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报总编辑:如何让事业之火尽情燃烧

2015-02-15丁浩宇

中国记者 2015年5期
关键词:总编辑仙桃策划

□ 文/丁浩宇

地市报总编辑:如何让事业之火尽情燃烧

□ 文/丁浩宇

新闻业界流行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总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报纸。”常念叨此语,做到时时警觉,时时振作,时时求进步。那么,如何当好地市党报总编辑?答案肯定各不相同。由于各个城市的政治生态、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报社内部的人员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总编辑的行为处事方式必定各具特色。在《仙桃日报》办报实践中,本文作者主要围绕“三子”做文章。

地市报 总编辑 办报体会 仙桃日报

稿子:刹住“四风”,抓住主要矛盾

报纸,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报”,这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报纸是信息纸、观点纸和文化纸,靠的是刊发文章来吸引读者。于是,把好舆论导向关口,让有新闻价值的“稿子”上版面,这是我工作的第一要务。

如何把关?就是学会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必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在版面编辑、值班副总编辑对稿件修改把关的基础上,做到刹住“四风”,即刹住“长文之风、枯燥之风、偏激之风、三俗之风”。

刹住长文之风,就是要加速信息的快速传播。我要求记者、编辑下狠心“挤水分”,力求做到文约事丰,不给套话、空话、废话留位置。并作出规定,消息、评论类作品控制在1000字内,通讯类作品控制在2000字内。凡超过2000字的作品,必须送我审定。当然,我并不死守条条框框,对少数优秀的作品,在字数控制上,也适当放宽尺度。

刹住枯燥之风,就是转作风改文风、追求悦读效果。枯燥的作品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新八股型。有些作品的文字有新八股的味道——“领导”没有不“正确”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关怀”没有不“亲切”的……这些陈词滥调,没有美感,没有生机。二是官腔官调型。“机关报”最怕“机关化”,官文念多了,官话听多了,官场跑多了,笔下文字难免被同化。有些记者的稿件中出现了“一是”“二是”“三是”。原因主要是这些记者没有站在读者角度,去重新组织领导讲话的内容,从而把文字变得朴实、简洁、明快。三是语焉不详型。记者稿件中经常出现 “曾先生”“魏先生”等字词。这些字词的出现,容易让读者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四是模糊时间型。“最近”“近日”“日前”等“模糊时间”充斥诸多消息导语中。记者懒于找新闻由头,不能让稿件鲜活起来,具有新闻性。五是空洞无物型。不见人见事、见情见景,只有抽象、概念化的叙述,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枯燥的、沉闷的、令人不忍卒读的。

刹住枯燥之风,就得双管齐下:

一方面,转变作风,在现场抓“活鱼”。好的新闻作品依靠故事和细节取胜。我鼓励记者抓事件性新闻。因为,事件性新闻是媒体竞争决胜的关键。事件最具吸引力,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最深。事件报道,要有发生、发展、结局,有场景、人物;要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要善于从事件新闻中发现故事,并善于讲故事。美联社对记者的要求,是“拿故事来”。譬如,《仙桃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记者采写的《那一刻,他们奋不顾身》,报道了三名大学生在汉江边勇救落水少年的故事,作品引人入胜,惊心动魄,受到市委书记表扬和读者好评。

另一方面,转变文风,用清新活泼的文字吸引读者。好的文风,首先是言之有物。物从哪里来?来自实践。我们的报道,概括性的东西太多,大综合多,为什么?因为是看材料写报道,看网络写报道,跑会议写报道。有的记者勤快一些,找个新闻由头,效果就好一些。而有的作为一个线索,下去采访,就写成了有场景、有情节的鲜活新闻。好的文风,要有鲜明的立场,有生动活泼、群众喜爱的语言。好的文风,还要有记者独特的个性文字,要倾注记者的情感,带着体温去写作真实的感受。

刹住偏激之风,就是要面对热点问题理性发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辩证思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报纸评论必须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提供阅读张力,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因此,《仙桃日报》开辟“襄河评论”“快论”“杂谈”等评论类栏目,以期用独家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我要求每篇评论能够主动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抓准人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报纸评论的价值,正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辩证认识,做社会舆论的压舱石、导流器、减压阀,让主流价值有机会在观念竞争中胜出,为改革、发展、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刹住三俗之风,就是不盲目追求眼球效应,不用庸俗、低俗、媚俗的文章去迎合少数读者的需求。《仙桃日报》对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的执着坚守,对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对容易引发思想混乱的多元话题的最终厘定,发挥着“风向标”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仙桃日报》已经成为仙桃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仙桃这座城市的形象、门面和口碑。《仙桃日报》除了刊发本地新闻外,每天拿出两个整版,从网络和其他媒体上下载可读性较强的文章,决不给三俗作品任何空间。

脑子:认真倾听、细致修改,争做“首席记者”

没有一支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的新闻采编队伍,是不可能办一张好看和有用的地方党报的。提升队伍素质,也成为我每日工作的“必修课”。

在思想交流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平日喜欢对采编人员认真观察,倾听他们的想法,对每人的优点缺点认真思考、梳理、概括和总结。对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不会在全社职工大会上点名道姓地批评和指责,而是经常约请他们单独到我办公室谈心。没有领导对职工的居高临下,只有朋友、同事之间的开诚布公。前不久,我针对一位女记者采编业务能力停滞不前的现状,与她耐心谈话,帮她分析原因,寻找业务能力的瓶颈制约因素,指导她如何学习、积累、实践和提高,鼓励她树立大目标,追求大作为。谈话后,她主动给我发来短信:“感谢您苦口婆心地为我‘诊断、下药’。非常温暖的2015开头!”

在修改作品中体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关怀。报社年轻记者多,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怎么办?修改他们的作品,在修改中讲解一些采访与写作的知识,加速年轻人进步与成长,这种方法立竿见影,屡试不爽。我时常有意识地给年轻记者单独布置选题,要求他们将完成的作品送我修改。一次,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有关禁鞭的千字左右的新闻评论,我从标题到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只采用了这位记者60字左右的内容,这篇《敬畏“禁鞭令”,别逆流而动》的千字评论刊发后,得到市领导的好评。通过修改记者的文章,我能很快发现他们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并能抽丝剥茧地一一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相同的错误。在修改的同时,我不断向他们灌输“四独”理念,即:新闻要独家、事实要独特、观点要独到、写作形式要独创,希望他们写出具有“四个价值”的新闻作品,即: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时效价值、审美价值。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也赞赏西方新闻界的一句名言“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无论事务性的工作多么繁忙,我有空就带领记者下基层采访,并动笔写稿。我认为,总编辑不停地写稿,为的是练脑、练悟性、练队伍。脑筋灵活了,才便于为编辑、记者出点子,为重点稿件和重要报道拍板、决断;悟性高了,才能见事快,决心大;文章是逼出来的,多写勤练,压力大,逼得凶,有利于锻炼队伍。总编辑带记者下第一线,既出佳作又练队伍,一举两得。譬如,去年我带队采写的《唐崇伟:功崇业伟大豆情》《汪文坪:点亮信仰的火把》《立起一座城市的道德标杆》、《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令人忧》等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这些作品也成为《仙桃日报》年度优秀作品。总编辑带头下基层,其他副总编辑、中层干部也不敢懈怠,纷纷深入一线,采访写作,在全报社形成了“人人当记者、个个写文章”的氛围。

盘子:强化策划、严格考核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总编辑就是一家报社的新闻业务方面的指挥官,直接决定着办报的方向、路径以及这张报纸的品质和地位。

精心改版求创新。求新求变,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制胜之道。今年,我们按照“栏目带版面,栏目带新闻”的思路,开辟了“情系基层记者行”“新闻微调查”“襄河评论”“仙桃楷模榜”“影像仙桃”“阿菊观察”“凡事帮忙”“兵在现场”“辉仔跑社区”等栏目,努力引导《仙桃日报》向高度提升,向深度掘进,向温度贴进。报纸要想办得好看,总编辑必须倾注心血培育品牌栏目。

强化策划攻重头。每月初,我组织编委会成员策划当月重要选题,制定宣传方案,将方案下发给每位记者,要求记者照单采购本报所需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每遇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宣传报道战役,我们也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指导采编人员按图索骥,精心完成。这样,我们做到小策划与大策划,阶段性策划与长远策划相结合,保证策划环环相扣,使新闻宣传浓墨重彩,好戏连台。譬如,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策划了“羊年说年——记者春节见闻录”,突出新鲜事、新风尚、新变化,10多篇带有记者个人情感的文章见报后,读者直呼“接地气,有温度”。

严格考核结硬账。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仙桃日报社制定了“每日星稿”制、“月度好稿”制、明星记者制、纠错制、中层干部百分考核制、记者打分计酬制、记者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新闻采编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我无法逃避,甘愿唱得罪人的“黑脸”,担当每月考核采编人员的总执行官。不讲人情,不搞特殊化,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公开、公正、透明考核每一位采编人员,完全以业绩论英雄。通过严格考核结账,促使采编人员“不用扬鞭自奋蹄”,让采编人员心中的新闻之火熊熊燃烧。

(作者是仙桃日报社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总编辑仙桃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仙桃归谁
植物帮之仙桃
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专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本期策划
我刊总编辑杜振民同志逝世
永远的遗憾——深切怀念不曾谋面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