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籽雀稗‘热研11号’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2015-02-15张瑜等
张瑜等
摘 要 介绍黑籽雀稗‘热研11号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刈割收获及后期养护等,为其广泛推广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黑籽雀稗 ;栽培 ;田间管理
分类号 S543.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ield management, cutting harvest and maintenance in the later stage of Reyan No.11 P. atratum Bra.,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its widely extension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Paspalum atratum Bra. ; cultivation ; field management
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Bra.)为禾本科(Gramineae)黍亚科(Panicoideae)雀稗属(Paspalum Linn.) 多年生或一年生植物。起源于热带南美洲巴西中南部的特里罗斯地区,分布于南美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地。我国在1996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牧所(现改名为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印度尼西亚引进,于2003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黑籽雀稗‘热研11号[1-2]。黑籽雀稗‘热研11号喜热带潮湿气候,在年均温18~26℃、年降水750 mm以上的地区种植表现出良好的高产丰产性能,其74%~88%的牧草产量集中于雨季(7月~10月),在高水肥的条件下生长快,产草量高[3-4]。在海南省雅星、东方、儋州和云南省元谋、盈口等地种植,鲜草产量为100 t/hm2,年平均干物质产量为23.3 t/hm2。经推广试验证明适合在我国长江以南、年降水500 mm以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以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表现最优,因其种子产量高、管理粗放、与多种豆科牧草共生良好、易于建成草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刈割型人工草地建设和退耕还牧还草,是一种优良的禾本科栽培品种[5]。
1 土地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表面无杂物、土层较深厚、肥沃的地块种植,前茬作物最好为豆科,易于牧草根系发育、吸收养分和水分、促进营养体生长和发育。种植前一个月要进行备耕,一般机械翻耕两犁三耙,深翻耕20~25 cm。黑籽雀稗种子细小,精细整地是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的基础[6]。播前应清除杂草,耙平、耙碎,之后进行地面平整,晾晒一周后使用。如果土地高低不平,就会造成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齐;土块过大,就会造成播种后种子与土壤不易紧密接触,不利于种子萌发出苗。要求土壤疏松、平整,无硬块、大块及不利于播种的杂物,即达到“松、平、齐、碎、净”的标准。土地平整是齐苗、壮苗的先决条件,齐苗、壮苗又是牧草高产的前提。
如果新开垦土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或者是耕地改建的人工草地,则应施足底肥。耕翻前施腐熟有机肥20~30 t/hm2做基肥,一次性深施。施完底肥后及时将肥料翻入土层,再耙细、耙平,以达到平整地面、混拌土肥的作用。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或是低洼地区,应边整地边挖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沟深20~30 cm,宽30~40 cm。在有坡度的地块,应横向做畦,以减少土壤流失。
2 播种
黑籽雀稗种子繁殖,也可分株繁殖。种子在播前首先进行清选,做好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检验,使其达到播种品质标准要求。播种时,种子必须作变温处理,先用冷水将种子浸湿,然后用手不断搓揉,以促使其吸水下沉。接着倒掉冷水,用60~80℃的温水浸泡48 h,去除颖壳蜡质,以利发芽。先浸种24 h后,将浮在水面的种子捞出弃掉,更换温水1次,再浸泡24 h后,把水倒掉,将种子捞出,待用。早春3月到4月播种为宜,播种量15~25 kg/hm2,以条播为主,沟深1~3 cm,播幅4~6 cm,行距30~40 cm,亦可撒播。播种时将种子与干沙土拌匀,然后均匀播种,盖薄土,根据土壤墒情,土干宜深,土湿宜浅。播后1~2周可出苗。如有缺苗,要用预处理过的种子及时补种。
分株繁殖最好于4月~5月进行移栽,选取健壮、无病虫害、根具分蘖的苗进行分株移栽。移栽时,每穴栽2~3株,株行距35 cm ×30 cm栽植,苗的2/3基部没入土中,其余露出地面,覆土2~3 cm,压实。最好选择阴雨天种植,如晴天干旱无雨种植,尽量选择在午后移栽,在种植后马上淋水浇透,之后每天早晨浇透水1次直到植株成活。移栽后约10 d后可返青生长。如有缺苗,要及时移苗补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播种全年均可进行,但以在6月之前为佳。
3 田间管理
3.1 水肥管理
黑籽雀稗苗期生长较缓慢,应进行精细管理。播种后应及时灌溉,在夏秋高温天气,每次灌水量湿透表层10 cm土壤。从拔节期开始至开花期直到成熟期,是牧草地上部分生长最快的时期,需水最多,可浇水1~2次;每次刈割后也应结合追肥灌溉1次以提高再生草产量。如遇干旱天气时应及时灌水,积水时及时排水,确保水肥充足,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黑籽雀稗对氮肥敏感,在幼苗高10 cm时可利用雨天进行补苗,待补苗成活后追施尿素50~80 kg/hm2,促进早生快发,雨天撒施,晴天施后浇水。出苗前如遇土壤板结, 会减缓根系和茎叶生长,影响出苗,应及时用短齿耙破板、镇压,也可采用轻度灌溉破除板结,同时也有助于幼苗出土和生长[6]。出苗20 d左右后在晴天进行一次除草,以后每次刈割后都要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松土,中耕松土有利于保水、保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灭除杂草。中耕最好与施肥、灌溉结合进行,既节省劳力,又提高肥效和水分利用率。
黑籽雀稗草地播种当年即可利用。每次刈割后,应追施尿素75 kg/hm2,以促进其分蘖和生长,提高鲜草产量。最后一次刈割后应增施磷、钾肥,以利安全过冬。种植黑籽雀稗的放牧地应每隔3年施放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1次,以防家畜缺乏营养以及影响牧草生长;在其生长4~5年后进行翻耙更新,以恢复其生产力[4]。
3.2 病虫杂草防控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黑籽雀稗病虫害很少,如遇病虫害,可通过及时刈割来提高光照和空气的通透性,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黑籽雀稗播种当年的苗期生长缓慢,不易封行,植株细弱,竞争力低,易受杂草侵害,因此,应在播前或播后及时灭除杂草。可采用人工除草及化学除草方法,以播前灭草效果为最好,化学除草常用草甘膦或草铵膦10%水剂兑水进行喷洒。
人工除草一般在牧草长出2~3片叶时进行。太早,苗小,锄草时小苗容易被土覆盖,同时小苗根系入土不深,容易伤及根系。建植成功后杂草危害较少,但每次刈割后牧草长势减弱,往往容易引起杂草滋生,要及时进行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1~2次。
4 收获利用
黑籽雀稗草质柔嫩,幼嫩多汁,营养价值较丰富,适口性好,牛、羊、鸭、兔均喜食。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耐牧性强,适于放牧利用,亦适于刈割青饲或调制干草。适时、合理的刈割时间极为重要,刈割过早,不能获得高产,过晚,则又影响牧草的质量,使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牧草的适口性及利用率都降低;刈割过低,则影响牧草的寿命及抗旱耐寒的性能。刈割利用应在抽穗前进行,收割方法是用镰刀或割草机刈割,留茬高度5~7 cm,以利再生,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以8~10 cm为宜[3]。在海南地区种植的黑籽雀稗,间隔30 d刈割,粗纤维含量较低为28.32%,但其粗蛋白质含量仅为8.12%;间隔 75d刈割鲜草产量最高为135.8 t/hm2;间隔 90 d刈割品质最好,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3.13%,粗纤维含量最低为25.79%;间隔 120 d刈割干草产量最高为38.6 t/hm2,且株高生长动态和分蘖数均高于其它处理[7]。黑籽雀稗刈割青饲的最佳刈割周期为85 d,每年可刈割3~4次;刈割调制干草的最佳刈割周期为120 d,每年可刈割2次。
黑籽雀稗与多种豆科牧草如柱花草、罗顿豆(Lotononis bainesii Baker)、山蚂蝗(Desmodium oldhamii Oliv)等混播效果良好,混播时豆科牧草的播种量为8~12 kg/hm2,黑籽雀稗播种量为4~8 kg/hm2。混播草地在草层高35 cm以上时开始放牧,每隔30~40 d轮牧一次[8]。
5 越冬管理和返青养护
黑籽雀稗播种当年苗全后,应尽量在有限的栽培条件下促进其成株生长发育,以便使其根部有足够的贮藏性营养物质越冬备用。因此,不管刈割几次,每年的最后一次刈割必须在当地冬季来临前一个月左右结束,而且要留茬高些,至少留6~8 cm或以上,以保证有足够的光合作用时间和光合作用面积积累越冬用贮藏性营养物质,这样牧草才能安全越冬,翌年返青才会早些,以后年份的收成才有保障。越冬之前应撒施尿素60~75 kg/hm2,提高越冬率和返青速度。
返青前夕,在牧草返青芽还未露出时,焚烧上年留下的枯枝,既增加土壤的钾肥含量,又可通过提高地温促进牧草提前返青,一般可使返青提前1~2周,从而使牧草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提高利用率。返青前,应除去老草,并使用钉耙等农具对草地进行松耙,促进新根生长。当返青芽萌动露出后,生长速度加快,此时应加强水肥管理,可通过灌溉和施肥满足牧草返青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程金凤,刘国道,白昌军. 9 种雀稗属牧草品种比较试验[J]. 热带农业科学,2004,24(2):9-12.
[2] 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 中国审定登记草品种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虞道耿,刘国道,白昌军,等. 不同刈割周期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564-567.
[4] 缪纯庆,梁晓玲,王 娟,等. 硼肥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种子产量和发芽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2,29(11):1 755-1 759.
[5]余 爱,杨 帆,张 宇,等. 不同施磷浓度对柱花草和黑籽雀稗根系分布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1,20(3):219-224.
[6] 刘国道. 热带牧草栽培技术[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7] 董宽虎,沈益新. 饲草生产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陈宝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