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策略思考

2015-02-14朱生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感人品味文学作品

朱生珕

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策略思考

朱生珕

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让学生去欣赏好显得比较重要。如何让学生欣赏好文学作品?平时的欣赏笔者做出这样的思考和实践。

一、让学生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尤其是言语的美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去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是人们所公认的。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首先必须是读。但实际上,不少语文教学的课堂却过多地忽略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没有琅琅的书声,没有充满激情的书声。即使偶尔指名去读,没有声音,没有语调,没有情感,没有韵味。没有让学生的读甚至就是诵读,就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语段分析,又能产生怎样的感悟效果呢?一些同仁所挂在嘴边上的创新感悟也当是名存实亡的吧!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品味到作品的感人语言,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多读、诵读。如朱自清的《春》充满着火热的情感,作者以诗的笔触,抓住春的特点,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这样的作品,学生不去读,是接受不到作者内心所蕴含着的丰富内容的。只有让学生去读,学生才可以感受到作者说“春”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真实意义。

二、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大凡文学作品当应有着共同特征,都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去传递着自己的情,这情有对自然的,有对事态的,也有对时局的。而读者去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接受这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学生去阅读文学作品,也应当完全去自己产生情感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就必须让学生能够游离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怎样让学生穿梭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有讲究的必要。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用好的方法去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比从资料和老师的嘴里发现情感体验更重要。如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写出来的事件,读来令人感奋。怎样让初三学生也读来感奋?让学生去关注作品的相关细节显得相当重要。作品中描写的细节比较多,可以说是十分感人。截取这些细节,让学生去细细品味,学生是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当科斯塔历尽艰险到达极点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斯科特这个失败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理?威尔逊博士专门负责科学研究,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这是何等崇高的科学精神?学生感受这样的细节,所体悟的情感是真实的。着实与作者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共鸣,科斯塔达到极点——死亡,是悲剧,但给人们留下的形象是伟大的,科学精神是崇高的。无论是故事叙述还是细节描写都十分切合“伟大的悲剧”。

三、让学生表述自己的真实感悟

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不仅就是简单意义上的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应当是深刻意义上的能够表述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这应当属于阅读学习语言的大量输入输出的问题。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达成听、说、读、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去说,不是去说别人的话,而应当去说自己的话,尤其需要学生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感悟。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也需要学生不去附和任何的势力,自己感悟到什么,就去说什么。只有这样才是学生真实内心的表达,也只有这样,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才可以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如教学《最后一课》,不少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敬佩不已,都以一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但也有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方式不以为然,有学生是这样表述自己观点的:韩麦尔先生不是勇敢地爱国的,如果有一种勇敢的精神,那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也完全可以跟上游击队等战斗武装组织,站站岗、放放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拿起枪杆子,让敌人吃上一颗子弹,同样可以发挥作用的。也有学生对此表示赞同,我们的国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不少的少年儿童就是那样的勇敢,像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翁潘冬子等,都是我们现在所崇敬的小英雄。学生所说也不无道理,这是学生不熟悉当时历史背景的缘故,但充分证明学生表明自己的见解已经是在用心介入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

朱生珕,教师,现居江西崇义。

猜你喜欢

感人品味文学作品
品味年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抗“疫”感人瞬间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感人的一幕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