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员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基于与非党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比

2015-02-14王赵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优势党员

王赵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高校党员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基于与非党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比

王赵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当前,党员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一定优势已经成为共识,其后续就业质量与非党员毕业生对比是否具有优势也逐渐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党员毕业生与非党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标对比入手,简析了党员毕业生就业的显性与隐性优势,最后对大学生党员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出相关。

高校;党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员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先进性代表,在就业时具有一定优势已经成为共识。党员毕业生在具有就业优势的前提下,其后续的就业质量如何,特别是与同期非党员毕业生对比是否有优势,以及如何继续增强党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毕业生党员与非党员的就业质量样本对比分析

1、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选取了江苏省无锡市职教园入驻院校的2008至2012届毕业生为调查样本,调查样本优先考虑了对于毕业生党员的调查,同时选取调查对象时也注意了专业的区别,尽可能让调查覆盖大多数专业。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经研究小组剔除无效问卷,实际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985份。调查问卷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就业信息外,更侧重于毕业生就业三年后的一些就业质量指标数值的变化,如就业薪酬变化、就业稳定性等。由于历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地区较广,为提高调查效率,问卷的调查方式主要以网络调查和电话回访为主。

2、问卷分析

在统计的985份有效样本中,党员毕业生数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6%,非党员毕业生数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4%。在完成有效样本统计分析后,除了能得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般性数据外,还能得出毕业生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就业质量数据对比。在一些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数据对比中,党员毕业生比非党员毕业生占据一定的优势,具体情况如下:(1)求职花费时间。该指标主要体现毕业生的求职成本,通常情况下具有就业优势的群体所花费的求职时间低于平均求职时间值。通过对比分析,党员毕业生的平均成功求职时间一般较短,为非党员毕业生求职时间的80%。(2)薪酬情况。薪酬情况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用人单位愿意支付的用工成本体现,薪酬情况一般与就业质量高低成正比。通过对比发现,党员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值较高,一般在2500-3500元/月的区间内,而同期毕业生就业平均薪酬值为2000-3000元/月。(3)就业稳定性。当前,就业稳定性已经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比较重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半年内平均离职率为40.6%,高于相关部门发布的同期本科毕业生平均离职率,其中高职党员毕业生平均离职率为38.5%,低于调查中的高职毕业生平均水平。

3、基本结论

从以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质量指标的调查来看,党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般较高,和同期非党员毕业生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分析党员毕业生就业优势的根源,继而持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使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党员就业竞争优势简析

据人民网2013年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介绍,目前高校学生入党意愿持续高涨,在校的大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党员已达290.5万名,学生党支部近9万个,每年高校党员毕业生数量也维持在高位。作为大学生中接收过党的教育的先进份子,党员毕业生具有普通毕业生无法比拟的就业优势。

1、显性就业优势

显性就业优势多指就业者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或感知到的显性素质,如良好的人际沟通、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大学生党员来源于在校生的优秀学生群体,本身素质就较高,再加上党组织较长时间的培养,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实践能力等均能得到长足发展,能一定程度表现出区别于普通同学的外在表现。大学生党员一般在校期间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因此,诸如实践创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显性能力均强于一般同学。而这些能力构成了毕业生就业能力中的显性优势,同时也是当前用人单位所关注的毕业生能力组成重点。

2、隐形就业优势

隐性就业素质一般是指求职者内在的道德品质、人生态度、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其所从事的工作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高校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与考核十分严格,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处理、心理抗压能力等均高于普通学生群体。这些能力一般无法通过特定的测量而被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这些能力在越来越重视团队协作的用人单位眼中显得十分珍贵。大多数的学生党员在校期间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利益观,在后续的实际的工作中能够着眼全局,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团队协作,在工作中主动自信积极乐观等。

三、党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对策

当前,党员毕业生在求职时的确具备一定的优势,但要在每年愈增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找到心仪的工作,还需在校期间进一步的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党性修养是大学生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同时也是形成其就业优势的根源。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要按照党员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就是大学生党员平时要多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加强政治修养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就要求大学生党员时刻谨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对是非判断和决策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就要求大学生党员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多思考、勤实践,不断提高自己专业能力水平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适应社会需要,合理定位

求职者合理的求职定位对于其顺利就业乃至今后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备一定的就业优势下,党员毕业生应该因势利导,在努力保持自己就业优势的前提下,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合理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进行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党员毕业生在进行就业区域选择时,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外,还更应该考虑国家号召,去经济暂时欠发达区域建功立业。近年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行中西部发展计划,大力号召在校知识青年去中西部实践和就业。国家每年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就是想利用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来吸引更多的有识青年前去建功立业,让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全面平衡发展。党员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先进份子,长期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教育,就更应当带头响应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党员毕业生凭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能较快发挥优势,脱颖而出。可以认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去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这既是党员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就业表现,同时也是体现就业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质就业的良好选择。

(三)作好生涯规划,突出优势

当前,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求职的一大利器。大学生党员在求职时具有的就业优势可以看成是群体性优势,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则能实现其在群体性优势上个体优势的突出,继而实现在本已处于求职大军中第一方阵的情况下进行相对领跑。具体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党员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后,就要依据所确定的职业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在校生活和学习,并为之而努力;其次是进行自我分析与相关职业分析。通过已有成熟的测试工具,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进行分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职业分析则是在充分考虑职业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对自己欲从事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特性分析;三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前期确定的职业理想和自我分析与行业分析,需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满足当时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四是不断加强职业所需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除了需要毕业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更加关注其是否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党员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合用人单位所需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就业能力,持续保持其就业优势;五是进行积极的调整与反馈。适时的就业目标调整与反馈是进行有效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在校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目标与理想时,由于受到社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有职业目标制定过高、实现职业理想过于顺利的情况。党员大学生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阻时或是出现新的就业机遇时,需要及时反馈调整或是继续优化自己既定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以期实现真正的优质就业。

(四)主动出击,掌握创业技能

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备受瞩目,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的现代人除了拥有文凭类“教育护照”、技术类“职业资格认证”护照外,更应当拥有创业知识和技能类的“创业护照”。创业能力和技能也是大学生求职时具备的就业优势,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创业相关的管理、财务、自主学习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从事某一领域的创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捕捉机会的能力、求新求变能力等在社会中充当某一创业角色时所应具备的活动能力。就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而言,大学生仍缺乏这些创业能力,需要长时间多渠道的教育途径来解决。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如KAB创业基础课程、SYB创业培训等,尽早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的基本要求,加深对相关创业制度、政策的理解,主动学习工商、税务、营销等专业知识,提高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1]邱杰.大学生党员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传承,2010(1):100-101.

[2]王赵.高职毕业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探讨——基于就业质量的追踪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4-15.

[3]姚圣梅,陈溅星.论大学毕业生党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7-38.

G646

A

1674-6198(2015)03-0033-03

2015-04-26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契合研究—基于学生党建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视角》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王赵(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3008)

王赵(1981-),男,江苏东台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

猜你喜欢

毕业生优势党员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矮的优势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画与话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最“叛逆”的毕业生