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刊载抒情散文探究①
2015-02-14龚奎林杨
龚奎林杨 璐
(1.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文 学]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刊载抒情散文探究①
龚奎林1杨 璐2
(1.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中国现当代文学;故乡;想象;意蕴
散文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散文是一种主观抒情色彩很浓的文体,因此从“情”的解析出发,可以很好地感受《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抒情散文中的故土情、亲情、友情、爱国情以及对奉献之情的歌颂。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创刊始于1948年的《战地副刊》,改革开放以后更名为《大地副刊》,但是其宗旨一直未曾改变:紧密联系时代,反映时代的变化,服务于人民大众,贴近人民群众,传播主流意识,一直都以先进的思想和健康的创办风格感染群众,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赞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文学本身的作用之一就是挖掘人性中的各种美与丑,起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是一种特别讲究真美、侧重表现个性感受的文学样式,无论是记事、怀旧、写人,都离不开以情感人,能充分发挥报纸副刊服务大众的作用。因此,散文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具有强烈抒情性和浓烈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更是独占鳌头②。而通过对《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抒情散文③的研读,可以感受其故乡情、亲情、友情、爱国情——无论是对战士还是对平凡人无私奉献的崇敬之情,一直都是不变的主题,而且其抒情真诚、细腻、酣畅,有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
故土情思的书写 故乡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了的一份记忆、一份牵挂,从一出生开始故乡就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中。这类散文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歌颂新中国成立的故土情。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人民当家做主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从此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歌颂新生活,憧憬未来,无疑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在1951年写的抒情散文《我热爱新北京》。在解放前的作品中,老舍笔下塑造了一批又一批苦苦挣扎的北京下层人民形象,穷人们深受剥削之苦,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居住的环境极其恶劣,并时刻承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而随着北京的解放,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北京是清洁的、美丽的、明亮的,最重要的是:下层人民不再受到剥削,迎来了光明。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等都是具体实在、真切可信的,抒发的情感真实动人,这样真挚的情感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理解上的,只有亲身经过这样翻天覆地变化的人才能向读者传达这样最真实的情感。老舍的这篇抒情散文以小见大,透过故乡北京的变化书写整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对故乡的爱升华为对新中国和伟大领袖的爱,正如老舍在文中写道“我怎么能不感谢毛主席呢?是他,给北京带来了光明,和说不尽的好处呀”。在立意上,徐迟的《归来》和《我热爱新北京》很相似。虽然徐迟不是重庆人,但他在重庆生活过几年,山城重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朝夕相对的山城有着熟悉的山峰,熟悉的树木。在熟悉的风景下是不一样的变化,阔别几年的重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接作者的是一座美丽、伟大、富饶的城市。与《我热爱新北京》直接歌颂党、歌颂领袖的风格不同,徐迟是通过对过去重庆的战争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回忆,以及与当时社会的比较,抒发对新政府以及对领袖的爱戴之情。
第二,质朴清新的故土情。以1976年“文革”的结束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文学以快速的发展变化、纷繁的文学现象和多姿多彩的创作成果,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①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这一时期,散文创作更加广泛多样地描写社会生活,并且弱化了政治情感色彩。同时新一代的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怀念故乡,围绕故土风物人情来抒发情感或是叙事。1981年,汪曾祺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探望,看到家乡人还有“吃晚茶”的习惯,他非常的感慨,便写下了《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这篇回忆故乡的散文,通过对比两代“烧饼王”的生活,读者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人的殷切期盼:他希望新一代做烧饼的“七拳半”,能够娶到本地“一个最漂亮的姑娘”,不要像40年前的“吴大和尚”一样,在一夜之间被妻子给抛弃了。生活得“更合理一些,更好一些”,这是对所有素昧平生的高邮老乡所表达的美好祝福。汪曾祺的这篇散文语言平淡不奇,抒情质朴,但乡情的芬芳,淡淡的,都弥散在字里行间里。赵大年的《豆汁记》则是以小见大,透过北京的传统饮料——豆汁来写北京的乡土人情。这是一种味蕾的乡愁。作者通过日本教授日下恒夫喝豆汁的经历,梁实秋先生和林海音女士对豆汁的怀念,以及京剧《豆汁记》的故事告诉读者们:“豆汁是北京喜爱人的传统饮料”,是北京人难以释怀的“北京情结”。这篇散文同样是以平淡的风格来记叙作者对老北京的一份怀念和情思。
以上两篇抒情散文均是将抽象的怀乡之情与具体可感的风俗人情相联系,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孙继泉《鲁南的月光》则站在更高的角度,探寻故土对人的重要意义。作者以“月光”为主线,描绘了月光下恬静和谐的乡村美景,批评现代人背弃故土,反思都市生活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作者将“月光”喻为人的精神家园,呼吁人们回归纯真质朴的故乡,跳出城市喧嚣和浮华的羁绊,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深厚亲情的书写 亲情散文表现的通常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挚爱,往往是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写成的泣泪横流的文字。散文不同于诗歌,可以通过大量的想象,夸张等表现手法抒发奔放炽热的情感,或者通过意向引入情感。散文也不同于小说,可以通过塑造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跌宕起伏的情节来表情达意。散文往往是取材于平淡的生活片段,以平淡自然的特点抒发或奔放或含蓄的情感②李志良.论亲情散文的情感控制[J].散文写作,2008(7):28-30.。在散文写作中,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加工,表达出平凡事件下人们共同拥有的情感,从而达到吸引广大读者的目的。《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致力于服务人民大众,提高大众审美情趣。能够展现人类最柔软的情感,引起读者广泛注意的亲情散文自然是其刊载散文的主流,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有许多有关亲情的抒情散文。如武华的《三妹,三妹……》、迟浩田的《怀念母亲》以及莫言的《母亲》等等。这些文章取材于对往日的平淡回忆,寄予着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哀思。
第一,手足情深。散文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作家们通过手中的笔,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回忆过往的“苦难”,怀念亲人,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武华的《三妹,三妹……》是一篇用眼泪和着墨水写成的文字,文章以“苦难”二字为主线,记叙了三妹心酸苦楚的一生,一生都遭受到苦难现实的重压,但最终逃脱不了苦难的命运。作者面对妹妹的一生坎坷,亦是充满后悔和无奈:“我的心如被揉搓践踏了的一捆青菜。”文中没有强烈的感情倾泻,读者读到的是过往的一件件小事:去地里摘野菜、去野外拾柴……在作者平淡的叙述中,读者能体会到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情感——纯真的姐妹亲情。
第二,怀念母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致力于母亲形象的艺术表现。以冰心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善于塑造高尚、完美、充满诗意的母亲形象,具有理想化的情感色彩。以鲁迅为代表的部分作家笔下的母亲则是深受苦难现实重压,身心受封建主义和宗法制度极大摧残的受害者。《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刊载了两篇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一篇是迟浩田《怀念母亲》,另一篇是莫言的《母亲》。两位作者笔下塑造母亲不是诗意化的,而是生活写实型的艺术形象。两位作者的视角都是从母亲在世时的细节入手,表面看来不过是写一些互不关联的生活琐事:贫困的家庭环境,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养育孩子。乍一看似乎显得散乱,但真实感人,而且这些都被一条至诚醇厚的怀念母亲的情感线索串联在一起。平实的记叙中蕴藏着深情厚意。此外,母亲面对困境时坚韧的品格,深深地影响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心照神交的友情书写 友情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深厚感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志同道合的思想碰撞和惺惺相惜。《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中有大量抒发友情的作品,这些散文体现的或是对革命战友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亦或是对逝去友人的追思和怀念。
第一,对革命战友的敬仰怀念之情。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时,胡风写下了纪念鲁迅先生的《不死的青春》。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面对黑暗的旧社会和国民精神的麻木,他弃医从文,立志用文艺唤醒民众,期待中华民族的振兴。胡风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敬仰和思念之情。“在胡风看来,鲁迅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宗师,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无法复制的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价值和深远意义,而鲁迅的人格境界和所展示出的人性魅力释放出无穷的能量,具有魔力般的吸引力。”①高文波.胡风与鲁迅[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52-57.鲁迅一直都是胡风学习的榜样。鲁迅是师长、朋友和知己。从青年时期,胡风就非常崇敬鲁迅,对鲁迅的作品爱不释手。虽然,胡风和鲁迅真正交往和相处的时间只有三年,但他对鲁迅的崇敬之情是深刻的。胡风从人格精神、事业上和思想上全面吸收感受着鲁迅的精神。不同于小说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散文侧重刻画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在文中,胡风将鲁迅塑造成为“思想战士”。这位战士为人民革命冲锋陷阵,“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这位战士是严于律己也对他人要求严格的“真诚的思想战士”。胡风借对“思想战士”的描绘吐露对鲁迅敬仰的一片真情。胡风认为“战士的肉体和碉堡同时灭亡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而且反映现实要求,而且发生了战斗光彩的真实的生命,是会通过将来,且要留到将来的”。虽然社会解放了,但鲁迅的精神应当保存下去。就如《不死的青春》这个题目一样,鲁迅精神就像是永存的青春,将一直充满着活力。丁玲《诗人应该歌颂您——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以饱含诗情画意的情感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用诗化的语言将宋庆龄与温暖的春天、傲霜的秋菊、清白飘洒的白雪作比较,作者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对逝去故友的深切怀念之情。文革之后,反映十年动乱的抒情散文不少,比较常见的是哀婉悼念的这类作品。十年文革,一大批革命者,文艺家罹难身亡,而在浩劫中幸存的文艺工作者,面对好友迫害身亡的现实,心中充满悲愤与哀伤。这些散文记述了友人生前的一些细事,回忆怀念逝友平凡业绩,写出一片真情,动人心弦,感情细腻而又朴素。楼适夷的《我怀孟超》,展现的是一段艰苦心酸的回忆。文革受到迫害的孟超在“牛棚”的生活处处受到欺压,处境十分艰难。“人而鬼也,鞭尸三百贾似道;生尤死乎,悲歌一曲李慧娘”,这是作者对孟超逝世的惋惜,也是对“四人帮”迫害文艺工作者的控诉。贺敬之的《你永远和我们同在》以第二人称为叙事角度,回忆一件件往事,抒情强烈,如泣如诉,连用多个“不,我不愿相信”,真诚地叙写自己的哀痛之情。作者像是在为因故友离世产生的压抑之情寻找一个突破口,让这股悲痛、哀叹之情喷涌而出。正如胡风《不死的青春》寓意鲁迅精神永存,作者为纪念故友文章取名为《你永远和我们同在》,也寓意着和故友之间的情谊永存,同志间的共产主义信念永不动摇。
爱国情思的书写 从题材和主题来看,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还是“文革”之后的新时期散文,其主旨多为歌颂党和祖国。作者的情感常以“具体”作为载体,无论是写景状物、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还是叙事写人,大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美好期盼。
第一,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焕然一新的生活,作家们不禁拿起自己手中的笔描绘自己的生活,描绘祖国的美丽山河,一种彰显中华巍然屹立的气势跃然于纸上。杨朔的《泰山极顶》通过记叙游历泰山这一普通的事,反映新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杨朔笔下的泰山是一副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这幅画卷代表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拥有如此雄壮的景色,怎能不令人兴奋和自豪呢?描绘壮丽景色只是抒发爱国情的一个方面。作者游历泰山是为了观看日出,但是天气不佳无法观看,但这并不影响作者的喜悦心情,因为作者在泰山之顶看到了另一幅无比壮丽的风景——新中国蒸蒸日上的景象:“其实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作者托物言志,发出自己最真诚的爱国之声。
萧乾的《初冬过三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整个经过三峡的过程喻为奔放浩荡的交响乐,形象生动。作者笔下时隐时现的阳光和变化万端的云朵更是衬托出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形势。面对如此奇瑰的景色,作者不禁感叹“体会到我们的诗歌何以那样峻拔奇伟,气势万千”,读者也被带进这宏伟的意境之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对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上,而是有着更高深的立意。其赞颂沿岸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精神,更是体现了三峡进入新时代的变化、中国的新变化。
井冈山被誉为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在吴伯萧的笔下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井冈山不如珠穆朗玛峰高,不如奥林匹斯那样富有神话色彩,但井冈山的意义在于那段震撼环宇、长青万古的历史。吴伯萧笔下的井冈山也是有着壮丽的景色和壮阔的气势,但作者更多的笔墨是描绘那段艰苦的斗争历史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将领心系百姓、同甘共苦的崇高感情,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抵抗外来侵略者、反抗黑暗的生命火焰,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表达对祖国深沉而又真挚的热爱之情。
刘白羽《黄河精魂》也是一篇歌颂祖国河山、表现深沉爱国情怀的抒情散文。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有着奔腾壮阔的景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诞生和中华民族抗争的历史。他赞美黄河是民族精魂。刘白羽缅怀战斗生活,写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鼓励人们乘风破浪、激流勇进,借着黄河表达自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盼,体现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人民大众的崇敬和对社会主义生活的赞美。
第二,歌颂祖国走出浩劫的新胜利。十年浩劫,劫后重生,回忆过去的种种,不禁万千感触涌上心头,是喜悦,是感慨,是对祖国能走出浩劫的欢欣鼓舞。1976年10月,何为来到上杭县的临江楼,写下《临江楼记》。文中,作者缅怀和追思了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时期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抒发了对毛主席逝世的悼念情怀。文章在展开记述抒情时,由楼而及汀江,由汀江联想到1929年的历史画面,由毛主席的革命实践写到毛主席逝世后人民的悲怆和历史性的胜利。作者第二次登楼时传来一举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在这个悲泪和喜泪交流的时刻,作者用六个排比句描述欢庆场面,歌颂这伟大的胜利,“欢呼光明中国的胜利”。作者在离开上杭前,第三次登上临江楼,整个场面是欢庆的、纵情欢笑的,国家将迎来一个“社会主义的春天”。作者以三次登楼为主线,抒情也随着三次登楼层层递进,愈加强烈,欢呼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欢呼祖国的伟大胜利,抒情强烈真挚,深刻地表达了爱国的主题。
第三,歌颂祖国新生活新变化。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带来的是经济的腾飞、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的急剧变化。何申的《暖冬和寒冬》就是一篇描绘生活变化、在今夕对比中歌颂祖国新貌的抒情散文。从前的冬天是格外漫长难熬,如今的冬天是暖冬,这并不是天气的变化,而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丰富。作者巧妙通从人们过冬的变化,展现生活新变化。这种变化无疑是令人激动和喜悦的,正如作者所写“没错,只要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甭管寒冬还是暖冬,我们都爱。”爱的是变化了的生活,更是逐渐走向富强的国家。叶君健的《五台山随感》着眼于黄土高原的变化:先是回忆了黄土高原上的抗日历史,重点突出了白求恩的事迹。而后赞扬了勇于为正义、为人类进步抗争的知识分子。最后写中国将成为现代化的、富强的国家,致力于保卫世界的和平,字里行间充满着自豪之情。
在新时期,散文更加广泛多样地描写社会生活。作家不再是一味地称颂,而是转向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在科学充分发达与理性高度发扬的未来岁月中,人们的兴奋中心必然会更多地集中于对如何推动生活前进的思考。”①林非.林非论散文[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379.有的作家立足历史,面对未来,从历史教训中引起读者的思考。雷抒雁《犁铧,耕耘着宫阙》是对一个王朝兴与衰的思考,历史是一个轮回——推翻一个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无休止的循环。作者用含蓄的笔调促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循环?
无私奉献精神的书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无论是传统价值观还是现在的主流价值观都强调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时候,也在宣扬人应该具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仔细研读《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可以发现,宣扬无私奉献之情的抒情散文在副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赞扬战士的奉献之情。1951年,魏巍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散文在全国引起轰动。一时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作者选取了三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事情,真实再现志愿军在朝鲜的生活,表现战士们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高尚精神。第一个故事是记叙朝鲜战场上最壮烈的一次战斗——松骨峰战斗,作者具体描写了这次战斗搏斗的壮烈经过,并且用敌人的疯狂争夺来反衬战士们的英勇抗争。第二个故事是马玉祥火中救小孩,表现了战士们对朝鲜人民质朴纯真的爱。危急时刻,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是群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第三件事是和一个普通战士在防空洞中的谈话,虽然战争条件艰苦,战士们也时刻想念着祖国和人民,但他们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要把这份对祖国的思念深埋在心底,完成祖国交予的任务。作者通过这三件事,描绘了战士们美丽、宽广、具有奉献精神的心灵。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连用三个“当你……”句式,在增强文章气势的同时,其抒情也更加强烈有力。叶文玲《太阳的香味》为读者展现了风景如江南的高原美景。文中特别突出了由高原战士万千汗水浇灌而成的香甜蔬菜瓜果,不仅体现高原战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品格,更体现了战士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因为是战士们的辛苦劳作和奉献才造就了高原上的神话。
第二,赞扬平凡人的奉献之情。《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宣扬时代主流价值观,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的创作重点都在于塑造英雄人物,但是英雄人物的刻画或多或少会打上脸谱化的烙印,使得文章欠缺真实性。进入新时期,作家们将创作眼光转向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日常平凡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可写,但散文的魅力就在于经过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和富有魔力的书写,平凡的人和事能够变成引人深思的东西。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更加贴近读者,拉近读者和作者的心灵距离,能引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取材勤劳酿蜜的小蜜蜂,托物言志,用蜜蜂作为文章的串联线索。同时,蜜蜂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点,象征着无私奉献的普通人。作者开篇设悬念,采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蜜蜂的情感经历了不喜欢蜜蜂、被蜜蜂吸引、最后赞颂蜜蜂的转变,凸显了文章赞颂劳动人民奉献精神的主旨。无论是蜜蜂酿蜜还是农民劳动都是常见的生活场景,贴近读者的世界。作者抓住平凡的事,歌颂平凡人的奉献精神。
总之,《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时光,其刊载的抒情散文不仅弘扬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而且是作家所见所闻的直接表露,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等都是具体实在,真切可信的。游子的故乡情、深厚的亲情、心照神交的友情、深沉激昂的爱国情以及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之情,构成了其抒情散文的主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散文的题材和主题走向多元化,从前期普遍称赞党、称赞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题,转向平凡事平凡人,在平淡中展现人心人情中最真诚、最可贵的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通俗文学逐渐占领读者市场。通俗文学的思想性和审美性远不及经典文学。即使是在这种文学现状下,散文因其贴近读者的文学特质依旧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人民日报》文艺副刊需更加鲜明体现文艺副刊的魅力,刊载更多优秀的抒情散文,以其真实细腻的风格吸引更多的读者,提升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真正做到文以载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1]龚奎林、洪霞.《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情感书写[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2]黄伯谋.浅谈新时期抒情散文的艺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6.
[3]魏饴.散文鉴赏入门[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A Study of the Lyrical Prose Carried on Literary Supplement of People’s Daily
GONG Kuilin1YANG Lu2
(1.School of Humanities,Jinggangshang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 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0)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hometown;imagination;meanings
The Literary Supplement of People’s Daily carries a great portion of prose articles.Prose is a genre heavily imbued with subjective emotions.An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types in the prose articles will help us perceive to the full hometown nostalgia,kinship affection,friendship,patriotism,and eulogies for devotions in the prose writings published on the Literary Supplement.
龚奎林,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杨 璐,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l207.6
A
1009-9506(2015)11-0008-06
2015年10月9日
①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民日报》与当代文学生产”(课题编号:13CZW086)的阶段性成果。
②庄若江.当代中国抒情散文创作综论——兼论大陆、台湾抒情散文特点[J].江南大学学报,1999(3):36-44.
③附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所引散文出自以下篇目:杨朔《荔枝蜜》(1961)与《泰山极顶》(1959)、吴伯萧《天下第一山》(1965)、刘白羽《黄河精魂》(1998)、胡风《不死的青春》(1949)、楼适夷《我怀孟超》(1979)、贺敬之《你永远和我们同在》(1980)、老舍《我热爱新北京》(1951)、萧乾《初冬过三峡》(1956)、何为《临江楼记》(1977)、刘心武《人情似纸》1989)、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何申《暖冬和寒冬》(2005)、孙继泉《鲁南的月光》(2004)、莫言《母亲》(2008)、迟浩田《怀念母亲》(2006)、武华《三妹,三妹……》(1986)、赵大年《豆汁记》(2001)、徐迟《归来》(1956)、汪曾祺《吴大和尚和七拳半》(1988)、孙继泉《鲁南的月光》(2004)、雷抒雁《犁铧,耕耘着宫阙》(1989)、叶文玲《太阳的香味》(1983)、丁玲《诗人应该歌颂您——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1983)。下文作品出处,不再一一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