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实效性探究
2015-02-14张博
张 博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合肥 230038)
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在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而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则承担着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任务,在目前社会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等状况下,加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因此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更要深入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1 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1.1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缺乏联系
目前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医药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目前中医药院校德育的唯一途径,其教学内容大多以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当前医药学教育实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也仅仅是在低年级阶段,进入大三之后,学生开始与社会接轨之时,此时开设课程已经全部为专业课,进入实习阶段时,实习单位更是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所谓的德育理论更是成了一纸空谈,被抛诸脑后。
1.2 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相对单一,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方法和途径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缺乏专门针对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德育内容,而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性质,理应将蕴含丰富德育内容的中医药文化贯穿在德育的始终,可是目前的德育中中医药文化的教育相当匮乏。同时,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所选的教材和讲授内容几乎完全等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空洞说教,在学生心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从而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1.3 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缺乏专业性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教师大都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类院校,他们具有非常扎实的人文专业知识,但是作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教师,又缺乏必要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与此同时,由于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整体办学以中医药学专业为主,德育教师的教学、科研在全校均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德育一线教师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缺乏自我知识的宽度和广度的提升,缺乏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动力。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将德育理论联系专业实际,很难更好地提升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2 提高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2.1 积极探索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有效新途径
当前形势下,我国所有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渠道,因此,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就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着手。目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全国统一,教学内容模式化,而作为有专业特色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应该在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中,提炼添加符合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的特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方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而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最有效的贴近就是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放在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去诠释,通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从中医药学类专业的社会实际出发,挖掘和调动中医药学领域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文化资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的哲学理论,通过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的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华来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医药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等哲学理论来探讨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西方医学观念的传入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来探讨晚清时期列强入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医药文化中的仁爱观、道德观等哲学理论来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等等。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必须改革当前模式化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积极拓展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医药类学生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度思考问题,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触和引导学生活动的机会,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合作的教育机制,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式德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将德育内化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的信念,外化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中医药学专业责任感,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2.2 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
2.2.1 充分挖掘中医药学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医药学文化是我国丰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孕育传承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同时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因此,这些蕴藏在中医药学文化中的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就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所独有的思想德育教育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深度挖掘出这些资源对于构建成熟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教育体系、促进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例如在《中医学》课程中一直大力弘扬的“仁人之术”的伦理道德精神,一直致力于倡导提高的“仁者爱人”的医者的道德境界,希望能够最终达到“仁者与万物同体”,这种“仁者之术”的伦理道德精神将单纯的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为人文精神关怀,这就说明在《中医学》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仁义道德是从医者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最高的思想道德要求,因此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中医药学专业课中所蕴含着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必定对增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工作,提高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2.2 充分挖掘中医药文献中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医药学文化虽然是一门独立的中医药学学科体系,但是毕竟孕育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之中,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作为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内涵的学科体系,中医药文化在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就为人们树立了“以人为本、博闻强识、孜孜以求”的医者的形象标准;张仲景在我国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中提出的把生命尊为“至贵之重器”;“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的《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提出了精诚合一的医德思想,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这些流传下来的卷叠浩繁的中医药学经典文献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这种以“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为行为准则的中医医德修养世代相传,在社会变幻和时代潮流中不断地丰富充实。因此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主体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医药文献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并深刻认识中医药文献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千年的传统经典文化可以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注入强大的理论源泉和精神动力。
2.3 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生活化的德育就是要把传统意义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到最具体最真切的现实生活,就是要立足于生活,把道德教育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蕴涵丰富道德资源的最真实最具体的生活,通过现实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使现实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
2.3.1 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创造情感体验场所
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给学生带来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校本资源:比如通过校训、校徽、校园建筑、道路名称、校史馆、中药标本中心、药用植物园等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爱校、爱专业、爱中医药文化、爱中医药事业,从而将职业需求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要求;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实习动员中进行《医学生誓言》的宣誓,在学生进行人体解剖实验时、动物实验时通过举行默哀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逝去生命的纪念和尊重;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医疗事故法庭、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诊服务等等第二课堂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上升为自主的行为意识。
校园文化生活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就是学生宿舍。如果说教室是教学生求知的殿堂,那么寝室则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演练场,是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基地,因此充分利用宿舍这个可以让学生释放出最真实的自我的平台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通过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宿舍管理模式,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比如中医药文化图片展、中医药文化漫画创作比赛、设计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寝室大赛等等,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热爱美的审美能力,更能进一步拓展寝室文明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爱护寝室公共环境的良好道德习惯,融洽集体生活中的同学关系、激发寝室文明建设的凝聚力,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协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而中医药文化元素渗入到活动内容中,还能让学生将中医药文化外在的理解,内化为内心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所学专业的深刻认识。
2.3.2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德育功能
网络目前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网络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咨询、学习、娱乐、生活各类信息,QQ、飞信、博客、微博、微信、易信等等即时通讯工具将大家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彻底打破,而QQ群、飞信群、朋友圈等等网络群体又将大学生的生活圈子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和组合。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生活对网络的依赖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在此之前,由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所传播的社会政治意识和道德标准相对统一,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新媒体的多维性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多种意识形态。比如,在医患出现对立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总是从两方面为大学生们带来不同的信息和声音,而药企长久以来的销售模式也在新媒体的不断崛起中受到冲击。在这种新情况下,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空间,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德育工作,主动融入大学生网络阵营,通过构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网络德育平台,通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博客、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等,主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可以发声、可以质疑、可以自主交流的空间,再由教师通过科学诙谐放松平等的语言加以解答、引导,从而创造出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泼、不拘于时间、地点束缚的德育氛围,才能更好地让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连成一体,增加学生的认可和信任,才能使德育不仅仅走进课堂,还能走下课堂,融入学生生活,从而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4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身教”提高德育效果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育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受教者的接受程度,无论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更应该在教学中、生活中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感召学生。而作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无论从教者自身所学何种专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典籍,融入中医药文化氛围,只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拥有爱的情感沟通、能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坚定地在课堂教学活动、实习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肯定能够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也就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大学生们能否将所接收的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并且外显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和专业课教师们,不仅仅要言传各种道德理论知识,还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更要将道德理论同中医药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在一言一行中加强自身修养,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真正使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学生产生言行一致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德育实效性。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乡村教师,1930,03(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张建中,金芷君.中医与文化漫谈[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1.
[4]念金波.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莫凡;中医药高校学生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6]张瑞犁;万宗凤;新时期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思路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1,(9).
[7]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8]张宝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试验田”[M].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
[9]吕兆丰.医务职场中的语言与身姿语[M].北京:中国书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