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背景下植物学野外实习问题剖析及改革探讨
2015-02-15□吴敏,邓平
□吴 敏,邓 平
(玉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 玉林53700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体系开放化、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以及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等一系列改革,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高师院校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促进地方高师院校加快改革步伐,巩固发展优势的潜在动力.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过硬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人才[1],而植物学野外实习本质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生命科学人才,在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也是高校生物学科的必修内容之一[2].野外实习立足于在大自然中学习钻研科学问题,能够直观地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衔接、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同时,直接有效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拓展和丰富知识范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互助协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3].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仅以植物鉴别与标本制作为主,难以全面涵盖植物学的丰富内容,且与社会行业的应用需求缺乏衔接,忽略了素质教育整体的把握,也没有很好地体现与突出师范教育特色.笔者参与带队指导野外实习多年,深刻体会到地方高师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体系有待于整体完善和更新.为了适应社会对植物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改革实践,探索新的野外实习模式是当务之急.
1 地方高师院校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不足
随社会经济物价成本的增加,植物学实习成本也不断增加.但学校用于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经费相对固定,导致实习装备难以及时补充和更新,满足不了扩招后的使用需求.这无疑影响了现阶段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总体效果,难以保证学生实习顺利完成,更谈不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1.2 实习师资薄弱
目前从事植物分类学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正在减少,多数地方院校出现了师资“青黄不接”的现象,削弱了实习指导力度.植物学野外实习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学科,需要指导老师熟知野外植物形态、用途等分类知识,并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若指导老师经验不足,采用相关专业教师应急参加野外实习指导工作,将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答不全面,无法保证野外实习指导质量.
1.3 实习体系缺乏整体性、综合性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生物学专业普遍将野外实习作为某门课程的一个教学环节,简单地以植物学、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等单一课程的形式开展野外实习教学活动[4].虽然近几年不少高校也开始将野外实习作为学分课程,增加野外实习内容,开展综合性实习探索,但多数地方院校还是将野外实习看作某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其知识的手段,缺乏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
1.4 实习前准备不充分
学生往往对实习基地的背景资料(例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气候土壤,植被等情况)缺乏充分了解;学生很少查阅相关文献和指导书,导致对野外实习操作技能不熟练,对野外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急救心中无数.此外,实习前动员工作不到位,学生未能从思想上产生积极的认识,实习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学生们积极性无法调动,进而直接影响整个实习效果,不能达到最终的实习目标.
1.5 实习模式固定单一
“老师领、学生走,老师讲、学生记,学生问、老师答”是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固定教学模式[5],即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固定的路线讲解认识植物.这种固定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呆板,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辞辛苦地记笔记和采集,仅对实习基地的植物种类进行基本认识,对未知植物的鉴别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逐渐形成重采集轻制作、重接受轻探究实习观念.这样的实习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也不能培养创新能力,更不能满足生物专业师范生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不符合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
1.6 实习考核体系不合理
野外实习考核力度不够,考核内容缺乏科学性.考核内容仅仅围绕实习中出现的典型植物进行识别,即考核要求学生采集一定数量实习标本,以学生识别种类的多少来评定个人成绩,导致出现互换哄抢易识别的植物标本,采取突击式记忆应付考试的现象,实习效果不理想.总之,此考核体系缺乏对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以及资源调查等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的应用考察,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野外实习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仅在考前临时突击背诵,导致所学的知识难以巩固拓展,实习效果不明显.
1.7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生境的破坏,导致植物种类和数量的逐年减少,理想的野外实习基地难以寻觅,保留下的实习基地,也被打造成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因此,大部分原有的实习基地需重新选择.此外,学生为了有更多的备选标本通过野外实习考核评定,对物种盲目重复采摘,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生境内物种多样性的破坏,这与野外实习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初衷相悖.总之,实习点的局限性、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生物多样性欠丰富,降低了实习内容的丰度,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2 地方高师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探讨
2.1 实习新模式的构建
植物学野外实习提倡建立“立足校园、依托公园、深入自然”的模式,即植物学实验课和短期的野外实习相结合,把部分实验课改到校园、公园、周边植物园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另外,教师布置明确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仪器、工具书主动探索知识,亲自去观察、采集、记录、分析、研究、总结,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基础—培养能力—拓宽视野”的目的.
2.2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野外实习人数多、地形复杂,安全形势严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带队指导教师都应从不同角度强调安全问题.强调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不准私自外出,不猎奇探险,不乱尝野果,不吸烟弄火,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野外安全防护知识.第二,督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实习指导,了解基地概况,明确实习任务和目的,熟练实习步骤和仪器操作.第三,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预先选派指导教师到实习地点,详细了解实习地的地理概况、交通、食宿条件、植物的主要种类.然后对具备专业素质的辅导员进行培训,使之在后勤、管理的同时协助专业老师指导实习.第四,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和参考文献编写实习指导,且在每年实习结束后进行更新完善,便于学生实习前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实习内容与过程,从而提高实习效率和实习质量.
2.3 多样化教学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地听记为主动想做[6].对于实习中首次遇到的植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手操作、查阅工具书等系列实习过程,自主求得答案.当再次遇到同种植物时,提问学生,通过自己查阅回想认知植物,经过反复提问,学生们很容易辨识同种植物.另外,寓“教、学、考、乐”于实习中,如将实习期间所见、所采集的植物标本、植物学知识,利用晚上或恶劣天气不能外出采集时,组织举办一些趣味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学习专业知识.实习后,各实习小组将编制的实习基地植物物种名录、制作的标本按照科属、功能进行分类,并以展板形式在校内展出,一方面可进一步巩固、提高和扩展植物学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专业兴趣,增强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特色文化,给学弟学妹们无形的灌输专业知识和美的享受[7].
2.4 优化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体系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将考核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的“三段式”进行综合评价.实习前通过评估学生对实习基地认识状况、 计划制定的完善度,以及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的有效性作为前期考评的主要依据;在实习中,对学生的实习态度、现实表现、参与实习主动性和阶段性实习任务的完成度作为实习过程评价依据;实习结束后,将学生的植物识别成绩、标本制作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等作为实习最终考评依据.对三个阶段成绩赋予一定权重,得出实习综合成绩,从而达到全面考核、客观评价的目的.第二,将数字化标本的制作融入到考核中,避免学生过度采集,保护基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也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相关仪器的使用技巧以及信息采集与应用能力[8].
2.5 实习资源共享
利用往届学生采集的植物标本、电子图片、植物检索表、植物名录、实习报告、实习论文等建立区域植物数据库网站,并将每年实习过程中发现的新物种添加到数据库中,不断完善更新,为今后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工作提供丰富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学生辨认植物的范围,加深对实习基地及未采集植物的直观认识,亦可有目的地采集未知所需标本[9].减少对稀有濒危植物采集,充分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各类植物标本,通过标本的集中和共同鉴定,促进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提高认知能力和带教水平,激发新的科研思路.另外,从宏观层面上,植物学野外实习可联合全省高校,共建区域实习基地,实现野外实习教学资源的共享,既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开展科研活动,又可避免实习基地重复建设,有利于保护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降低实习费用等.
2.6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野外传统教学模式易造就“高分低能”(如对某个“科”的主要特征能背的滚瓜烂熟,但遇上这个科的代表植物则无法辨认等).新型的野外教学模式,应引导学生在实习中观察和辨认植物及其生活环境,把课堂知识与植物分类、植物栽培学、生态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并思考探索植物资源利用保护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生境对植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思考探索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思考探索如何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影响等,将野外实习打造成学生科研的起点和平台.在野外实习完成后,应着重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获取的数据并鼓励学生撰写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使学生深刻理解野外工作的意义.
2.7 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从学生就业实际需求出发,地方高校应适当增加与野外工作相契合的实习内容.在野外实习时鼓励学生参与制定调查目标、对象、线路,熟悉调查记录方法以及图、表的制作,使学生了解行业工作的基本流程.另外,野外实习应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如协助各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摸底,为植物资源尤其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地方特有植物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帮助.
2.8 改变观念
高校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理念,将野外实习单纯是某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的观念改变为树立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科学素养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的新理念.要改变在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中简单“增加实习内容”传统方法,把“增加探究性科学问题”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逐渐实现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验证性、探索性、研究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实习.其次,借鉴国际一流大学野外实习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建设国际合作的野外生物学课程,探索构建新型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10],为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打下良好基础.
2.9 绿色实习
绿色实习是要避免干扰破坏生态系统之间稳定动态平衡.要实现绿色实习的关键是要建立绿色意识,在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低扰动的野外实习.即要充分利用历年保存下的标本,或者指导老师现场示范制作已有标本,避免不必要的过度采集.同时规定每小组只采集标本室中没有的标本资源.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或者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则要禁止采集.
总之,植物学野外实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实践能力,并将绿色环保实验的理念贯穿始终,使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罗侠,诸立新,王慧忠.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11,4:114.
[3]于杰,王壮.《植物学》课程实习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40-244.
[4]冯志国,黄斌.生物学野外实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2010(1):248-248.
[5]冯富娟,邱兆文,穆立蔷,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155-158
[6]张美萍,韩文革,闯垒,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205-206.
[7]张丹,付利娟,何先元.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90-91.
[8]冯虎元,徐鹏彬,陈强.生物学野外实习视角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J].髙等理科教育,2011,99(5):117-120.
[9]谭勇,王恒,朱芸,王翔飞,王琪,成玉怀.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51-52.
[10]俞华军,王鹏冲,王玉涛.亲身感受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