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河口地区香蕉灰纹病发生危害的差异性研究

2015-02-15王晓燕等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1期

王晓燕等

摘 要 通过对云南省河口地区3个不同地理方位上高、低海拔地区香蕉灰斑病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口地区香蕉灰斑病的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2013年3~4月。随着温度升高,病害迅速发展,8月雨季高峰期发病率达到最大值,11月温度降低,病情回落;该病在常年保持高湿条件下的河口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主要受降雨量及温度的影响;不同地理方位上病害的危害情况呈现东部地区(DI=7.23)>中南部地区(DI=7.01)>西部地区(DI=6.13)的规律;同一地理方位高海拔地区的病害情况较低海拔地区稍重。

关键词 云南河口 ;香蕉灰斑病 ;危害规律 ;病情指数

分类号 S436.681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was taken to acknowledge the incidence of banana gray leaf spot disease in thre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n two altitu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mainly happened in March and April, the disease developed quickly when the temperature rises from April to August, and the disease incidences reach the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 in August, the condition appears to better when the temperature come down; the diseas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the high humidity conditi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i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showed that: eastern region (DI=7.23)>south central region (DI=7.01)>western region (DI=6.13); the disease in high altitude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low altitude in the same orientation.

Keywords Hekou of Yunnan ; banana gray leaf spot disease ; rule of occurrence ; disease index

香蕉叶斑病是香蕉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分为灰纹病、褐缘灰斑病和煤纹病3种[1],是中国南方蕉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世界上每年因香蕉叶斑病导致香蕉减产30%~50%[2],其中以灰纹病发生比例最高[3]。香蕉灰纹病又称香蕉暗双孢霉叶斑病,在我国香蕉产区均有发生[4]。香蕉灰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水孔侵入,叶部病斑初起暗褐色或灰褐色,水渍状,半圆形或椭圆形或叶缘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缘浸润状[5];成长病斑呈椭圆形,中央灰褐色,有轮纹,病斑边缘深褐色,周围晕圈橙黄色。病斑扩展后与中脉平行的方向横向联结成大块状褐斑,病斑内的下方呈淡灰褐色,上方暗褐色,边缘暗黑色,外有明显橙黄色似波浪形的黄晕,斑内略呈轮纹状,生有黑褐色霉状物。叶鞘受害呈暗褐斑,危害假茎则导致组织软化,结果期受害严重的假茎易折断[6]。

云南省河口县是中国最大的县级香蕉主产区之一,香蕉种植面积1.2万hm2,年产量达40万t,产值7.3亿元[7],但每年因防治叶斑病投入的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27%,并且该比例还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内外已不断出现灰纹病的相关研究报道。张戈壁等[8]利用苯菌灵对香蕉灰纹病菌做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王欢等[9]做了有关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香蕉灰纹菌的影响研究。殷晓飞[3]、周传波[10]、黄朝豪[11]、陈珍莉[12]和吉训聪[13]等也相继对海南香蕉灰纹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技术做了研究报道。广西巫锡奎[14]、林善海[15]以及广东王璧生[16-17]等也发现了香蕉灰斑病的危害。但在云南还未见相关报道。因此,课题组对云南河口香蕉灰纹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展开系统性调查,初步掌握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今后在生产上的防治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所调查的品种均选择当地代表性品种——巴西蕉。气象数据由河口气象局提供。

调查区域:选取云南省河口地区的中南、东、西部3个地理方向上分高低海拔地区的香蕉种植区域为监测地。中南部地区,选择蚂蝗堡农场海拔250~300 m及南溪农场14队海拔450~500 m监测点;东部地区,选择南溪镇马多依上寨村委会海拔250~300 m及龙堡村委会海拔450~500 m监测点;西部地区,选择坝洒农场6队海拔250~300 m及7队海拔450~500 m监测点。各监测点香蕉栽培环境的土壤质地、水肥管理条件选择基本一致。

1.2 方法

采用定点监测及分级调查法进行研究。在所选取的监测点处,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监测,每个点随机监测15株健康香蕉小苗,每10 d调查1次。监测香蕉植株从顶叶向下调查叶10片,不足10片则全部调查,按病斑覆盖的叶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统计发病严重度,记录调查的总叶数、病叶数及病级。灰纹病危害症状及病原菌孢子特征见图1、2,病害分级标准依据谢艺贤、符悦冠等的香蕉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来进行(病叶分级方法)[18]。

病情指数=∑(各级病级代表值×该级病叶数)×100/调查总叶数×病情最重级代表值

发病率(%)=(发病叶片数/监测总叶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的发病危害差异性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河口地区不同地理方位香蕉灰斑病的发病规律具有一定相似性,2012年12月至次年2月,发病率均为0,2013年3月开始发病,随后病情指数上升,8~11月趋于稳定,并保持在较高水平,随后开始下降,至2014年2~6月再次上升,呈规律性循环。3个地理方位上的发病规律基本一致。

2012年12月至次年8月及2013年11月至次年6月,西部地区病情指数最低(平均3.86),其次是中南部(平均4.74),最高为东部地区(平均5.06);2013年10月,河口中南部地区病情指数最高,达到16.62,明显超过东部(DI=14)及西部地区(DI=14.05);东部及西部地区的病情指数在8~10月几乎重合,中南部地区9月病情指数较低(13.34),略低于其他2个地区;从全年总体病情指数来看,河口地区香蕉灰斑病的病情指数呈现东部地区(DI=7.23)>中南部地区(DI=7.01)>西部地区(DI=6.13)的规律。

综合图3、4,随着降雨量增加和温度升高的双重因素影响,河口地区香蕉灰斑病危害越加严重,病情指数直线攀升,可见,高温高湿条件更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从2013年4月到7月,河口不同地理区域的病害随温度升高均呈上升的趋势,高峰期主要出现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一般持续在8~10月的雨季,此后随着温度降低,雨量减少,发病率逐渐回落,12月至次年3月病害较弱。直到2014年6月,发病率再一次回升至100%。由此可见,在湿度整年变化不大,降雨变化相对较大的河口地区,温度对香蕉灰纹病的发展趋势影响较大。

2.2 同一地区不同海拔的发病危害差异性分析

2.2.1 河口中南部地区

如图5所示,香蕉灰斑病在河口中南部低海拔(250~300 m)及高海拔(450~500 m)地区的发生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3年3月开始发病,高海拔地区6月发病率达到98.46%,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高、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高峰值均出现在8~10月雨季(分别为19.23,14.32),高海拔地区病害明显较低海拔地区严重;11月至次年3月,发病率逐渐下降,低海拔地区发病率下降趋势相对较快,次年2月发病率已降低至2014年上半年最低值,仅为79.24%,而高海拔地区也于同年3月降至最低值82.74%。由此可见,河口中南部高海拔地区的病害情况较低海拔地区稍重。

中南部不同海拔地区头造蕉生长周期内(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香蕉灰斑病于2013年3月开始发病,8~10月病情指数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其病害规律差异不大。

2.2.2 河口东部地区

河口东部地区香蕉灰纹病的发病时间为2013年3月,与中南部基本保持一致。低海拔地区的病害发病率于5~6月开始迅速增长,达到90%以上,高海拔地区病害的爆发时间相较低海拔地区晚1个月; 9月高海拔地区病情指数达最大值19.52,相较11月才达到最高值13.22的低海拔地区病情明显偏重;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温度明显降低,两地区病情又有所好转,高海拔地区病害下降趋势较快,发病率也均低于低海拔地区。总体而言,河口东部高海拔地区香蕉灰纹病的病害情况重于低海拔地区(图6)。

2.2.3 河口西部地区

由图7可知,河口西部地区不同海拔香蕉灰纹病的发病时间均在2013年4月,相较中南部及东部地区晚1个月。自同年4月发病后,不同海拔的病害发展都较为迅速,8月即达到全部发病。同年9月份,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已达到高峰值15.26,而高海拔地区于10月份达到最大值,由此说明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在4~9月的上升速度较高海拔地区更为迅速,病害发展更快。

与河口中南部及东部地区一致,西部地区病害的高发期也持续在2013年8~10月,11月至次年2月均有所下降,但西部低海拔地区发病率下降至2014年3月,较高海拔地区早1个月,可见高海拔地区病害相对更为持久。

3 讨论

通过对云南省河口地区3个不同地理方位上高、低海拔地区的香蕉灰斑病的调查,初步了解到该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与降雨量及温度有关。2013年河口降雨高峰出现在8月,灰纹病在河口3个地区的发病率也都在8月达到最大值,而2014年河口降雨高峰出现在6月(较2013年早2个月),灰纹病的发病率也提前至6月达到100%,由此可见,河口地区香蕉灰纹病的发病高峰与降雨高峰一致。另外,本次调查是从香蕉幼苗期开始,2012年12月至次年3月,香蕉处于刚定植于大田的幼苗期,可能由于感病需要一段时间,受害情况不明显,3月以后随着温度升高,感病的蕉苗开始出现病害症状,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情指数升高,11月气温降低,香蕉灰斑病的病情指数也逐渐下降,说明河口地区香蕉灰纹病的发生发展趋势与温度正相关。本次调查期间,河口地区气象数据显示,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河口始终处于高湿状态(湿度>70%),因此,调查期间湿度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无法判断。

通过对河口3个不同地理方位病害情况的比较,得出河口地区香蕉灰斑病的病情指数趋势为。东部地区(DI=7.23)>中南部地区(DI=7.01)>西部地区(DI=6.13)。同时,通过比较河口3个地理方位不同海拔地区的病害发生发展情况认为,河口中南部及东部地区香蕉灰纹病的病害情况均表现为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稍重,但西部地区则相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调查过程中,蕉农在管理河口西部高海拔地区的监测地时,将蕉树下半部分受叶斑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叶片割去以减少叶斑病的扩展,从而降低了病害在该地区的危害程度,而河口其他监测地并未进行该项工作,由此造成了西部地区出现低海拔地区病害重于高海拔地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12月至次年3月,香蕉灰纹病在河口3个不同地理方位病害均有发生,同比去年,病害却未发病。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该时期香蕉处于刚定植于大田的幼苗期,感病需要一段时间,导致刚开始受害情况不明显,直至3月以后才开始出现病症,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监测地内先调查的头造蕉已被坎除,只能从发育期的二造蕉继续调查,此时已出现感病现象,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自然大于0。

综上所述,香蕉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及时割除蕉树下半部分受叶斑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叶片,可有效降低病害对蕉树的危害程度。所以,蕉农在管理香蕉时,可以采取割叶的方法来相对减轻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同时,由于香蕉在幼苗期的受害程度都相对较轻,在这一时期对蕉苗加强管理,提前做好病害防治措施,能更好地预防和有效减轻叶斑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柯仿钢. 无公害香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2011(3):19-20.

[2] 王国芬,黄俊生,谢艺贤,等.香蕉叶斑病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2003(1):96-101.

[3] 殷晓飞,殷晓敏,金志强. 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2):78-82.

[4] 肖 星,陈 照,谢艺贤. 防治香蕉叶斑病杀菌剂的应用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8,28(2):76-81.

[5] 桑利伟,郑服从.我国香蕉的主要病害及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 841-1 845.

[6] 詹 博. 香蕉叶斑病研究现状及展望[J]. 科技风,2010(3):238.

[7] 陈伟强,赵素梅,胡原鸿,等. 云南河口香蕉黑星病的发生危害规律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12):46-49.

[8] 张戈壁,阳廷密,王明召. 苯菌灵对香蕉灰纹病菌室内毒力测定[J]. 植保园地,2004,15(2):25-26.

[9] 王 欢,刘 限,董 辉,等.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香蕉灰纹菌的影响研究[J]. 植物保护,2008(6):194-196.

[10] 周传波,吉训聪,肖 敏,等. 海南省香蕉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05-213.

[11] 黄朝豪,李增平,马遥燕. 海南岛香蕉病害记述[J]. 中国南方果树,2000,29(3):23-25.

[12] 陈珍莉,吴青兰,车秀芬. 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及防治[J]. 中国热带农业,2008(4):46-47.

[13] 吉训聪. 香蕉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 植物医生,1999,12(4):24.

[14] 巫锡奎,刘志均,陈君志,等. 广西香蕉叶斑病病原菌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1990(4):24-27.

[15] 林善海,黄思良,谭丽萍,等. 广西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群结构分析[J]. 植物保护,2011,37(5):181-183.

[16] 王璧生,刘惠怡,刘朝祯,等. 广东香蕉叶斑病的发生与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1990(3):33-36.

[17] 王璧生,罗启浩. 广东香蕉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1997(3):33-36.

[18] 谢艺贤,符悦冠.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