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语文阅读陌生感探析

2015-02-15覃发业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陌生感背影思路

覃发业

中学生语文阅读陌生感探析

覃发业

一、语文阅读“陌生感”的概念理解

什么是语文阅读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能够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这个内容包括很多,文章的题材,文章的体裁,文章如何展开思路,文章写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什么等。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对于一篇文章,能够迅速对这些内容作出准确的判断。反之,学生对这些内容表现出束手无策,说明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与文章产生了距离感,形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这就是“陌生感”。

文本阅读理论以文本为对象,由文本的理解,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折射出文章体现的教育意义。其主要经过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归纳,揣摩,调动学生感悟能力,整合能力,最终达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通常面对的是一个文本,了解作者的情况下,可以知人论世,得到一些阅读上的启发,“诗言志”、“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是作者中心阅读的本质。反之,学生只能通过文本阅读,解读文本透露的信息,一点点串联起来,努力发掘作者的“原意”表达。

二、语文阅读“陌生感”的范例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大约”和“的确”明显构成语言上的矛盾,那岂不是错误。通过上下文本的分析,“的确”是说明像孔乙己这类的人这时候的确死了,封建压榨下,他们是必死的。“大约”表明“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者什么地点,怎么死法”的不确定性提出的。

小说的篇幅相对比较长,学生很难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正确把握文本传递的信息,必须抓住关键词,运用“细读法”刨根问底,以期寻找到最契合“原意”的表达。

朱自清散文《背影》,通过阅读文本,文本的中心点就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可以看到的,现在笔下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背影。散文写到父亲背影有两回,一回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一回是父亲混入来回的人群的背影。父亲的话很简单,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必须记下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面有多少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如今读起来,仿佛还可以感觉到父亲的声音就在耳旁。学生与文本瞬间拉近,减少了理解上的“陌生感”。

三、语文阅读“陌生感”的教学策略

叶圣陶在谈及学生阅读能力习惯的形成时,非常注重学生心力的培养,心力就是学生的感悟能力,感悟需要有所依据,不能凭空冥想,文章作者的时代背景,文章的语言,文章的思路等等都是凭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切记不可无限制地解读文本,必须建立在有文本凭据上。

落实文本阅读能力,打破“陌生感”,须从学生的预习,精读,略读等三方面进行。预习什么,预习文章表面的内容,通过文章表面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思路内涵。预习是感悟能力的开始。学生不能在教师开始上课了,才急急忙忙把文章看一遍,大脑没经过“用力”,哪能敏捷抓住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思路。

精读,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可是现在很多教学却处于“逐句讲解”。教师对课文的包办“讲解”必须摒弃,教师的“讲解”本身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剥削,这是对精读的扭曲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源于他们对信息的整合,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整理。教师的职责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的脑子。学生也不能在遇到每一篇文章,教师都可以在旁边一一解读给他听。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略读是考验学生迅速整合文本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陌生感”打破的直观体现。对于每一篇文章,不可能像精读那样逐句琢磨,必须通过略读能力的培养,迅速抓住文章的思路。

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能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如何使这种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落脚点贯彻在文本阅读能力的把控上,让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不再出现茫然的“陌生感”,须教学求真务实。

覃发业,研究生,现居辽宁沈阳。

猜你喜欢

陌生感背影思路
两个背影
不同思路解答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幸福的“加”
追求有价值的“引导”
浅析被误读的私摄影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我的思路我做主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