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玺印印钮艺术符号阐释
2015-02-14陈竑罗慈花
陈竑罗慈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汉代玺印印钮艺术符号阐释
陈竑罗慈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汉代玺印在中国古玺印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印宗秦汉”一说。本文从文献入手探讨了玺印印钮的背景;从印钮的造型设计、钮制等方面探讨了汉代常见玺印印钮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指出汉代印钮艺术是集钮制之大成者;并探讨了印钮与图腾文化的关系,指出印钮艺术是图腾文化的浓缩。
玺印;汉代;印钮;图腾文化
一、玺印印钮背景
要谈印钮,首先要说玺印。玺印,又名印章,俗称图章、手戳、戳子等,是古代社会人们用以交接凭信的工具。刘熙《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以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以称为“玺”,官吏及一般人称为“印”。
关于玺印的起源,一直以来颇具争议。罗福颐、王人聪等从玺印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玺印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社会变革的产物。另外,“从古代文献的记载和遗存的实物结合来看,中国玺印可能最早起源于春秋,到战国时已经普遍使用。”由此可见,中国玺印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古代凡印必有钮,“印之有钮,犹器之有盖,碑之有额,浮屠之有尖,亭榭楼台屋宇有顶脊鸱甍也”,因此可推知印钮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何谓印钮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钮,印鼻也。”顾名思义,印钮,就是“印鼻”。印钮也作“印纽”,根据《说文解字》等文献的解释:印纽即玺印系带之处,系带为纤维质物,故以“系”为偏旁,因为玺印质地的区别,纽字又有从“金”为偏旁作“钮,从“玉”为偏旁作“钮”者。
古人经常随身携带玺印,或佩于腰,或系于臂,为便于携带,就在玺印顶部钻个圆孔,用绳子将它穿系起来,即所谓的佩印。其意义除作为信记外,还有祈祥厌胜的意义,颇似民间为孩童戴长命锁。或者随其所好,在印顶刻上简单的图象,作为装饰,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印钮”。此时的印钮只是为了实用,没有观赏价值。
(二)印钮功能的演变
印钮是玺印中最具特色、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其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中国玺印从起源之初就附以钮置,这时的印钮功能只是为了便于执捺系佩,到了秦代,官印印钮(见图1、图2)发展成为权力大小的凭证。秦汉时的官印,除了以金、银、铜等质料的不同来区分官爵的高低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从汉代开始,官印印钮的形式与封建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钮制,而印钮按官职大小有了明确的区分,成为了等级的标志。据应劭《汉竹仪》记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列侯,黄金印,龟钮;丞相、太尉等,黄金印,龟钮;二千石,银印,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等等。”当然,私印印钮并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而用。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由于官印形制增大,多为匣藏,官印的印钮艺术逐渐退化衰落。
图1 西汉官印
图2 东汉官印
二、汉代玺印印钮
汉代国泰民安,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我国特有的印钮艺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印钮造型古拙浑厚,线条生动洗练,题材丰富多彩,完全可以说汉代的印钮艺术是集钮制之大成者。
由于汉代私印印纽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以归类,所以笔者仅就几种常见的官印印钮进行探讨,譬如鼻钮、龟钮、螭虎钮及驼钮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龙钮、辟邪钮等诸多钮式,就不一一介绍了。
(一)关于鼻钮
鼻钮(见图3)是最通行的钮式,较齐整,其基本形式是印背有一弧形小环可穿带。西汉景帝和东汉早期,鼻钮呈薄边覆瓦状,又称瓦钮(见图4),钮身较薄,钮穿较大,如瓦覆于印台上。有的鼻钮在覆瓦的形式上,鼻穿变成跨越整个印台两侧的“桥拱”形,与印边相接,故又称桥钮。
由于汉代具有等级森严的钮制,因此印钮的形式反映了官吏等级的高低。鼻钮是最低一级的钮式,为秩千石以下官员用之。它大约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西汉早期鼻钮钮壁较厚,钮穿相对较小;中期变薄而钮面较窄;晚期(包括新莽时期)至东汉前期,钮面加宽,钮穿较大;东汉后期还有一种钮壁增厚、钮孔变小的形式出现。此外,在鼻钮演变的过程中,还出现过覆斗钮和坛钮。覆斗钮,即印台如一斗倒覆,顶端有一狭窄长方形的钮体,上面雕琢细小的孔;坛钮,就是印台呈阶梯形像耸起的坛,顶端形同覆斗钮式或上部再加一鼻钮式,可穿带。由于背面有台,又称为台钮。这两种钮式多用于汉玉印中,可能是因为玉质比较坚硬,为简化造型所致。
图3 西汉官印
图4 东汉“征羌国丞”铜印,瓦纽 故宫馆藏
(二)关于龟钮
在汉代,龟钮(图5)是高级官吏佩印的钮式,据卫宏《汉官仪》记载诸侯王、列侯、丞相、大将军、御史、两千石等官印均为龟钮。西汉早期龟钮较为古拙粗朴,龟形较小,背部略平,脚较短,颈不长,龟背纹路多较细密,为单线组成的菱形或六角形,足部雕刻粗略,四腿铸刻不清晰,甲边不见圈纹,整体上呈稳重安宁之态。中晚期,多做工精巧,龟形略小于印背,龟首不外伸,龟身呈俯状,形态逼真,刻纹细腻,纹样也较规整,有单线、双线刻等变化,背甲周边和足部多饰圈纹,有华丽俊美之气。新莽时期龟钮制作也较为工致,形态浑圆端庄,龟背甲高高隆起,四足有力,外形很像乌龟的一种——“象龟”。东汉早期的龟钮基本上沿袭前朝风格,只是有的龟纹凿刻较深;中期龟钮背部如馒首状,头伸出较直,四腿刻铸清晰,龟甲纹较细,多饰六角纹;而晚期龟身俯伏而长,背纹简单。
图5 新莽“长水校尉丞”铜印,龟纽 故宫馆藏
可见汉代龟钮在造型形式、雕刻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趋向了审美功能。不仅如此,龟钮官印与质地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凡金质官印均为龟钮,现今遗存的汉金质官印(给少数民族官印除外)均为龟钮,如西汉“石洛侯印”、东汉“广陵王玺”等;凡银质官印均龟钮,《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师古曰,《汉旧仪》云:银印,皆龟钮”,如“琅邪相印章”(见图6);秩比两千石铜印也用龟钮,如“校尉之印”“奉车都尉”都是铜印龟钮印。
龟钮艺术可谓是在汉代得到了充分发展,但汉统治者为什么选它作为官印的等级呢?《汉官仪》解释是“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但笔者认为可能是帝王及达官贵人祈求万年长存的象征。因为在我国古代,龟与龙、麟、凤一起,被称为“四灵”。古籍中有“千岁之龟,能与人语”、“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为神龟,万年为灵龟”的记载,古人将龟视为祥瑞之物、长寿的象征,而且传说龟的寿命可以长达万年,此外汉代当时比较盛行谶纬①之学,汉人将龟视为他们的守护神,由此种种可以推出,汉代统治者将龟钮作为官印的等级可能是寓意官运亨通、祈求声名万年长存,寄寓他们的美好愿望。
图6 东汉“琅邪相印章”,龟钮 故宫馆藏
(三)关于螭虎钮
螭虎钮也是汉代官印常见钮式,其为一种仁厚温顺的伏虎形象,按规定只有皇帝、皇后的玉玺才能用螭虎钮,如陕西出土的西汉白玉质“皇后之玺”(见图7)。螭是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螭虎即螭头虎身的怪兽形象。帝后玺印之所以要用螭虎钮,是因为:“印者,因也。所以虎钮:阳类,虎,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也”(应劭《汉旧仪》)。由于螭虎钮是为帝、后专用,所以其造型没有多大变化。
(四)关于驼钮
驼钮,文献记载中称之为“橐驼钮”,是颁给匈奴等少数民族首领的特有钮式,中原官印不用。两汉时期与边疆的少数民族虽有摩擦,但较长时间还是处于友好状态,有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处,或被吸入军队,成为征伐、戍边的重要力量,汉对于愿意亲善的少数民族,采取怀容政策,给其首领颁发官印。
图7 西汉白玉质“皇后之玺”,螭虎钮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8 汉代官印“汉卢水仟长”,驼钮 故宫馆藏
这些官印,多用驼钮,驼形有单峰、多峰之区别。东汉颁发给少数民族印的驼钮,驼形多粗壮,首微昂,如“汉卢水仟长”(见图8)、“汉归义羌佰长”。也有驼首不昂的,如“汉保塞乌桓率众长”。这种钮式,驼峰、驼头部的嘴、眼、鬃毛乃至通体驼毛的刻铸都十分清晰,造型比较真实,显示了汉代玺印篆刻的精湛技艺。对少数民族地区颁发这种印,显然寓有归顺与引重致远之意。
三、印钮与图腾文化
纵观汉代印钮的造型设计,不难发现其钮饰多用神兽、祥瑞动物图案,当然也不乏用人形、花草图案的。进而言之,汉代玺印印钮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实际上折射出了几千年来的图腾文化,也就是说印钮艺术是图腾文化的浓缩。
远古时期,人们崇尚图腾,将他们所崇拜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构图反映在鼎蠡礼器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印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将它们立体化,使印材增添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同时,也把自己的美好愿望篆刻出来,随身佩带,聊以寄怀。比如,汉人比较崇拜“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认为它们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于是印钮中就多用四神图像作钮式,而且官吏等级越高就越用四神图案。这充分了反映了图腾文化对印钮设计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对汉代官印常见钮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印钮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方寸玺印钮置之间蕴藏了珍贵的中华民族美学遗产。由于汉代崇尚平实博大的审美意识,钮式造型多精美工致,这对后世印钮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汉代是历史上比较强盛的王朝之一,而且统治时间较长,因此其印制得到了充分发展,也为印钮的艺术成就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可略见一斑。这一时期印钮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及政治思想,成为后人研究汉代印钮艺术的珍贵史料。
如今,印钮已逐渐脱离了传统造型和实用功能,而赋予了个人创意,转向审美意义。
注释:
①谶纬,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1]曹锦炎.古代玺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罗福颐,王人聪.印章概述[M].香港:三联书店,1963.
[3]小鹿.古代玺印[M].北京:中国书店,1998.
[4]陈松长.玺印鉴赏[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5]陈道义.从出土玺印看商周秦汉常见钮式设计的演变[J].装饰,2006 (02).
[6]叶其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J292.4
A
1005-5312(2015)11-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