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
2015-02-15刘丽华
刘丽华
(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论著/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
刘丽华
(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及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循证护理、常规护理,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5:00~16:00,少发于17:00~4: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复窦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好发于凌晨5:00~16:00,少发于17:00~凌晨4:00,给予患者循证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窦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时间;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为内科常见危重症,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患者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对患者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探讨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以及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4±3.5)岁,体重53~84kg,平均(67.8± 3.2)kg;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1±3.2)岁,体重54~78kg,平均(68.3±2.5)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及梗死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调查方法 心律失常发病时间为患者出现胸痛症状起,将心律失常在心肌梗塞后1d内6个时段分布情况,行表格统计分析。通过门诊、急诊科或CCU时,首次听诊、心电图监测发现的心律失常。将1天分为1:00~4:00,5:00~8:00,9:00~12:00,13:00~16:00,以及17:00~20:00,21:00~24:00等6个时间段[2]。
1.2.2 护理方法 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尽量做到专人护理,并注意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观察病人面色、意识与末梢循环,如存在意识障碍、面色苍白与末梢循环障碍,则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准备抢救药品、器械;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积极配合患者救治,提高救治配合效果[3]。(2)心理护理:尊重病人的意愿与诉求,并积极安抚患者家属,稳定其情绪,并向病情稳定的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治疗、康复知识与注意事项;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与把握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其焦虑、抑郁与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4]。(3)根据患者病情与临床护理经验,在护理工作中,应注重改善患者心功能;给予患者健康宣教、饮食指导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提高其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5]。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复窦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时间
120例患者,发生于1:00~4:005例(4.17%),发生于5:00~8:00 20例(16.67%),发生于9:00~12:00 39例(32.50%),发生于 13:00~16:00 28例(23.33%),以及17:00~20:00 20例(16.67%),21:00~24:00 8例(6.67%),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好发于凌晨5:00~16:00,少发于17:00~凌晨4:00。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16.4±2.2)d、复窦42例,复窦率为70.0%;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0.3±1.8)d,复窦54例,复窦率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出院前,给予患者行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观察组非常满意37例、满意2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5.0%(57/60);对照组非常满意24例、满意24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度为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临床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心律失常,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好发于凌晨5:00~下午16:00,少发于17:00~凌晨4:00。研究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病,呈现出规律性,与昼夜交替节律性变化所导致的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存在相关性[6]。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室性心律失常好发于上午时段。其中,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纤溶系统功能下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心肌供血不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可发生于1天内的任何时段,但好发于上午时段,因此这就要求加强巡视,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病情,给予有效的对症处理[7]。而循证护理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1)对照组住院时间(16.4±2.2)d、复窦42例,复窦率为70.0%;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0.3±1.8)d,复窦54例,复窦率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2)出院前,给予患者行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观察组非常满意37例、满意2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5.0%(57/60);对照组非常满意24例、满意24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度为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复窦率,减少住院时间,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负担,缩短康复病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高,且心律失常好发于凌晨5点到下午4点之间,给予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干预,被证实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与临床疗效,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患者康复病程,值得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推广应用。
[1] 戴琳峰,杨晖,何蓓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10(04):46-47.
[2] 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08):148-149+152.
[3] 鲁登桃.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2,35(05):163-164.
[4] 刘伟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4(06):2707-2708.
[5] 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中的效果评价 [J].临床医学工程,2013,11(09): 1441-1442.
[6] 黄屹.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06):353-354.
[7] 吴美玲,许秋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 [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3(09): 150-152.
Occurrence time of arrhythmia po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LIU Li-hua
(Xiangyu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ali 671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time of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EBN).MethodsA total of 120 AMI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given EBN and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occurrence time of arrhythmia post AMI was record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e effect of nursing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arrhythmia post AMI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between 5:00 and 16:00 and less frequently between 17:00 and 4:00.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ecurrence rate (P<0.05).ConclusionThe arrhythmia post AMI most frequently occurs between 5:00 and 16:00 and less frequently between 17: 00 and 4:00.EBN can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Occurrence time;Evidence-based nursing
刘丽华,1981年生,女,大学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