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2015-02-14白兰
○ 白兰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 白兰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本文主要通过实践调查法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做了一个简要分析,提出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其中包括教师提问问题的随意性太强;学生操作过程中缺乏指导;忽略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和个性;没有充足的合作时间。并且提供了相关的对策,首先,增加问题的针对性,其次,科学灵活地组建合作小组,然后,正确把握时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再次,注重学习过程,促进个性发展,最后,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以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合作学习理论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 合作意识; 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且在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1]
实际课堂证明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佼佼者而不甘于平庸,他们内心也渴望和他人的沟通与合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2]本文主要对以下五个问题展开了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
(一)教师提问问题的随意性太强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是随意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使得一些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没有重点的提问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老师成了合作学习的指挥棒,这样的合作学习不可能收到实效。”[3]
(二)学生操作中缺少教师的引导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同学不会合作学习:有的小组为谁先发言争吵不休;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只顾自己说,谁也不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的小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有的小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之所以会这样混乱,是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而不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
(三)忽略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回答或者是汇报问题的时候还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小组成员的整体性,因此导致整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针对以上的各个问题,本人结合2014年在河北省邢台市金华中学高二年级为期半年的实习经验结合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特提供了以下五种对策。
1.教师增加问题的针对性。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或者到了问题环节教师应该做到所问问题的具体与明白,问题要与课堂的环境和内容相符合,最关键的是能够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筋思考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尤其是语文课堂,问题则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使整个课堂增光添彩,而且还可能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一些哲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并且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树立好的榜样。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尤其与教育学生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也应该作为自己的必读书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所闻问题的针对性和价值性。
2.科学灵活地组建合作小组。小组的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便成了开展好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适合使用的分组方法有“异质联合”和“同质联合”两种。
异质联合的方法就是按全班学生的学业成绩分组,每组都有成绩低、中、高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成绩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帮助差一些的同学。但因为小组成员水平不同,极容易出现一、两个优生“独霸讲坛”的现象。这样,小组内成员参与机会不均等,使得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两极分化,这样的合作名不符实。
同质联合的方法就是学习水平接近,志同道合的学生自由合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因为小组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这种组织形式容易使小组之间的差距加大,不利于通过组间竞争促进合作。
通过分析,我们也知道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不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有序和灵活的调整。学生可以打破常规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选择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进行交流。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学生间的各种交流,多给他们创造自由合作的机会,并恰当地对他们进行鼓励性地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选择合作的形式。
3.正确把握合作时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果随便提出个问题就让学生思考,或者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费时费力,还对教学没有帮助。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进行问题的提出,要学会把握良好的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
(1)出现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
(2)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让学生合作探究。
(3)当意见不同且有必要争辩时,让学生共同探讨。
4.注重学习过程,促进个性发展。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成员的不同和思想进行整合和调整,用群体的智慧解决所有的难题,这是一个由个体到全部再由全部到个体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如果说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就是不可缺少的“水分”。”①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才能够成长得更快。只有这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才会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5.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时我们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读文,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优化整合。有了时间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实实在在地进行。”[4]
合作学习的内涵是深刻的,绝不是我们从表面看到的简简单单的围坐和热热闹闹的讨论,它对教师的组织考验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积极的课堂组织和监控。合作交流也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和指导。教学中我们要把合作学习落实落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补、互动、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不能让它只成为课堂教学的插花和点缀。
【 注释 】
①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M].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6]品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7]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J].教育改革,1995(1).
[8]罗卜特.E.斯莱文.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9]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白兰,女,河北邢台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H193
A
1672-8610(2015)07-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