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子其人,芳菲其文
——《神的一滴》教学实录

2015-02-14浙江省温州中学蔡焕杰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学生

☉浙江省温州中学蔡焕杰

赤子其人,芳菲其文
——《神的一滴》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州中学蔡焕杰

教学设想:

1.梭罗的经历富于传奇色彩,无论是他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林野离群索居,还是他离开这里返回市镇,都有着一种价值追求和生命气息。阅读《神的一滴》可以结合梭罗的经历进入课文,课文学习结束之后也可以再次走进梭罗的生活,体会他率性的离开。

2.瓦尔登湖为什么被称为“神的一滴”?相关的探讨可以串起整个节选。

3.作为译文,第5段的翻译因为生硬而费解,笔者对此提出了商榷。

一、导入

今天,请允许我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一个伟大的名字——梭罗。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38—1840年),然后来到作家爱默生家里当助手。1845年的春天,梭罗得到土地主人爱默生的允许,得以“居住在湖边”。他写道:“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伸展了。”

他能以28.12美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美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这种自耕自食的独居生活持续到1847年。这两年,他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瓦尔登湖》与《圣经》一同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然而,并不是什么心境都可以阅读《瓦尔登湖》,你需要一颗安静的心。

(幻灯片打出徐迟的心得)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在这个美好的秋日上午,让我们安静自己的心,慢慢读,欣赏《神的一滴》。

(说明:我尽管在课前设计了问题,仍然克制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职业冲动,让他们安静地、自在地、从容不迫地享受阅读之美。)

二、交流阅读体验

学生阅读大概用七八分钟,我请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告诉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不管是文字的优美、意境的逍遥抑或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感触都可以分享。

学生1:我画的是“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真羡慕梭罗啊,这么悠闲。

他的发言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学生2:是啊,我们连吃个饭都得看着手表,我今天早餐本来准备吃三个包子,可是看时间再有几分钟就要早自习了,只好吞下两个包子走人。

(众笑。)

学生3:唐朝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似乎有相似的意境:“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师:能联系中国的古诗,很好!只不过,梭罗钟情于“慵懒”,是对现代机器文明之下紧张、机械生活的反拨。还有,梭罗的“慵懒”,不是宅在家中,而是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学生4:我很欣赏开头的比喻:“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怎么好,又说不出来。

师:这几个比喻是不是前后相关?

(很多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5:有意思,“睫毛”“眉毛”的比喻都由“眼睛”的比喻带出来。

师:是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比喻系统,很有匠心。不过更值得揣摩的是“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这里似乎不是把瓦尔登湖当作一般的景物,能感觉到吗?

学生6:当作一个人吧,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望着别人的眼睛,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

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幻灯片投影另外一个描写湖泊的片段,试作比较——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有巨大的天然湖。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如果你站立高处了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鳞光闪闪,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

师:天山的湖当然是美,但似乎只是一个欣赏的对象,一个客体;而瓦尔登湖在作者眼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风景,而是一个可以亲切交流的、平等的、有性灵的生命体。

其他学生选择的佳句还有“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等。

师小结:梭罗无意写出惊人的文字,这些文字却由于他对湖山的迷恋而自然具有冲击力。

三、第5段译文的商榷

多名同学对一个难句感到十分困惑——“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什么叫“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

我也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查找了原文:It is the work of a brave man surely,in whom therewas no guile! He rounded this water with his hand,deepened and clarified it in his thought,and in his will bequeathed it to Concord.

课本68页下面的注释说“梭罗认为它是一个人工湖,由一位古代居民挖掘围垄而成”,这是十分荒唐的。在缺乏工程机械的远古,某一个人挖掘瓦尔登湖真是匪夷所思。而英文典籍里,用He代表神、上帝都是很常见的。(《圣经·创世纪》第二章第二节: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And on the senventh day God finished the work that He had done ,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the work that He had done.并且,这里的He都是用大写,代表神。)这一段的内容是说梭罗探寻瓦尔登湖缘何诞生,即大自然(He)通过他的思想(天性)的真诚、深邃、清澈造就了瓦尔登湖(it),或者说湖水的深邃和清澈就是大自然或者造物主相应思想与天性的体现。

与原文的比较让学生很亢奋,他们对教师的理解还比较认同。

四、为什么把瓦尔登湖称为“神的一滴”

师:“神的一滴”是教材编者给课文所拟的标题,你觉得合适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能不能说一点理由呢?

学生7: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它有净化作用。

师:有道理,那么能找出一些依据吗?

学生8:瓦尔登湖风景很美,可以让人陶醉。

这个答案,显然还太浅表。

师:仅仅是美,就能够上升到“神”的高度?

学生9:前面的小诗说“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说明瓦尔登引导人进入美好的天堂一样的境地。

师:好啊,注意到前后的贯通了。在和瓦尔登湖的亲切交流中,人得到提升,进入澄明之境。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在文章末尾是不是说出来了?

学生10:“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和“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应该有关系吧。这种提升主要是净化吧,不仅洗掉外在的污垢,更洗掉心灵中的灰尘。

师:讲得太好了!你不仅注意到全文的勾连,也注意到句群内部的联系。这里的“神”显然和迷信、落后无关。它是与尘世的喧嚣、浮华、功利相对立的,是与清明、澄澈、圣洁相伴随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世界带来了喧嚣,给人的心灵蒙上了尘垢;而宁静、幽美的瓦尔登湖可以洗刷世人的浮躁,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多一些恬静与洒脱,故曰“神的一滴”。

学生11:我觉得神的一滴也可以指神的一滴泪!

师:愿闻其详。

学生11:树木被砍伐,湖水被污染,这会让湖或者管理湖的神痛心,这一滴就是泪水。

学生11(一发而不可收):泪水在很多传说中都有疗伤的作用,神的泪水治疗人的创伤,包括心灵上的创伤。

(师生热烈鼓掌!)

五、相关比较

师:梭罗亲近瓦尔登湖,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中有没有相似的人生体验?

学生12:苏轼在赤壁的清风明月中飘飘欲仙,柳宗元在怪特的西山心凝形释,这些与梭罗是相似的。他们都陶醉于大自然中,都获得了心灵的愉悦。

师:但梭罗身上也有一些不同的东西,能说一下吗?

学生13:老师,我觉得——(欲言又止)

师:言者无罪嘛。“盍各言尔志?”

(大家都笑起来,气氛十分和乐。)

学生13:苏轼和柳宗元好像不是那么自然,端着一点架子!

师:大家认同吗?我觉得他的感觉很敏锐。柳宗元、苏轼毕竟是在政治逆境中有所图而为之,而梭罗则少了一分刻意,多了一分清新、自然。

在梭罗笔下,瓦尔登湖是纯美的,充满诗情画意。可是大家知道,他后来离开了瓦尔登湖;而且他的离开并非由于失望,而是想尝试另一种新的生活。

他来到瓦尔登湖畔,离开瓦尔登湖,都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有时候,我觉得梭罗其人比他的文字更迷人,更耐读,更能给人启发。赤子其人,芳菲其文。下课。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学生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赶不走的学生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