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5-02-14贺彩艳
贺彩艳
(延安大学马列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论生命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贺彩艳
(延安大学马列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和杂志。太多令人伤心的现实告诫人们: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并不容人乐观,怎样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引发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紧迫课题。而生命教育的崛起,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新形势走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高校;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中国正在处于一个急剧发展变革的时代,各类群体事件此起彼伏,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氛围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压力,如考研考公务员压力、找工作压力、贫困学生经济和精神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绪情感压力等等,以此,心理障碍也会更加严重。从生命教育视野中,反思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在关注学生发现尊重生命意义、培养强化生命意识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生命教育的崛起,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90年代初期,著名的教育学家黄克剑在和张文质谈话时,曾经谈到教育的三个理想追求向度:传授知识、开启智慧、点化生命。[1]从此,用生命理念治理学问、研究现实,用生命理念引领教育,用生命理念成就一个个现实的、鲜活的个体为终极目的的崭新的教育理念,走进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领域中。让生命自由而和谐的成长是其核心的表达,也是最高的境界和追求。生命教育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教育,它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各个教育过程之中,为生命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创造有利的条件,这种教育不以生命本身为研究对象,也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面向新世纪的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其中“生命”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目前,生命教育已经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工作中,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拟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生命教育必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纵深的重要领域
生命是人类教育的起点,人的存在是教育存在的载体和根据。生命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载体,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将无法进行,也就无法对人实行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心向善”的活动,它以人的生命个体为依据,生命的存在是教育开展的前提。不以人的生命为起点,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虚幻的和不真实的。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倡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人的生命力的健康成长。”[2]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缺少了人,缺少了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与尊重,“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废话。同样,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与尊重,教育就变成了脱离学生主体的抽象意义的存在,而失去它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及人的发展出发,把“人”看做是一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完善人的自由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激发人的潜能,既是生命本质的回归,更是人类教育的永恒主题。
生命与健康密不可分,同样,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健康教育的宗旨立足于推动人类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健康而和谐的发展,人类追求健康的目的在于提升人自身生存的生命价值与社会意义。所以,生命教育必将成为新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代潮流发展而深入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领域,关怀生命健康的理念,也终将成为新时期引领人类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他们的相互结合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立足于关注生命价值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期达到学生对自身、他人乃至他类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并给予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要引导学生尊重自身生存的状态,唤醒其“人心向善”的原始生命意识,追寻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与终极意义,促进自我身心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并不乐观,关于大学生的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学者李旭的调查报告表明:大一新生中,52.1%的学生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34%的学生深深陷于生命无意义的消极状态。[3]如何通过人性化健康教育、生命化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紧迫课题。生命教育致力于解决学生自身的生命困境,解决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困境,不仅是现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转型的要求,也是改变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缺失现状的迫切需要。
三、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融入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生命教育新理念
对教师而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很困难。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自我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很可能会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即: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会在一定范围内,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完全以学生为本,就需要教师具有谦虚诚恳、不耻下问的求实、求真态度,也可能导致课堂秩序民主而混乱。所以,是否持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是否具有博大胸襟、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行动是两回事。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树立生命教育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胆引进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运作机制、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有课程中
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一旦缺失,便是一种严重的、不容轻视的心理异常状态。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仍普遍存在着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现状。绝大多数高校尚未推出独立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一些公共课程中涉及少量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尚不系统。推进高校的生命教育,应该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融入到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增添一些有关传授生命起源、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知识,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增加一些人性化的、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力争从各个环节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让追寻生命意义的理念深入到学生内心的深刻体验中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地、纯粹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价值观教育。所以,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研究——创新”的活动,从而实现由简单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的是“关于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会自觉地转变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假设现实的心理冲突情境,绝大多数学生头脑中有着扎实的“心理健康知识”,而在实践中很难做到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与不幸,造成知行分离。这在于书本知识是远离现实实践体验的“完美知识”,而没有经过情感真实体验的知识,很难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这种知识活的载体,应该假设具体而形象的教学情境,把生活中最一般、最经常、最便于反映学生因社会上的负面现象而导致的不良心理及行为,设置成特定的教学情景提供在课堂上,例如:《周末的宿舍》、《饭堂里的镜头》、《期末考试中的行为》等,让学生自主地通过这些现象讨论、分析自己内心深处的隐含意念,从而激起心理共鸣,产生心灵火花,最后转化为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自主体验,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创造性,使体验更深刻、更持久。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借助和应用一定的生命教育策略,既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增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紧迫课题。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科学研究来指导,更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来具体实施,这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乃至学生自身等,各个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1]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
[2]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
[3]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1232-1235.
G643
A
1674-6198(2015)03-0046-02
2015-03-26
本文由延安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资助,是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14年度规划自筹项目“生命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4JY40Z)的阶段性成果。
贺彩艳(1973—),女,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马列学院,延安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