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5-02-14赵晖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文答题审题

赵晖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赵晖

初中语文阅读题在考试中占很大的比例,掌握阅读技巧,严格答题规范是做好阅读题的保证。中考阅读题有着非常明确的文体,针对文体特点掌握相应的答题规范,才可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考场时间有限制,所以在做阅读题时文章通读两遍便要摄取足够的信息以供题目答案的组织。阅读文章时要整体把握,找准“文眼”,规范答题行为,以提高非智力因素所占的分数。

一、通读全文,明确文意

通读全文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阅读时要快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大意。如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发表作者见解的议论性的句子,或者是重复点题的句子。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主题是“父亲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这样在解读文章时要时刻与“父子情”相联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第一段的段末有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阅读时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就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宝地”好在何处,有秀气的山,有空灵的水。逐层分析便很容易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通读文章切不可逐字逐句,一定要快速浏览,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根据自己的感觉勾画出文章的重难点。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描写了哪些景,中心话题是什么,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作者思路如何等。由内容、结构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要搞清楚六要素,小说要明确三要素,说明文要找准说明对象,议论文要把握论点。根据文体找准文眼为下一步的回读分析做铺垫。

二、仔细审题,回读归纳

回读归纳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要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每一道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找到所涉及的段落或区域去组织答案,很多题目的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根据题目要求顺藤摸瓜,直接截取关键性的句子,便可以归纳出来。阅读题的每一种类型题都有答题的基本技巧,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填空便可以组织出比较丰满的答案。

如“赏析句子”类型的题目,先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文中的含义。初中阶段的阅读赏析一般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的作用就可以得出内涵。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记住类似“公式”的结构:“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此种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大家熟知的《春》一课中有很多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赏析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开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赞美。

当然这些格式技巧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每次在类文阅读时都要按照步骤进行,限制时间让学生阅读归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理清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题都是按照要点给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列出,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思路。根据题目的问法,要完整组织答案,比如“为什么”的题,要用“因为……所以……”的格式。对于文章内容感知的题目,多以“概括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提取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出来,一般的格式是“人+时间、地点+事件+表达了……”,这样就比较具体全面。

有的题目是“感悟形象”类,要求结合文章谈一谈。这种类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列出。比如我们学过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分析“阿长”的形象。长妈妈是个淳朴善良、不拘小节、爱管闲事、渴望幸福的女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就应该条理清晰地列出来。①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②不拘小节:在床上睡觉摆出一个“大”字。③爱管闲事:整天和其他的人嘁嘁喳喳。④渴望幸福:过年时往“我”的嘴里塞福橘,要求“我”说吉利的话。这样组织答案就显得更加丰富。再如“拓展延伸”类型题,一般是结合文章谈感受的“主观型题目”。这样的题目要分成“两块三步”来答,“两块”是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自己的切身体会。“三步”是指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评价文章内容,最后写出感悟和体会。因为分值是按照“要点”设置的,所以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清晰明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需要老师系统总结,根据各种类型题归纳出答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在做题时有章可循。通读全文摄取信息要全面准确,审题回读要认真细致,组织答案要条理清晰,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灵活驾驭现代文阅读的各种题型。

赵晖,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现代文答题审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邀你来答题
“三招”学会审题
缜密审题,准确建模,学以致用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