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行,不是每一位摄影记者的未来
——专业摄影记者如何走好融合之路

2015-02-16文/吴

中国记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摄影专业

□ 文/吴 芳

转行,不是每一位摄影记者的未来
——专业摄影记者如何走好融合之路

□ 文/吴 芳

作者从图片发展的角度,分析局势变革对摄影记者的影响;提出转行不是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的未来。文章着力探讨图片生产变革中,专业摄影记者的用武之地与生存之本。

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融合 摄影记者转型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拍摄、编辑和上传、分享照片的一站式服务,改变了人们对新闻摄影传播模式的理解。面对越来越壮大的社交媒体,新闻摄影如何转型?摄影记者如何转型?这应该引起每一位摄影人的重视。

抓住图片生产的大变局

Facebook 11亿5000万的用户每天平均上传的照片数为近3亿5000万张,自从Facebook成立以来,已经有2500亿的上传照片。早在2011年,Google就宣布,该公司旗下的Google+社交网络服务短短100天已经收到了超过34亿张的图片上传,平均每天都有3400万张照片被上传。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品牌之一《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2013年解雇全部摄影记者。所有摄影报道将外包给自由摄影师并训练文字记者直接使用iPhone拍出适合出版的照片。

国内,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壮大,纸媒面临挑战。刚刚揭晓的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一幅手机作品和一幅iPad拍摄的作品获奖。业内不少摄影记者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前景和行业发展产生了迷茫。甚至有认为,专业摄影记者将面临失业,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然而事实是,摄影记者不会消亡,新闻摄影正在走一条多媒体融合之路,这是未来趋势之一。

全媒体时代,一些摄影记者必遭淘汰。一些依恋老套路,过度依赖文字记者,甘当配图大师的摄影记者,越走路越窄;传统纸媒考评体系左右摄影记者的价值观。比如,本应爬到二十楼才能取得最佳拍摄角度,但由于一楼的画面和二十楼的画面在考核中无区别,导致某些摄影记者养成“惰性”,身体越来越沉。“照片泛滥”的今天,人们更看重新闻照片能否更好地客观、全面记录现场,展现事件背后的故事,不注重这点的记者也会落伍。

融合,是新闻摄影发展的趋势

面对越来越壮大的社交媒体,新闻摄影如何转型?摄影记者如何转型?不可否认,全媒体报道方式对读者有强大吸引力。这要求传统媒体摄影记者要写稿、拍照片、拍视频,利用网络、移动互联等多种传播渠道,完成新闻叙事,让影像传播得更广泛、更有力。

静观其变,勿以己短搏人之长

全媒体时代,尤其是公众广泛关注的突发事件,这种新闻现场再也不会没有影像记录,第十一届华赛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铜奖作品《消防员坠落》出自上海市民王玉同的iPad,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微博、微信等将现场无限放大。摄影记者即便再敬业、再迅速,也难以继续保持昔日优势,这是形势变化造成的摄影记者“短处”。

摄影记者如何应对?首先,静观其变。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甚至独家角度,如果按照过去的节奏,你只能被淹没在琐碎的事件记录中。发生在2013年的芦山地震和2014年的云南的鲁甸地震,发生在2014年的马航失联以及昆山爆炸事件,短短的一辆个小时内海量的图片扎堆社交媒体,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媒体的摄影记者就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腾讯图片板块“活着”推出芦山地震七日“挖掘最后的尊严”,有关马航的“失联的爱”,鲁甸地震的“花椒树下的思念”和“最大的命令”,昆山爆炸的“昆山工厂爆炸伤者在医院的第一夜”等,都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演绎事件发展和变化,探究背后故事。

当然,另一方面全民摄影断章取义,其可靠性也在不断打折。最典型的事件案例就是《新快报》小女孩打伞帮助倒地路人的事件,明明是一个导演的假新闻,却被公民记者演绎为真实新闻,最终受害的是媒体公信力。

摄影记者的反击:做好深度摄影报道

与公民记者相比,什么样的能力才可称为专业记者?我认为,面对新闻事件时,发现独特的视角的能力,不受现场干扰进行冷静思考的能力,以及深入察看事件的多个层面的能力很重要。与新媒体的“快”相比,做好“深度”,这是摄影记者的巨大优势,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后,面对海量信息,如何跳出来看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能力。例如,《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郭现中记录近几年来冤案受害者的专题“无罪归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 第十一届华赛科技与文化新闻类组照银奖《菲菲追美记》。2014年9月1日,安徽合肥一整形医院,21岁的菲菲在接受隆胸手术。据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整容大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整形带来自信。(吴芳/摄)

□ 第十一届华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优秀奖《水泡娃娃》。图为2014年7月25日,安医附院新生儿科病房里,护士在亲吻水泡娃娃小乖。(吴芳/摄)

让自己更加专业,舞台才更广阔

一张影像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社会价值,不取决于用手机拍摄还是用专业相机拍摄。摄影记者可以用手机与业余人员专业相机抗衡,专业体现在深入调查、时间的跨度、影像表现力等方面。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摄影记者就有用武之地。

当代新闻摄影的范畴已不仅仅指报纸、杂志的报道摄影,它延展到网络、新媒体,正处在实现多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新浪的图片板块“看见”“尘世”,腾讯的图片板块“活着”“记录”等几大门户的图片板块都在不断吸纳新闻摄影,这些栏目的存在和发展,均依托优秀的摄影记者。因此,新闻摄影不会灭亡。

当下,新浪图片中心通过签约方式,已经网罗国内近30位顶尖摄影记者,长期为其提供独家图片,并聘用李颀拯、贾朔等为专业摄影师。腾讯图片中心则雇用冯海咏、肖慕懿、李拓、吴家翔等一拨优秀的青年摄影师。在马航失联、鲁甸地震、昆山爆炸等重大事件中,都有这些摄影师的踪影,“知青病人”“卧底‘卖肾车间’”都是出自这些年轻人之手。

此外,《澎湃新闻》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东方早报》视觉中心的十几名摄影记者,除完成对报纸的任务外,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澎湃新闻》图片采集。摄影记者走上报纸、杂志和网络相互融合的多媒体记者之路以初见端倪,这将成为未来新闻摄影的主流。

融合背景下,注重新闻摄影资源整合

面对纸媒低迷的困境,摄影部要学会“经营”新闻摄影,整合当地摄影资源。除了产生图片的社会价值、社会关注、社会互动之外,摄影部可以通过整合摄影资源带来经济效益,得到报社、社会甚至政府的重视。

首先,严格要求图片质量,组团参加新闻摄影比赛,提高队伍影响力(图1至图2);2012年的安徽新闻奖摄影总共32个奖项,《合肥晚报》摄影部拿到11个,同年“金镜头”评选中,《合肥晚报》拿到最佳记者、最佳图片编辑,以及两个金奖等8个奖项。

其次,开拓视野,争做区域新闻摄影的带路人。安徽新闻摄影在国内一直都处在第二梯队,这两年来,通过组织“安徽新闻摄影十大瞬间和感动安徽十大瞬间”的评选,以及安徽新闻摄影论坛,首届合肥全民摄影季等活动,将安徽的媒体记者聚集起来,通过交流不断提高。

再次,注重持续创新。通过开展摄影策划活动,让摄影为报社盈利,开发摄影资源,为摄影部发展争取更大空间。2012年至2013年,《合肥晚报》摄影部策划的活动创收超500万元。《合肥晚报》摄影部组织策划2013年首届合肥全民摄影季,冠名、广告、特刊等营收形式不断丰富;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摄影部组织新闻策划《向上》《责任》,做出新闻影响力的同时,有效吸引广告客户,为报社创收入近百万元。

一系列开发、整合摄影资源的举措使摄影部影响力不断加强,进入良性循环。版面得到支持后,摄影充分做出影响力。2014年4月,《合肥晚报》每周一期8个版的《合拍》视觉周刊成功创刊,主打深度图片报道。2014年合肥全民摄影季被合肥市政府列为重大文化活动之一,财政给予资金支持。

(作者是《合肥晚报》摄影部主任)

转载本刊文章,请务必注明转载自《中国记者》期数、作者等要素。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摄影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