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之路
2015-02-14陈香香
本刊记者 陈香香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的,他认为,“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习总书记对机器人寄予厚望,这势必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一、引言
目前,国际机器人产业和机器人研究正逐步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我国也应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统计,国内目前已有60 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机器人领域,世界上至少有48 个国家正在发展机器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将发展机器人技术和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口号,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驱动下,中国更有必要加快机器人产业化发展进程,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二、机器人产业热潮
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机器换人”热潮,尤其在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机器换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偏高导致的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
1.浙江机器换人工程
2013 年,浙江率先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每年实施5000 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 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2005-2012 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从14847 元/年增加到41370 元/年,年均增长15.8%,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2013 年5 月,浙江经信委针对30 个工业行业、567 家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专项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5 份,结果显示,75.7%的企业把“用工成本高”列为开展机器换人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61.5%的企业至少减少10%的一线员工,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员工。若以开展“机器换人”后用工减少10%推算,浙江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可减少用工70 万人以上,仅2013 年就可节省用工成本290 亿元以上。另外,实施“机器换人”后,企业的生产率至少提高10%-30%以上。
2.东莞积极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计划
2014 年,东莞发布《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 年)》的通知,将“机器换人”计划提上日程。
通知显示,到2016 年,争取完成东莞市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 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由2013 年8 万元/人提高到11万元/人以上。力争到2020 年,东莞市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和应用示范城市,实现由“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升级。
从提出“机器换人”战略,东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东莞市“机器换人”应用项目、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等,支持开展应用示范、产需对接推广、宣传培训。每年选定2-3个行业领域组织“机器换人”重点示范推广和对接活动,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和莞产设备在重点行业的应用示范推广,搭建行业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行业组织有效交流对接平台,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商业化推广和应用模式。
据了解,目前东莞已有六成工业企业陆续开展“机器换人”。根据计划,东莞将继续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推广事后奖励、拨贷联动、租赁补贴等方式,解决企业“机器换人”的资金难题。
三、产业发展趋势
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机器人行业相关人才、规模、技术、应用等因素均是加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由于我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仍需要进口,产品可靠性低;机器人市场处于培育期,整体规模较小,产业化则需要一个繁荣、庞大的市场来支撑;缺少有效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策略,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的应用比例为6.4%,日本26.6%,美国13.8%,德国13.6%,韩国10.8%,这意味着我国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机器人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机器人产业化应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迅速增长的黄金期。
1.市场需求巨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4 年发布报告指出,未来3 年机器人将达300 亿美元销售产值。201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5 万台,其中中国市场销售约5.6 万台。预计2017 年之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将成为世界第一。国际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最新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各地区工业机器人销量需求增长率排名中,亚洲地区居榜首,中国以54%的增速成工业机器人最大需求国。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行业的火热以及地方政府补贴等产业政策的推动,机器人在各行业领域广泛应用,正在形成制造业领域的常态化。机器人应用在一些新兴的中低端市场迅速扩大,例如,3C 行业(电脑、通信和消费性电子),由于作业精度高、生产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机器人颇受欢迎。另外,在航空、航天、物流、船舶等领域也日益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
2.发展智能化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更是明确了机器人发展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中,智能制造要求机器人更好地融合和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
实现机器人发展向智能化方向转型,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必须深度融合,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和产品质量;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要结合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
3.应用领域广泛
机器人最早应用在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精密制造领域,由于用工成本的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引进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已开始向国家安全、特殊环境、农业、医疗、科考等多个领域扩展。
目前,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已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生产事故,加速投资回收等。
四、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机器人产业链进行支持,推进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1.对策
(1)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储备。
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既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又需要一批具备专业技术人才或队伍。目前,我国已经造就了一批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型人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制定长期机器人人才储备计划,院校、企业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联合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分类侧重培养,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等方面培养面向机器人产业链各部分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机器人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队伍;制订相关政策,吸引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留学人才回国创业。
对于一些机器人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机器人技术,保障机器人及其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跟踪国际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承担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的高层次创新队伍。
(2)制订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蓝图以及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加强机器人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探析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细化产业发展路径和实现方式,尽快制定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蓝图、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机器人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4 年11 月,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工信部将组织制订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苏波表示,工信部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我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到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 个配套产业集群。随着这项政策的出台,势必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积极开拓国内机器人市场,形成产业规模。
众所周知,2013 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尽管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一些核心零部件仍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从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目前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 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 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 台;中国仅23 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 台的一半。从销售量来看,过去5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3 年销量同比增长60%;201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其中又以中国增长势头最猛,达54%。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极低的市场占有率,首先,我国应该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建立优质产业链,重点发展自主技术,实现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其次,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并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官、产、学、研、用等多方的合作和沟通,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最后,加强与国外企业或机构的联系,利用国外已有的技术或市场,尽快将成熟的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
(4)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发达国家纷纷从国家层面对机器人产业进行部署,包括美国的再工业规划、日本的新产业发展战略、韩国的机器人未来战略以及德国工业4.0 等。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加强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顶层设计,在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中突出机器人的重要地位;制定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保障等,实现机器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2.建议
(1)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重视基础研究,加大技术储备;
(3)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
(4)整合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5)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集群;
(6)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形成有效需求牵引;
(7)搭建产业交流平台,建立产业体系;
(8)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开放创新。
目前,中国进入机器人需求高速发展阶段,这种需求直接带动了投资风潮,并且规模在不断膨胀。近年来,在产业政策的激励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机器人领军企业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机器人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生产能力。鉴于此,我国应制定实施行业规划,规范产业发展,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产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