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钢琴伴奏艺术》课程建设要素的思考

2015-02-14孙威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钢琴演奏钢琴

孙威

对高校《钢琴伴奏艺术》课程建设要素的思考

孙威

对于我国高校的钢琴演奏专业(方向)来说,与钢琴独奏的教学与成就相比,钢琴伴奏的被重视程度与相关的教学环节,未能与前者相平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文化社会对对钢琴伴奏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钢琴伴奏艺术》的课程建设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钢琴教学的平衡发展与人才的全面培养为立足点,从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包括课程设置的属性、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教材等方面;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旨在对《钢琴伴奏艺术》课程的建设要素作以总结,并以此观照教学实践。

高校 《钢琴伴奏艺术》 课程建设

与强调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的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钢琴伴奏课程相比,本文所指的《钢琴伴奏艺术》更针对于钢琴演奏专业(方向)。《钢琴伴奏艺术》在高校中虽已不是新兴课程,但它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逐渐正式列入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视域下的钢琴演奏教学,在独奏领域已经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中国选手在世界级钢琴比赛中的斐然成绩,已经在音乐表现、技术难度等方面验证了教学效果,中国钢琴家在世界乐坛的崛起更坚定了我们发展这项教育事业的信心。与之相比,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钢琴伴奏领域的被重视程度远不及独奏,而且课程开展时间较短,所积累经验不足,尤其与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相关课程乃至各培养层次的钢琴伴奏专业建设相比,在教学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我们尚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规模上的外延,转为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是相应教学内容与进程的总和,是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实施教学的基本单元,它的建设与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钢琴伴奏艺术》的课程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完善钢琴演奏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其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有利于平衡我国钢琴独奏与伴奏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培养能力更全面、素质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专业人才。

一、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钢琴伴奏艺术》课程的建设目标,应为高校钢琴演奏专业(方向)乃至音乐表演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所服务,并在方向与原则上与其保持一致。从当前教育部对音乐表演专业所做的介绍来看,现阶段应以培养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等从事相关演出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所谓的“应用型”,正体现了国家根据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而做出的相应调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选拔和应用模式逐步确立,相对封闭的精英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对各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方向,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在顶层设计中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和目标,不断改革、充实、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保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以钢琴演奏专业(方向)来说,除了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还应培养其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把握,对相关音乐素养的追求,以及其适应能力、组织能力、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因此,在钢琴演奏的专业教学中,只重视独奏技巧的训练与音乐风格的把握已不足够,钢琴伴奏相关课程的重要性需被进一步认识和肯定,它的课程内容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与视野,并使他们通过另一种演奏形式更全面地认识到音乐的美感,提升其艺术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钢琴独奏的舞台与获得成功的几率都较小,而社会对钢琴伴奏人才的需求却日益增大。譬如,从高校自身的需求来看,中西乐器演奏专业(方向),民声、美声、流行等演唱专业(方向)以及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专业,都亟需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人才,现有的教师数量已不能充分满足扩招后的学生规模,时间与教学场地的局限易导致教学质量的停滞甚至下滑,新鲜力量的补给势在必行;从社会其它领域的需求来看,目前演出团体最紧缺的钢琴演奏人才,正是除了能独奏外,还能为声乐、器乐、舞蹈甚至戏剧等其它艺术形式伴奏的多面手。因此,《钢琴伴奏艺术》课程的开设,无疑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开了新的局面,利于其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职业规划,考取国内外艺术指导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完成更高层次的深造;或以更全面的专业素质,在面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实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此前提下,《钢琴伴奏艺术》具体的建设目标包括,配合其它相关课程,使学生熟悉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管弦乐器、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对所伴奏作品的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和总体音乐风格有所掌握,进而完整、准确、流畅并富于表现性的完成伴奏曲目;伴奏时能够与演唱/演奏者的音色、速度、力度、呼吸和情感处理等相适应、相融合,以平衡、默契的配合共同完成作品,真正起到烘托乃至引领的作用。

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建设目标,才能打破以往师生对它的固有认知,从而真正认识到钢琴伴奏在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围绕目标开展教学相关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所涉及的一切内容,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保证并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并以此影响甚至决定总体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属性

《钢琴伴奏艺术》在钢琴演奏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中的体现,直指对学生伴奏能力的培养,它通过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量的课时,实施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作为《钢琴演奏》课程(特指独奏)的拓展与延伸,它应与之共同作为专业主干课,平衡学生在独奏基础上的伴奏能力;另一方面,它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须与 《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管弦乐法》、《传统音乐》、《中、西音乐史》、《艺术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相衔接。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钢琴伴奏艺术》的时间仅为一学年,但随着其被重视程度的提升,它的学程应逐渐向《钢琴演奏》靠拢,教学内容也应更为丰富。

2.课程内容

钢琴演奏专业(方向)的《钢琴伴奏艺术》课程,以学生钢琴独奏的技术程度为基础,一般以成谱(正谱)伴奏为主,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声乐伴奏,为中外艺术歌曲伴奏,尤其在为德奥艺术歌曲伴奏时,钢琴更接近于担任作品中的一个声部,与演唱者常处于同等地位;为歌剧伴奏,钢琴承担了代替指挥和管弦乐队的责任,在与演唱者配合的同时,往往引导和控制着音乐的发展进程。二是器乐伴奏,或在室内乐作品中负责其中一个声部,或代替管弦乐队为其它独奏乐器进行伴奏或协奏。在具体教学中,声乐伴奏部分,教师往往会按照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从接触巴洛克时期———如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开始,逐渐过渡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如莫扎特、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选段,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以及法国的歌谣曲、俄罗斯的浪漫曲等等;器乐伴奏部分,教师一般按照作品的长度和难度循序渐进,从一些中小型的中外器乐作品,如《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美丽的罗斯马琳》、《庆丰收》、《思乡曲》、《渔舟唱晚》等等,向更具伴奏难度、织体更复杂、更具戏剧表现力的技巧性作品延伸,多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除钢琴以外的器乐作品,如《恰空》、《福利亚变奏曲》、《摩西主题变奏曲》等等,帮助学生熟悉不同乐器的音色与特点,并根据所伴奏作品的难度,相应提高自身控制能力,学会与之相配合。

在具体的教学和指导中,教师还应对伴奏与独奏所不同的演奏技巧给予特殊提示。譬如,在触键时,为声乐或室内乐作品伴奏(相当于一个声部)时,钢琴所表现的更多是自身本有的音色,而为其它独奏乐器伴奏或协奏时,根据作品需要,它需模仿、表现更多元的音色,如其它乐器的音色,流水、风声、雨声等自然音色等,此时,灵活自如、控制得当的触键便成为塑造和改变音色的重要技巧之一。在速度、力度和节奏上,要求学生除了按照原谱标记伴奏外,还必须学会聆听、揣摩和配合被伴奏者音乐表现中的细微变化和处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对方,做到步调一致。在踏板运用的处理上,一些声乐作品的伴奏谱(尤其是中国作品)极少明确标记踏板记号,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多听、多分析,正确区分和设计延音踏板、弱音踏板在伴奏中的使用。另外,在完成具体伴奏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着意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总谱、视奏、移调等能力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并发挥该门课程的实际作用。

3.组织形式

一是个别授课,这是音乐表演专业最为普遍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钢琴伴奏的学习虽与独奏存在差异,但其仍以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遵循钢琴演奏教学的特点与规律,钢琴伴奏沿用了独奏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一对一”授课为主,充分尊重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演奏基础,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领悟力等,因材施教。

二是小组授课,近年来,教学设备、设施水平的提高、数码钢琴的普及使钢琴教学的小组课成为可能,教师可结合个别授课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伴奏能力与程度进行分组(一般为3—10人或更多)。这种形式既可为学生之间的互相观摩、学习与探讨提供机会,又便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教学成本。

除此之外,高校和教师可利用公开课、专题讲座甚至新兴的慕课等其它更灵活多变的形式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更可以组织学生观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尤其是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通过现场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对钢琴、对音乐深入探索的热情。

4.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科学依据,但由于我国钢琴伴奏的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并没有统一的、专门化的教材,多由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演奏、伴奏和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现有的演奏水平与教学实际选择相关曲目,借鉴中外声乐与器乐的曲谱集(选)等。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适合我国高校教学特点与实际需求的高水平的钢琴伴奏教材;另一方面,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需要教学体系与方法的相互支撑。现阶段,我们除了借鉴、学习国外较成熟、规范的钢琴伴奏教材,并探索、总结、筹划、编写自己的教材外,还应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完善,反复研讨教学内容、进程及选择的曲目,确保《钢琴伴奏艺术》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保证教学质量。

另外,钢琴伴奏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除了本位的课程,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督促学生结合作曲技术理论类、音乐史类、音乐美学类等课程的学习内容,愈加完善自我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课程实践环节

《钢琴伴奏艺术》课程的教学,仅依赖于理论知识,依赖于课上的教学与课下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伴奏方面的能力,而“如果缺乏实践,钢琴伴奏者虽然在弹奏乐谱时准确无误”,“但却不能聆听歌声”与琴声,与其“进行协调一致的配合”,那么这种教学必然是失败的。①因此,我们应结合培养方案中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加大《钢琴伴奏艺术》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一方面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实践培养、完善、增强学生的伴奏技巧与心理建设。

譬如,钢琴伴奏中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明确的对象、一致的目标,学生可为其它院系的演唱及演奏专业(方向)的同学伴奏,二人或多人共同完成、诠释一部(段)音乐作品;又如,演出或比赛中现场发挥能力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如迅速适应外部的场地、观众等因素,及时调整自身内部的心理、精神状态等,以及克服、解决舞台上的意外情况或伴奏中合作双方的失误等),舞台上的细节(包括伴奏谱摆放的位置,上下台的基本礼仪,演出着装与风度等),以及伴奏者对合作者语音语调、音量等个性化表现的揣摩与磨合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完成。

从高校的教学管理层面,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相关比赛或演出,在舞台上锻炼技巧、磨练意志;或在期中、期末的考试及其它校内活动中,为需要钢琴伴奏的同学或教师担任伴奏任务,既增加了实践机会,又分担了钢琴伴奏或艺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减轻教学压力。

总之,《钢琴伴奏艺术》课程的建设能促进钢琴独奏与伴奏的平衡、统一,能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能力。特别是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就业相对较困难的今天,高校更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态势与市场需求,以课程为载体,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进一步推动、促进音乐文化繁荣与高等教育发展。

注释:

①葛慧.钢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5).

[1]刘丽娟.论钢琴艺术指导课的价值取向[J].乐府新声,2012(6).

[2]葛慧.钢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5).

[3]刘芳.浅谈教授管弦钢琴艺术指导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4]李艳红,刘雪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与改革策略[J].大舞台,2013(10).

[5]安雯,李鑫.《钢琴伴奏艺术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青春岁月,2014(3).

[6]张昱煜.平衡艺术中的细节——提高音乐学专业“声乐钢琴伴奏”课程培养质量的要素研究[J].艺术百家,2014(5).

[7]吴启健.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考与革新[J].科教文汇,2014(6)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钢琴演奏钢琴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纸钢琴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