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锣鼓乐作品《冲天炮》的教学分析
2015-02-14张园
张园
中国现代锣鼓乐作品《冲天炮》的教学分析
张园
研究中国现代时期锣鼓乐作品《冲天炮》的教学分析,通过从《冲天炮》的民族性教学分析、演奏特点教学分析和创新性教学分析这三方面的论述,总结出中国现代时期锣鼓乐作品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个时期作品,促进中国锣鼓乐作品教学发展的目的。
中国现代时期 锣鼓乐作品 《冲天炮》 教学分析
中国现代时期的锣鼓乐,是指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锣鼓乐。这个时期的锣鼓乐作品在民族性和创新性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①锣鼓乐作品《冲天炮》创作于1988年8月,此作品在民族性和创新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冲天炮》是一首在中国现代音乐时期,打击乐演奏家在民间采风的基础上,经过创作改编以及演奏法上的创新,成功的上演到现代专业演奏舞台并获得文化部最高奖“文华奖”组合类的打击乐经典合奏作品。这个作品堪称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和创新性。该作品不仅运用了民间原汁原味的演奏原型,还把中国传统的京剧等元素与现代电子音乐声像位移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既继承中国传统又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的打击乐合奏作品。它启发了教学者,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材民间打击乐元素,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去创作和演奏打击乐作品,启示打击乐演奏家自写自演,以出现更多更好的打击乐作品。《冲天炮》推动了中国现代时期的锣鼓乐作品教学和中国打击乐的发展。
一、《冲天炮》的民族性教学分析
民族性是这个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对理解和把握这个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锣鼓乐《冲天炮》的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分析这首乐曲的民族性。
(一)民间取材
《冲天炮》源自四川民间锣鼓乐“小河锣鼓”乐种中的一首曲牌。小河锣鼓起源于“斗富”,约在公元1657年,小河锣鼓在大湾地区盛行、流传。2011年,小河锣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渝北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延续300余年的小河锣鼓风格独特,在曲牌、乐器制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小河锣鼓主要用的乐器有:盆鼓、更锣、铛锣和小钵等。小河锣鼓乐器制作也很有特色:体积小,携带方便,制作简易,适用性强。盆鼓便是其中的典型,它俗称脚盆鼓,形状似脚盆,大面蹦着鼓皮,小面是空的,鼓面直径约八寸,高六寸,只要有艺人口授,一般农村木匠都可制作。民间艺人外出演奏时,翻山越岭,携带非常方便。由于小面空、通风性能好,不受湿气渗入,经久耐用,特别是在演奏时,主人家把红包(铜钱、硬币)丢进盆鼓,发出叮冬的脆响,融合在打击乐中,堪称川东一绝。②
《冲天炮》这首乐曲属于四川锣鼓乐中的耍锣鼓乐种,是渝北小河锣鼓中的一首著名乐曲。冲天炮,本意是冲上天的鞭炮,在这首曲子里表现民间年节期间燃放的烟花爆竹。
(二)民间采风
1.作者介绍
《冲天炮》这个作品的作曲者是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李真贵先生。李真贵,1941年5月生于重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山西省鼓乐文化艺术研究会,陕西省锣鼓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特约编审。曾任文化部直属表演艺术团体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③
2.采风过程
因为李真贵教授是重庆人,因此对重庆有着特殊的乡土情结。1988年8月,重庆市音协集成办公室唐德坤同志陪同李真贵教授前往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县寸滩乡,对流传于当地的“小河锣鼓”进行了实地的采风学习,当时由寸滩小河锣鼓队现场演奏。演奏“冲天炮”的乐队以盆鼓领奏,鼓声以“冬,共,铛,挎,不”的音色变化,抑扬顿挫,与锣、钹、小镲、马锣、铛锣和铓锣配合,描绘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手捂耳朵,欲看又怕,聚精会神地围观冲天炮的燃放过程。
通过民间艺人的演奏,李真贵教授捕捉到两个特点:(1)在敲击盆鼓时频繁止音,即民间艺人在敲击盆鼓时用一只手频繁的压在盆鼓的鼓面上,另一只手用树枝敲击鼓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闷击”演奏法。(2)小马锣的“抛锣”演奏,即左手持小马锣放在手心,当演奏时,左手把小马锣抛向空中,右手用小马锣槌去敲击小马锣的锣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民间艺人在演奏“冲天炮”这个曲牌时,频繁的在敲击盆鼓过程中使用“闷击”演奏法和敲击小马锣的过程中使用“抛锣”演奏法,形成了这个曲牌的演奏特色。
3.改编创作
(1)乐器的改变
把盆鼓这种民间乐器改变成小堂鼓,并且把盆鼓的“闷击”演奏方法延续到小堂鼓上。在演奏过程中增加了大堂鼓,加强了乐曲的低音声部,使整首乐曲的音乐层次感增强。保留了原来的小马锣和中马锣声部,新增加了大马锣声部,形成了马锣的高中低三个音响层次。把小马锣特殊的“抛锣”敲击方法延续下来,并运用在中马锣和大马锣的敲击中。把铓锣改变成大锣,但是演奏节奏型保留了铓锣的基本节奏型。新增加了乐器铰子,铰子别名小钹,在演奏中起到敲击节拍的作用,但是在后来的实际演奏中没有使用铰子这种乐器。
(2)乐曲的改编创作
民间原形的“冲天炮”,只有 A 部分,作者新创作了 B 部分和C 部分,同时新加入了很多元素。在 A 部分新增加了4/4和5/4的拍号。在 B 部分的大鼓演奏,新增加了“抛锣”演奏,在 C 部分大中小马锣的对奏,新增加了“对抛”马锣演奏。乐曲结尾处,新增加了鼓以及各个马锣由慢到快的轮奏。因此,李真贵教授把民间曲牌“冲天炮”在民间演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产生了中国现代锣鼓乐作品《冲天炮》。
结合以上分析,让学生了解《冲天炮》是取材于民间,在民间传统曲牌和民间实地采风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它相比近代时期的锣鼓乐作品,在民族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二、《冲天炮》的演奏特点教学分析
在锣鼓乐《冲天炮》的教学中,演奏特点的分析是演奏好这首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重点给学生讲解与作品演奏相关的知识,示范演奏难点的练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一)讲解有关作品演奏
1.讲解有关作品
《冲天炮》属于锣鼓曲中的“头身尾”结构形式,即“身”,民间俗称正板。以头子为先导,紧接正板,以尾子结束。
全曲的整体结构图是:
头子+A+B+A’+C+A+ 尾子
乐曲的整体结构和西洋的回旋曲式结构相似,以头子开始,A部分和B部分后接不完全相同的A’部分,再加上新的C部分,最后还是以A部分结束。
本曲的记谱法,用的是文字记谱法,就本文中用到的文字谱,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四川民间文字谱更多的用到“隆”、“冬”、“壮 ”、“当 ”、“切”、“ 弄”、“台 ”等 字,通 常情 况下,“ 隆 ” 是 敲 鼓 ,“冬”是闷击鼓。其中“壮”就是锣、鼓、川钹和马锣一起敲。敲击大马 锣时,用 到的文 字有“ 当”、“壮 ”、“切 ”,有时“切”不 敲 。 在 马 锣对奏时,“弄”是小马锣,“台”是中马锣,“当”是大马锣。
2.演奏形式的发展
《冲天炮》乐曲,首演于1991年1月26日香港艺术节,在香港大会堂演奏,担任演奏的是:李真贵(领奏)、王建华(川钹)、杨守成(大锣)、朱毅(大马锣)、陈涛(中马锣)、郭雅志(小马锣),一共六人演奏。之后在新加坡,演奏者在演奏中把小马锣、中马锣、大马锣的每个演奏者数量增加成两位,即演奏人数一共增加为九人。2011年,在天津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民族打击乐研讨会”上演奏,新增加了带“面具”等现代新鲜元素。2012年,获文化部专业院校最高奖———“文华杯”艺术院校打击乐组合类演奏奖。
3.演奏状态及服饰
通过在上文中给学生讲述这个作品的背景,是表现过年时热闹的场景,所以我建议学生应面带笑容,想象小时候过年时的心情,用兴高采烈的状态来演奏这首《冲天炮》。
乐曲的演奏服装,因为《冲天炮》描写的是过年放鞭炮的喜庆场景,我建议学生可穿上中国传统的小红棉袄或中国唐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体现这个作品的民族性。
(二)讲解有关演奏难点的练习方法
在作品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给学生分析这个作品演奏难点的练习方法。这首乐曲中用到的乐器有小马锣、中马锣、大马锣、川钹和大锣等。
《冲天炮》在演奏上的主要难点在于敲击小马锣时“抛锣”演奏。“抛锣”即在演奏过程中把马锣抛出再接住,继续敲击。它有两种形式:单人自抛自接(纵向“单抛”)和多人成对互抛互接(横向“对抛”)。
教学生“抛锣”演奏的练习方法:
1.“抛锣”有两种抛法,一种是直接向空中抛锣,一种是在抛锣之前向自己的外侧方向转着抛。本人在这里提倡转着抛,因为马锣在空中旋转,会在空中有一定力的缓冲,这样使接锣的演奏者接受到反方向的力会小一些,更容易接到马锣。
2.在“抛锣”的练习中,由于乐器都是金属制成,特别是大马锣的面积相对比较大,重量也比较重,所以可先使用辅助工具手套或用木头做的形状如马锣的木锣练习,防止伤害到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
3.在“对抛”马锣的练习时,两位演奏者可先近距离的练习,例如两个人先站在一米之内对抛马锣,待两个人之间有了默契,再把距离适当变大,直到达到演出时的标准距离。
4.演奏者在接马锣时,可根据马锣的运行走向在马锣还没有降下来时,先做接马锣的准备动作,即当马锣降到接近自己胸部的高度时,身体向下蹲着接马锣,这样马锣不容易掉在地上。
(三)培养学生合奏能力
锣鼓乐属于民族打击乐,在民族打击乐合奏《冲天炮》的教学中,合奏能力是民族打击乐合奏演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敲鼓的学生和敲马锣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此曲中,出现了多次“抛锣”演奏,在“抛锣”过程中敲马锣的学生接到马锣后再继续敲击,敲鼓的学生需要顾及敲马锣者接锣和调整马锣再敲击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因此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敲大马锣、中马锣、小马锣学生之间的合作。在乐曲的 C 部分,大、中、小马锣之间的对奏,特别是敲小马锣的学生,需同时与敲中马锣和敲大马锣的学生进行交流,敲中马锣和敲大马锣的学生也要多配合敲小马锣的学生。
总之,这首民族打击乐合奏《冲天炮》,对学生在演奏中的合奏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之间多配合,多交流,在共同练习中提高合奏能力。
三、《冲天炮》的创新性教学分析
在锣鼓乐《冲天炮》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分析这首乐曲的创新性。这首乐曲最大的创新在于“抛锣”在移动音响上的特色,“抛锣”在听觉上的改变,是属于声音的第五维变化。声音的第五维是指声音的水平方向感、深度感、高度感、空间感和运动感。
(一)声音的运动感变化
1.“抛锣”在本曲中一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抛自接,即纵向“单抛”。演奏证明,在敲击马锣之后向上抛的过程中,出现一种新的音色,且在上升过程中这种音色一直在持续发生变化,同理,在马锣下降的过程中,音色与上升过程中成对称变化。纵向“单抛”的马锣运动变化,基本是在演奏者所处的上方区域内。这种声音的运动感具有纵向运动的特点。
2.一种是把马锣抛向对方,让对方接住自己的马锣,这种叫做横向“对抛”。演奏证明,在敲击马锣之后横着抛向对方的过程中,马锣的音色出现变化,“对抛”马锣的运动范围比“单抛”马锣的范围更大,主要在两位演奏者所处的中间区域。“对抛”马锣在音响上形成立体声的环绕效果,更能触动欣赏者的听觉。因此,这种声音的运动感具有横向运动的特点。
(二)“对抛”后新的音色组合
因为民间乐器制作的随意性,所以有六个音色不同的马锣。因此有两个音色近似的小马锣,即高音声部。两个音色近似的中马锣,即中音声部。两个音色近似的大马锣,即低音声部。
乐曲的第一处“对抛”马锣是在乐曲 C1部分的前两小节处,两个小马锣
分别从舞台的左右两边互换位置,在空中的最高点处交叉落下,这两个马锣在空中运动成抛物线的过程即是声音的位相移动。演奏证明马锣在空中运动时的音色与未抛马锣前敲击的音色不同,因此形成了本曲中第一组新的音色组合。
乐曲的第二处“对抛”马锣是在乐曲尾子的前两小节处,由上文可知,在 C1部分的演奏时已经形成了新的音色组合,虽然乐曲中 C1部分和 C 部分演奏的节奏和音色组合基本相似,但是经过“对抛”马锣后,使原来左边的马锣运动到了右边,马锣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敲击的音色也就发生变化,形成了与第一处“对抛”不同的音色组合,即第二组新音色组合的形成。
如今,现代派的作曲家也经常会利用声音位相上的移动,来达到声音的立体环绕效果。例如利用人的走动使乐器的声音发生变化等。《冲天炮》这首乐曲不仅利用演奏者的走动使乐器的声音发生变化,而且本曲中还利用演奏者不动,乐器移动的方式,即“抛锣”,也达到了声音在空间上运动的效果,是声音位相移动方法上的创新。冲天炮的“单抛”和“对抛”,把民间演奏中近距离的“抛锣”演变成向高空中“抛锣”,把马锣这种传统的乐器与“抛锣”这种现代因素结合起来,是在打击乐演奏方法上的创新。以上讲述的创新点,形成了这首乐曲显著的特点。所以,相比同时期的作品,《冲天炮》是中国现代时期典型的创新作品。
结合以上分析,给学生示范《冲天炮》中的纵向“单抛”和横向“对抛”,通过演奏证明,乐曲中出现了新的音色组合,这相比近代时期的民乐作品,在创新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四、结束语
结合以上部分,我认为在中国现代锣鼓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把握作品大的背景,即这个时期作品的民族性和创新性,然后具体分析作品的演奏特色,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表现作品的目的,以推动中国现代锣鼓乐作品的教学发展。
注释:
①蒲方,周耀群,俞人豪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②朱泽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 ISBN 中心出版社,1999.
③李真贵.李真贵与中国打击乐[M].台湾:台湾福茂公司,1990.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