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导读”初探
2015-02-16张鹏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白庄完全小学066600
张鹏(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白庄完全小学066600)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导读”初探
张鹏(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白庄完全小学066600)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就有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好数学教材,才能真正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课前阅读的适时指导、目标明确、优差兼顾、内容精炼、有的放矢、适度超前、质疑问难等策略,不断提高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前导读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进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走到课堂就开始讲,不管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有没有阅读,有没有了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去听课。由于学生无法整堂课都精神集中地听教师讲解,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势必会脱节,从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数学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如果我们在教学前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开展阅读,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当听到自己理解比较到位的内容时就可以稍微放松思想。这样,有张有弛的听课势必会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点着手的。
一、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
课前导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些了解,不仅可以减少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时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有一些期待,上课时更容易集中精力。当然预习并不是让学生随便来,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课前预习,都把课前预习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是对内容的死记硬背。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大纲要求,把握好重难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已知内容,并能够对教学重难点和自己有疑惑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于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有侧重点,提高听课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容易依恋教师。很多教师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并有一个完成的课前导读案,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完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的布置,很多学生都不会完成或者完成不好。因此,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在低年级阶段,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做好课前导读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好这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三、内容精炼,富有内涵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也随之提高,此时教师导读提纲设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改变。单纯的一问一答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通常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②理解、解释层次的问题;③激趣、创造层次的问题。导读提纲重点培养学生读懂课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富有内涵。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混合运算(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如何“分”或“合”来解决问题。结果证明绝大部分都能顺利掌握,从而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四、有的放矢,培养能力
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提高了,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导读设计要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通过让学生课前实际测量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观察并获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表象,并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推算出教室的体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学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较难自觉地联系实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现象。因此,有针对性的导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猜想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力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正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组织讨论就自行解决了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差兼顾,重在启发
在学生能有效地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读中的“扶”的作用就要相应减少。但是要兼顾学困生,课前导读提纲中的问题题还是必要的,要“兼顾两头,满足中间”。此时对新授课的重、难点的分解上宜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更富有挑战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必然更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估计费用”的导读提纲中设计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的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自觉用多种方法解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后面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不用教,学生也会解答。
六、适度超前,因材施教
对于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难易,适当增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题目,实行超前的课前导读。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设计“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书乘两个数的差也能适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练习,不做统一要求,以体现“指导——自主学习”的“保底但不分顶”的教学思想,让优等生也感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好胜心强的心理。对优等生而言,没有难度的问题往往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奋点。
总之,课前阅读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生习惯的重要方式。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阅读的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后,在课堂上必定会变动活跃起来,必定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做好课前阅读工作,也是为学生长期的、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