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普列汉诺夫的文化思想①

2015-02-14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卢梭艺术

陆 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论普列汉诺夫的文化思想①

陆 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普列汉诺夫;文化;唯物主义;生产力

普列汉诺夫是第二国际最有代表性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文化的理解还相当宽泛,用普列汉诺夫自己的话说,它是一个很不“精确”的词,但普列汉诺夫坚持立足生产力状态来解释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细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环节,都展现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特别是其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强调,足以使他有别于一切对经济决定论唯物史观的机械理解。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是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家和评论家。在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他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历史的卓越著作出现在俄国和国际舞台上。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著作中捍卫、论证并通俗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深刻地阐发并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如: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思想体系的作用,等等。”②伏·福米娜.普列汉诺夫及其在保卫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M]//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59:1。

按照福米娜的归纳,普列汉诺夫有关哲学史、美学史、社会政治思想史方面,特别是有关唯物主义和俄国哲学史方面的著述,“是他对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这个评价是名副其实的。普列汉诺夫祖先是鞑靼人,父亲是退职上尉,母亲为别林斯基近亲后代。他19岁就参加民粹派组织,投身革命,24岁迫于沙俄政府搜捕,第二次逃亡欧洲,开始长达37年的流亡生活。这期间他多次见到恩格斯,结识了考茨基、李卜克内西和伯恩斯坦等一批第二国际领军人物,且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他还求学日内瓦大学和巴黎大学,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通晓德、英等多种欧洲语言,能用法语流行写作。从这个履历来看,普列汉诺夫熟悉欧洲的文化传统,当不下于对他自己祖国的情愫。普列汉诺夫作为政治家并不成熟。他早在1883年就在日内瓦组织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劳动解放社”,1903年10月他与列宁共同主持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然而普列汉诺夫晚年转向孟什维克保守立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坚决反对布尔什维克革命,则使他曾经夺目光辉的政治生涯前功尽弃。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的开创性贡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阵营,都是一致公认的。

一、唯物主义与生产力

1895年出版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公认是普列汉诺夫最重要的哲学及史学著作。所谓一元论,是针对心物二元论而言,在普列汉诺夫看来,正确的历史观只可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可能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并举。普列汉诺夫日后交代,是书为了通过审查,他不得不隐蔽“历史唯物主义”,取用了“一元论”这样一个晦涩的书名,并托名别尔托夫(Beltov),才得以在国内予以正式出版。列宁曾称此书是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1895年1月30日年致维拉·查苏利奇(Vera Zasulich)的信中,称赞此书出得非常及时。2月8日又直接写信给普列汉诺夫,祝贺此书能终于能在铁幕森严的俄国国内出版:

维拉把您的书交给我了,谢谢。我已开始读,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您争取到使这本书在本国出版,这本身无论如何是一次巨大的胜利。这又是一个阶段,即使我们不能保住这块刚刚争得的新阵地,但这仍不失为一个打破冻冰的先例。①恩格斯.致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383.

这可见,恩格斯未及读完此书,已经判定它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未必是客套话。第二年,《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的德文版就面世在斯图加特。此后此书被相继译成法、英、意、西、波等多种文字,堪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部经典性理论著作。

当存在多条关键路径时,移动关键工序之后,不一定能够立即减小完工时间,但是,满足移动条件式(2),移走关键工序之后,关键工序所在的原关键路径消失,移动到新位置后,不会产生新的关键路径,从而可以减少关键路径的条数,因此可以引导算法向着更为优良的改进解方向搜索。此时,如果采用精确评价方法,重新计算新解的最大完工时间,则相对于原始解,可能没有变化,因此,近似评价比精确方法更为准确。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系论争之作,故言辞犀利。该书第二、三版序言中作者声明在先,说他不想修改自己的各个论据,因为对论战性著作作任何修改,都意味着用新的武器反对自己的论敌,迫使他用旧的武器作战,这是不公平的。特别是他是时的主要论敌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已经故世,尤其如此。米海洛夫斯基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著名的民粹派思想家。普列汉诺夫开篇就陈述了他同米海洛夫斯基的分歧,他引了后者1894年1月《俄国财富》上的一段话,“如果您现在遇到一个年轻人……他甚至有些过分性急地向您声明,他是‘唯物主义者’,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曾经是我国很早以前有过的毕希纳和摩莱肖特的崇拜者那种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常常是您的交谈者无论对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方面还是科学方面都没有丝毫的兴趣,关于这些方面他所具有的甚至是极为模糊的概念。他想说的是,他是经济唯物主义理论的信徒,而且还是在特殊的、有条件的意义上……”②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M].王荫庭,译.商务印书馆,2012:4.由此可见,普列汉诺夫同民粹派理论家展开论争的首要问题,就是为唯物主义辩护,说明它并不是如论敌所讥讽的那样,是一种唯经济论。

那么,什么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的回答是,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对立面。唯心主义试图用精神属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与物质属性。反之唯物主义则试图用物质属性,用人类的或动物的躯体组织来解释心理现象。故一切将物质看作第一因的哲学家属于唯物主义者阵营,一切将精神视为第一因的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这一解答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特别是以生理组织来释精神现象,最多是17世纪经验主义和18世纪感觉实证主义针对形而上玄学的矫枉过正之谈,要将它定位为与精神之学对举的唯物主义哲学本质,多少显得言不由衷。但是,紧接着普列汉诺夫对于唯物主义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表述,则无疑开始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更具体表述。普列汉诺夫指出,时间在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建构起了最为丰富多彩的生产建筑,“这些上层建筑使得一个时代的唯物主义具有跟另一个时代的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①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M].王荫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5.时间即历史,在普列汉诺夫看来,正是每一个时代独树一帜的文化结构,使它的物质基础同其他时代区别开来。这已经不是决定和反决定的辩证问题了。

一般认为第二国际以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为首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确立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构架的同时,也确认了一种经济决定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普列汉诺夫重申,生产力的特定状况不仅制约着特定社会的内部关系,同样还制约着特定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外部关系。在此基础上,为满足社会出现的新的需要,产生新的机构。但是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机构,包括武装系统、战略、外交、国际法等,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由是观之,阶级关系可以还原为生产关系:

什么是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呢?这首先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间发生的那种关系:生产关系。这些关系在社会的政治组织中以及在各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得到自己的表现,而这种斗争乃是各种不同的政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的基础上必然耸立着符合该基础的思想体系的上层建筑。②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6.

值得注意的是,普列汉诺夫特别强调了“思想体系的上层建筑”的产生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它不是一时关系的权宜之计,而是被视为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换言之,它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到无意识层面的积淀和转换过程。这一思想,将在以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进一步看,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有更为细化的陈述。上文所述政治理论,在普列汉诺夫看来还属于思想体系的初级阶段,如哲学与艺术就属于在它之上的高级思想体系。为此他比较了马克思和法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伊波利特·泰纳的哲学与艺术观念,认为马克思的所有信徒都无条件同意泰纳,愿意认可一切艺术作品和哲学体系,都可以用特定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状况来加解释。但问题在于,这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状况又当何论?泰纳的回答是,人们处境的变化引起他们心理的变化。这同样没有问题。对此普列汉诺夫指出,究竟是什么引起社会人处境的变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呢?

普列汉诺夫指出,在于泰纳,说明文化的缘起面临一个悖论。那就是他以社会心理为终极因,认为精神和风俗的一般状况不仅创造各种艺术、文学和哲学,而且创造特定民族的工业和全部社会设施。由此,社会人的心理取决于他的处境,他的处境又决定于社会心理。这分明是一个悖论。故只有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真正解决了这个18世纪启蒙运动以降叫人一直头痛的二律背反。这个解决之道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即是以生产力替代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发展的终极因。即:社会环境的属性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生产力状况。一旦生产力状况确定了,社会环境的特征也相应得到确定,同时适应这环境的社会心理,也就得到了确定。如是以环境为一方,同以精神及风俗为另一方的相互作用,最终是在生产力状况上得到了说明。

二、论卢梭

但立足生产力状况的最终说明并不等于经济唯物主义。事实上对于是时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孟什维克奉行的经济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多有反驳,认为那是民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历史观。1897年发表的一篇书评《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普列汉诺夫对经济唯物主义有过如下质疑:

该怎样称呼这些虽然断言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同时却深信这个因素——即社会经济——本身乃是人的知识和概念的产物的人的历史观点呢?除称为唯心主义观点外,不能把这样的观点称为别的东西。可见,经济唯物主义还不排斥历史唯心主义。①普列汉诺夫.论唯物主义历史观[M]//王荫庭.普列汉诺夫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30.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很明确:经济决定论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显而易见它不宜替代用社会生活的综合观点来分析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起源,因为真正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实际上并不喜欢到处乱套经济因素。关于哪个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斩钉截铁的支配作用,这个问题提得不恰当,黑格尔就是例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面世以来,只有理论上一无所知的人,才会忽略社会历史因素的复杂性。

本着这一基本视野,普列汉诺夫分析了卢梭等人的文化思想。《让·卢梭和他的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一文1912年9月刊于《同时代人》杂志,后收入《普列汉诺夫全集》俄文版第18卷。这篇曾经作为附录,收入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的著名文献,在国内已经由商务印书馆多次重印。普列汉诺夫分析了卢梭何以不同于同一时期绝大多数启蒙思想家的历史观时,再三强调生产力是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最终因素,以及特定地理物质环境决定社会制度性质。这一切都显示出普列汉诺夫的相关文化思想。如他指出,研究原始文化不在于树林里漫步,灵魂出窍与神明交游,反之:

要了解原始时代人类文化的景象,只有敏感的灵魂的热情是不够的;至少需要有一些关于野蛮部落生活条件的知识。因此再没有比嘲笑卢梭和宣布他得出的结论都是最纯粹的虚构更为容易的了。其实,早从伏尔泰时代以来,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伏尔泰就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卢梭使他产生了用四只脚跑进森林去的欲望。不过,实际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可笑的东西,也有更为天才无比的思想。②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12.

卢梭“更为天才无比的思想”,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就是不人云亦云,屈从用观念来解释世界的18世纪流行作风。反之卢梭懂得,要了解原始文化的历史,弄清楚原始人的观念为什么并不是终极因。有些人坚持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就已经有了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却没有指出他们何以会有这种观念。故卢梭是坚决反对用社会政治概念的发展史,来说明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进程。卢梭指出,在人们产生政府和权力的概念之前,是需要许多时间的。虽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也承认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成长和巩固起来。但问题在于能力和智慧的发展进步在卢梭心目中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普列汉诺夫指出,卢梭很清楚他自己的研究目的,就是在于确定究竟是哪些条件,引起了人类智慧的进步和能力的发展。这些条件,说到底也是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的条件。

在这一点上,普列汉诺夫认为卢梭相似爱尔维修。他引爱尔维修的话说,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是出于时代的必然。这个时代的必然就是环境和初民的需要。他注意到卢梭举例埃及科学和艺术的起源与传播归功于尼罗河的泛滥。在希腊,阿提卡的山石地貌比较斯巴达的肥沃土壤则更适宜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由此卢梭得出结论,北方民族一般来说比较南方民族更为机智,是因为他们非如此不能生活下去。大自然在拒绝将富饶赐予土地的地方,将富饶赐予了精神。继之,在沿海和河流地带,人们发明了捕鱼器具,由此成为渔民;在森林中,人们发明了弓箭,由此成为猎人;寒冷地带,人为御寒始衣兽皮;火山地带,人们开始有了冶炼金属的灵感。所以说到底,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卢梭在其关于文化发展大概过程的猜测中既然以这一毋庸置疑的原理为指南,他就表明自己是一个真正有天才的人。不过他对文化发展最初阶段的人类“生活条件”却很少了解。因此他对这种生活条件的观念完全不正确,这样在把自己正确的方法应用于思考文化领域内人类最初的进步的时候,他就给自己造成了许多困难。③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32.

很显然,普列汉诺夫欣赏卢梭,是因为卢梭肯定科学和艺术的缘起和发展首先取决于特定地理环境中基本生存需要,而不是知识观念,这足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但是卢梭没有去深入了解彼时人类生活的具体条件,则终究还是功亏一篑。这个原初初民文化发展的“生活条件”,在普列汉诺夫看来,不是别的,只能是立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关系。就此而言,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指出私有制的产生先于国家的产生,换言之,人们的政治关系将因他们之间的公民的、财富的关系来加说明,终究还是一种值得欢迎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而卢梭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这一唯物主义态度多为现代社会的思想家们视而不见,反之只能欣赏卢梭行文的华美风格,真是遗憾之至。

三、论文化发展

关于普列汉诺夫的文化发展思想,福米娜有过一个提纲挈领的评论。她说:“普列汉诺夫,在争取俄国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他是俄国先进文化优秀代表们的接替人和继承者,他保卫了这个文化的伟大传统。但普列汉诺夫并不仅以保卫文化遗产为限。他还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一步探讨了美学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研究俄国民族文化时,揭示了它的阶级特征。”①福明娜.普列汉诺夫的文学和艺术观[M].张祺,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1.所谓文化发展的阶级特征,据福米娜的归纳,便是坚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和思想必然具有阶级性,而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思想则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故福米娜读普列汉诺夫,便是他笔下的19世纪前期俄国文化带有鲜明的贵族色彩,到20世纪文化力量则表现为两个极端: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

福米娜对普列汉诺夫文化思想的评价应无疑问具有列宁主义的色彩。用福柯的范式来说,便是一切时代的文化表征及其认知,必然笼罩着权力的阴影。但是理论的范式转换固然日新月异,文本的原初意义去解读即便同样可以与时俱进,终究还是有着一个历史主义的视阈限定。由是来读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探讨”的“美学问题”,他的艺术论《没有地址的信》无疑是当仁不让的代表作,我们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其实是远非阶级特征这个标签,可以概括的。

《没有地址的信》系普列汉诺夫1899至1900年间写成,生前只发表了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以《论艺术·社会学的研究》为题,最初是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合法马克思主义”机关刊物《创始》1899年第4期上也是最后一期上,盖杂志是年5月号即告停刊,这篇原打算分两期刊完的文章却半途中止。同年《科学评论》杂志第11期重新刊登了上述文章,只是将论文改成了书信体文献。《科学评论》次年第三期以“原始民族的艺术”为题,刊出了第二封信。后面四封信皆系在普列汉诺夫遗稿中发现。196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该书中译本,则根据《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俄文原文作了校订,将第二、三封信合并为第二封信,第四封信作为第三封信,第五、六封信合并为第四封信。

普列汉诺夫的第一封信开篇是从托尔斯泰的著名美学论著《什么是艺术?》谈起的。托尔斯泰认为自鲍姆加登开辟美学学科以来,谈美的定义汗漫无边,多不胜数,无非是两种基本倾向。其一是某种绝对理念的显形,其二是无关功利的快感。先者是客观主义,后者是主观主义。总而言之都是走神秘主义路线,把本来是清晰明白的东西,越是讲解,越是糊涂。故而假如寻求给艺术下个定义,必须将它与美脱钩,才不至于落入纠缠不清的形而上学泥淖。按说托尔斯泰呼吁艺术定义与美脱绑不失为明达之见,但是托尔斯泰接下来给艺术所下的定义,即将艺术定义为情感的表达和交流,似乎也是老生常谈,并无太多新意。普列汉诺夫不满意托尔斯泰就艺术与语言的两分,所谓我们使用语言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使用艺术来相互传达自己的情感。他反驳道,托尔斯泰这里说得不对,因为语言服务于人,不仅表达思想,同样也表达情感。例如诗歌即是以语言作为工具。同理说艺术只是表达情感,亦为不妥,因为艺术既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只是并非付诸抽象,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加表现的。

有鉴于此,普列汉诺夫声明他将毫不含糊地坚持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考察艺术。所谓唯物史观,他指出,是和唯心史观针锋相对的:“圣西门从唯心主义观点来观察历史,以为希腊人的社会关系可以用他们的宗教观来说明,而拥护唯物主义观点的我则要说:希腊人的共和的奥林普斯是他们的社会制度的反映。圣西门对于希腊人的宗教观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回答说它们是从他们的科学世界观产生的,而我则以为,希腊人的科学世界观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本身是受希腊各个民族拥有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的。”①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73:7.

可见,普列汉诺夫始终是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解释任何一个时代观念和文化的缘起及发展。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的发展将为一切科学和不科学的观念形态提供最终的说明。对于艺术的研究,普列汉诺夫认为它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不仅可以说明艺术的个别问题,同样足以镜鉴艺术史的发展规律。它有别于达尔文的从生物学出发的进化论唯物主义,但并不等同于狭窄片面的经济唯物主义。

普列汉诺夫批评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美学。他引述了《物种起源》中动物也有美感的观点:“美感——这种感觉也曾经被宣称为人类专有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记得某些鸟类的雄鸟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而其他没有美丽羽毛的鸟类就不这样卖弄风情,那么,当然,我们就不会怀疑雌鸟是欣赏雄鸟的美丽了。”②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73:8.达尔文接下去说,世界各国的妇女也都用色彩鲜艳的羽毛来装饰自己,这一点和动物没有两样。此外交尾期间雄鸟优美的啼声,无疑也是雌鸟所喜欢的。由此可以结论,人类和动物所喜欢的颜色和声音,是同样的。普列汉诺夫认为达尔文的结论可疑。因为达尔文陈述的事实并没有说明上述趣味的起源。而如果生物学不能说明审美趣味的起源,那么它就不足以人类审美趣味的历史发展。他进一步引述达尔文自己的文字:美的概念,至少就女性的美来说,在人们心里是没有定见的。而且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从大多数野蛮人令人讨厌的装饰和同样令人讨厌的音乐来看,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还不如某种动物,比如鸟类。由此针锋相对,普列汉诺夫提出了他的质疑意见,那就是既然美的观念在同一人种的不同民族之间各不相同,那么很显然,我们就无须在生物学中来探寻这一差异的原因。诚如达尔文本人所言,对于文明人来说,这些美感是与复杂的观念以及思想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即是说,达尔文本人言不由衷,当他将文明人、复杂的观念与思想进程同人类的美感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已经不由自主从生物学转向了社会学的立场。

不光是艺术和美感,文化亦然。在阐述人类对称感的由来时,普列汉诺夫总结出这样一条定律:大自然给予人以能力,而此种能力的练习和实际运用,则取决于他的文化发展进程。那么,何谓“文化发展进程”?普列汉诺夫调侃说这里他说的“文化”,是他有意使用的一个并不精确的名词。但是毋庸置疑文化发展同样最终将由生产力的发展得到说明。对此普列汉诺夫这样回敬了他假设的多元决定论的论敌:

事实上,敬爱的先生,您是希望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由其他的“因素”来决定。我要问您:艺术是不是这些因素之一呢?自然,您会说是的,于是我们就得出下面的论点: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是由艺术的发展所决定,而艺术的发展则是由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关于所有其他的“因素”,如经济、民法、政治制度、道德等等,您也一定会这样说。那末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得出下面的结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是由上述一切银锁的作用所决定,而上述一切因素的发展则是由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③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73:39.

可见,多元决定论在普列汉诺夫看来,是落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圈套。为此他追溯了史达尔夫人从民族性格到政治和社会制度来分析文学的过程,指出这一观点为圣-伯甫等人接受,成为19世纪欧洲批评界的主流意见。进而指出,当泰纳断言人们的心理是因其境况变化而变化的时候,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当他声称人们的境况是由他们的心理所决定时,就是在重述18世纪的唯心主义观念。而泰纳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最精辟见解,显然是出于前者而非后者。摆脱这一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其表述最终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①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73:47.惟其如此,普列汉诺夫认为,方是坚持了文化发展的唯物史观。

但文化发展的唯物史观不等于拥抱经济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在《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和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一步也动不得。”②普列汉诺夫.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M]//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59(2):272-273.社会心理在这里不复是唯心史观的符号,而成为从法律政治到文学、艺术、哲学等一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必须。换言之,一切文化形式,必打上社会心理的印记。这或可说明,普列汉诺夫在19世纪一路风行的法国批评中,何以对泰纳的环境—心理决定论,一直情有独钟。

至此我们可以对普列汉诺夫的文化思想总结如下。文化诚如上文普列汉诺夫本人所坦言,尚还是一个“不精确”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尚有待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作更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他的大量相关著述中无疑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毫不含糊地将经济基础定位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为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之上。由是,他是为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定下了一块基石和一个基本框架。但与此同时,他对于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重视,则是充分细化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从他对泰纳的欣赏中就可以看到,环境和心理是多么相亲相爱,联手演绎了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之间的过渡过程。甚至我们同样可以说,当普列汉诺夫断言泰纳认为环境决定心理是体现了唯物史观,他是在联姻环境与物质生产;当普列汉诺夫断言泰纳认为心理决定环境是重弹了唯心史观,他是联姻社会心理与精神生产。而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之间,矗立着同样是立足于特定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政治制度。

Plekhanov’s Thoughts on Culture

LU Y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Plekhanov;culture;materialism;productivity

Plekhanov was an orthodox Marxist theorist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He regarded“culture”as a broad and“inaccurate”term.His tenacity in using the productivity state to explain history and his elaboration of the intermediary link between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demonstrates bountiful Marxist thoughts about culture.His emphasi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psychology differentiates him from all mechanic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陆 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

G02

A

1009-9506(2015)011-0032-07

2015年10月12日

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BS0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卢梭艺术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纸的艺术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