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模式研究

2015-02-14贾丽丽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特色化艺术设计人才

贾丽丽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模式研究

贾丽丽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出发,在探究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审视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模式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以期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特色化教育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①。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全球市场经济及各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势头迅猛,经过不断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创意人才,高校做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好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于时代和社会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解读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间的内在关联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创意产业,人才为本;培养创意人才,教育是根,这是大家业已形成的共识②。虽然人才培养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支持的唯一途径,但显然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丰富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科学研究,而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源发地,有着良好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可以聚集大量相关人才,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和规模上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和推动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动画、摄影、艺术设计、广告学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并且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许多新兴专业应时而生,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多样性,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创意人才。所谓的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产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实际并不断创新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业已认识到文化创意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并积极开设此类专业,但效果并不明显,所培养出来的创意人才与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距离,由此可见,传统的“精英式、通才式”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从业者的知识面更广更深,更加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如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创意型、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力量,有着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形成产业高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直接参与市场的多方面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化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艺术设计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只有深入分析了高校艺术教育在面临转型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对策,制定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审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规模的扩大,虽然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国民素质,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在繁荣的背后,隐患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招聘不到真正的设计人才,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就是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绝大多数是闭门办学,无法与社会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定位不明确

随着扩招政策的深入,由于较高的收费和便于达到的招生条件等原因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热衷于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短短几年间八成以上的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过快的速度和规模,一方面致使许多院校在办学之初就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缺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在教育实施中过分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忽略了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致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共性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对于有些已经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虽然社会需求量已经饱和,但由于已经投入的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所以仍旧继续招生,轻视社会需求,因此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进而导致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市场脱节,无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校只占20%,80%的均开设在综合型高校中,虽然有利于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创意人才,但同时校内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师资力量欠缺

设计院校及招生人数的增多,无疑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就增加,但毕竟有能力和有经验的教师有限,而许多真正优秀的设计人员则由于高校的人事政策被拒之门外。因此现有的师资力量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各个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或海归人士,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导致其本身对于社会和市场了解较少,缺乏实际设计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免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更谈不上特色化教学。虽然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很想充实自己,但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少,教师本身就无法开拓视野,又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再加上学校给予教师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致使许多教师无暇顾及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教好学生。

3.学生质量下降

一方面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招生分数上较低,促使许多渴望挤进大学门槛的学生通过短期艺术培训来达到上大学的目的,真正热爱此专业的人屈指可数。而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底子薄弱,文化素养欠缺,知识结构单一,学生缺乏相应的设计实践等问题,导致专业能力限,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应付或搬抄,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大部分作业均是虚拟课题,无法真正了解市场,导致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团队协作精神的欠缺,进而导致无法适应创意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所谓的分数差,只能说明其不会考试而已,并不代表其能力就差,因此如何挖掘、激发学生的能力,是每位高校教师应有的责任。

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在审视自身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倡导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各类高校特点的特色化艺术设计教育之路,使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正繁荣景象。

1.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上主要借鉴西方国家,缺乏本国特点,因此只有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融合本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上下五千年造就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面对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作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者更应在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创造出如美日韩等具有本国特点的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特征,更好地推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2.创建具有多样化特色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千篇一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事实证明并不符合市场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只有探索特色化教育模式,才能在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走出困境向纵深处发展。

首先,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明确特色化办学思想。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特色。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在结合院校特点及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配合区域产业特点及市场需求,明确自身定位是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还是研究型高校,并依此来决定课程内容及专业设置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学科特色。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以培养设计大师为目标,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以设计理论见长,美国的依利诺理工学院的设计研究做得最为深入,伦敦的 AA 建筑学院则以大师讲座的形式著称④。再如,国内的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专业借助良好的学科优势,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仅有本校老师的指导,企业也参与其中一起培养。同时借助当地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在学校附近预备成立株洲包装创意产业园,进一步促进包装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增强了本校的办学特色。由此可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化办学理念势在必行,而特色化办学理论的形成需与周边大环境,本校的师资力量及条件来打造出自己的特点,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定位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其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吸收更多各种行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多这支队伍中,这不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结构的提高。如美国的斯坦福设计学院,作为世界领先的设计学院之一,其教学机制与众不同。在这里并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学生,所以的课程都是面向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开放的,强调跨学科的合作,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学生所学到的不仅有深度,更有广度,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在团队里与人合作,这也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最缺乏的。在师资力量方面,虽然传统的人事制度影响着高校设计教育的发展,但目前众多高校均通过不同形式来强化师资力量,如开设“校企联盟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再如北京联合大学的广告学院,通过聘请两岸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到校授课或开设讲座,来加强学院教学与社会的互动,并形成了以教师为核心的“三重”(重文化基础、重技能、重实践)“四双”(双师型、双课堂、双基地和双证书)的教学特色⑤。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融的专业,这本身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师资力量及师资结构才能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设计人才。

最后,构建特色化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无法体现各高校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此,各高校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自身优势,不断丰富专业课程内容,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同时,通过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工作室教学等特色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设计水平,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如广州美术学院借助当地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实施的“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即通过设置14个方向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后均匀大型企业作为支撑,用项目带动课题的教育方式,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再如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践,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借助当地有名的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将其设计制作的陶瓷作品在这展示和销售,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论

高校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脑”,不仅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谷”,更是“发动机”六○。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快改革步伐,加强特色化教育,增强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结合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从而培养更多的真正具有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文设计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同时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高校承担的四大社会职能决定了他不能完全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它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

注释:

①金元浦.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艺术[J].美术观察,2004(4):12-13.

②项仲平.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52.

③罗超阳,王伟忠.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J].包装世界,2010(4):58-59.

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35.

⑤朱光好.大学使命与文化创新 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81.

⑥束霞平.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90-95.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文化创意产业与河南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研究(2013-QN-449)。

猜你喜欢

特色化艺术设计人才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人才云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星.云.海》
《花月夜》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