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影像展示内蒙古地质找矿成果之集大成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编撰的《内蒙古地质志》将付梓
2015-02-15齐林梅张晓娜
文/齐林梅 张晓娜
运用影像展示内蒙古地质找矿成果之集大成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编撰的《内蒙古地质志》将付梓
文/齐林梅 张晓娜
1950年5月23日,地质部241队开始对白云鄂博主矿进行普查,这是241队第一批队员在敖包前留影。
1960 年我区第一幅1∶100 万︽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图︾编制完成︵左起: 陈是玉、余菊芬、范桂馥︶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编撰的《内蒙古地质志》编撰完毕,即将出版。这是一本运用影像展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找矿成果之集大成的志书。
为全面反映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奉献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形象展示自治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填补内蒙古地矿工作历史资料的空白。内蒙古对各个时期地质工作有关照片和录像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成书。与此同时,对这些珍贵资料运用新技术整理编录,建立了全区地质工作影像数据库应用系统。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将永久保存并提供有关部门应用。
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心之下,内蒙古的地质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建国初期的多个水文地质队、地球物理探矿队、中苏联合地质调查队等相继在内蒙古诞生并开展地质工作,翻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找矿的第一页,填补着内蒙古地质勘查的一项项空白。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奉献、顽强探索,内蒙古地质勘查工作取得突出成果,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矿产储量成倍增长,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内蒙古已成为我国著名的能源、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享誉国内外的矿产资源大区。
与丰富多彩的地质工作实践相比,相关影像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略显不足,尤其是结合自治区成立以来地质矿产类影像资料的系统整理尚未开展。早期的地质工作影像资料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载体的使用寿命非常有限,加之内蒙古现有的地质工作影像资料数量巨大,且其中有一部分分散在各个单位和个人手中,极易丢失和损毁,特别是早期的地质工作影像资料尤为珍贵,开展抢救性的保护和收集整理工作迫在眉睫。
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我区地质影像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分类、编辑、保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地质工作影像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对濒临损坏或丢失的地质工作影像资料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对内蒙古地质工作的全面总结和未来的进一步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地质志》应运而生,它将填补内蒙古地矿工作历史资料的空白,可作为拟建的内蒙古自然资源博物馆重要的影像资料,它对于宣传内蒙古和发展内蒙古未来的地质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