然性和管理层的重视程度,通过实实在在的改善效果打消他们抵触的念头,长此以往,新技术就会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为一种操作习惯。
最后,以点带面进行全面推广,由一台设备辐射到整个车间甚至整家企业。
实行印刷免装纸项目(如图3b所示)省去了印刷流程中的大部分体力活,能让印刷学徒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相关的印刷操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装纸或换纸,能有效缩短操作人员的培训周期,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一批属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能提升对新一代操作工的吸引力,提高招工竞争力,缓解用工难问题;能减少一人开机,降低因基本工资上升而造成的人工成本压力。
药包身份证监管——电子监管码的实时控制
电子监管码作为与药包一一对应的“身份证号码”,其重要性之于药包不言而喻。因此,电子监管码的传递、生产以及检测均需要“严防死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数据的传递必须有章可循,无论是从客服到工程,还是从工程到生产,每个环节均要有专人负责。
其次,做好交接数据的检测,每个环节均要依据“电子监管码数据交接单”去核对数据前后的统一性以及生产单号和产品名称的正确性,同时采用专门的检测软件去核对数据包中是否有重码、数据长短精度以及电子监管码个数。
最后,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权限密码管理,生产设备导入数据时必须输入提取密码,且密码只有生产主管知晓,正式生产前依然要联合品管巡检、班组长核对数据的准确性,每个环节确认签名之后方能正常生产。
药包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目标
“是药三分毒”,药品既能救人亦能害人,因而药品的使用说明变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生产人员在核对药包表面图文时需要格外细心、认真。首先由生产人员自行核对,通过成品样、图文胶片以及印刷品三方核对,且三者缺一不可。然后巡检时采用同样的方式再进行复核,每个生产工序均不能错过,以重复、多人的检查方式来确保药包表面图文信息准确无误。
药品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药,假药市场给药包带来了更高层级的要求,除了图文的准确性,还包括防伪印刷(防伪图像、温变油墨等)、印品颜色一致性以及在客户确认的上中下限标样之间和其他一些不影响识读和使用的细小问题(墨皮、擦花等)。因此,印刷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工艺流转中需要把超出以上要求的次品或废品挑选出来。为达成零缺陷目标,我公司实行层层监督,以及“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的内部客户关系,对发现问题的员工依据制度进行适当奖励,奖励来源则是问题制造者,环环相扣的机制督促着生产人员去发现问题并有效地将自己的问题拦截在本工序,做到“不制造和不传递”缺陷品。
为有效执行保驾护航——有效的稽核制度
完善的食品监管能带给民众一个安全的饭桌,全面的检测方式能还运动员一个公平的竞争,有效的稽核制度则能给执行力一个正确合理的约束,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能在你偏离轨道时拉你一把,能在你停滞懒惰时推你一把,能在你达到目标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稽核是一种制约,是阻碍员工“随心所欲”的“摩擦力”。我公司的稽核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5S稽核,一种是日常点检以及规范操作稽核。前者是根据定置定位框定好的物品摆放区域去稽核,及时纠正一些不合乎要求的摆放方式。后者则是根据一些日常管理的要求去稽核一些表单填写的规范性和及时性,让规定的管理动作按时按点去完成。稽核结果会张贴在车间的看板上,并以小额乐捐作为惩戒,乐捐部分则依旧回馈给机台,作为团队建设的部分活动经费。
从开始的抵触,到后续的接受,再到现在的肯定,整个过程有摩擦也有祥和,有郑重其事也有不屑一顾。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是可喜的,让员工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慢慢体会稽核制度所带来的益处,本来就“半推半就”的他们也就逐渐“从了”。
无论是软性管理方式的改观,还是硬性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全都是围绕着我公司KPI指标“安全、质量、效率、成本”去实施,目标明确方能重拳出击、一击致命。药包的生产关乎药厂的名誉,甚至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任重而道远。虽然我公司在各项指标上均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决不会掉以轻心,依然会以空杯心态去完成客户交付的任务,用满杯力量去达到客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